襄阳市岘山文化广场位于原烈士陵园广场,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公益项目,该项目2011年底开始筹划,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计画投资1.3亿元。项目总体概念规划已于2012年4月3日在市规委会通过。
位于羊祜山麓,东起盛丰路,西至市水利规划设计院,北到环山路,占地面积达22.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羊祜文化浮雕墙、岘山文化长廊、生态湿地体验栈道、树叶广场、绿道驿站、动感儿童乐园和球类运动场等,建成后将成为襄阳市集生活、文化、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城市公共广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岘山文化广场
- 外文名称:Xian Cultural Square
- 地理位置:襄阳市(原烈士陵园广场)
-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
- 开放时间:24小时免费开放
- 景点级别:公益项目广场
- 门票价格:免费
- 着名景点:岘山、羊祜山、真武山
文化广场概况
岘山文化广场,该广场位于羊祜山麓,东起盛丰路,西至市水利规划设计院,北到环山路,占地面积达22.4万平方米。整个广场分为生态绿荫广场区、文化休闲区、运动健身区、湿地体验区等四大分区,主要建设羊祜文化浮雕墙、岘山文化长廊、生态湿地体验栈道、树叶广场、绿道驿站、动感儿童乐园和球类运动场等,建成后将成为襄阳市集生活、文化、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城市公共广场。

岘山文化广场内人工湖面积约2万平方米,与南渠相邻,还规划了“三水连通工程”,即在人工湖与南渠之间建设闸阀,从南渠引入汉江活水,以使得人工湖水位稳定。据清代《三郡合志》及《乾隆府志》记载,襄水在南闸桥附近分水北流,于城墙西南角即狮子楼西南“东入响水洞至西城濠”,以调节护城河水位。《光绪府志》有图可据。此人工湖与历史上响水洞的位置基本一致,也是利用水闸原理,引襄水注入而成,异曲同工。将此人工湖命名为响水潭,以保留襄阳城的这段历史记忆。

广场景点分布
岘山文化广场西侧道路,长约400米,宽12米。南北紧邻市水利规划设计院,是从环城南路进入广场、登临岘山的主要通道。将此路命名为太傅路,以纪念羊祜。太傅是羊祜所任的最后、最高官职,所以后世习惯上称其为“羊太傅”。

习家池景区南北走向道路,北起襄阳市博物馆新馆旁的停车场,南至习家池停车场,命名为“彩石路”。习家池风景区东西走向道路,东起原207国道铁路通道口,西至习家池门前,命名为习家池路。
岘山文化广场位于襄城羊祜山脚下,在原陵园广场的基础上扩建而成。规模宏大、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新建的岘山文化广场面积为22.4万平方米,整个广场分为生态绿荫区、文化休闲区、运动健身区、湿地体验区。建设有羊祜文化浮雕墙、岘山文化长廊、生态湿地体验栈道、动感儿童乐园等等。岘山文化广场有山、有水、有林,绿道环绕,水波粼粼,幽静花香,空气清新,广场展现了古襄阳的新面貌,因此命名为“岘山文化广场”。
岘山文化广场内,利用原洼地开挖的人工湖被命名为“响水潭”,原因是人工湖所处的位置原有一“响水洞”,是古代南渠水分流进入护城河的闸门。因放水时发出哗啦啦轰鸣的响声,人们把此片水域称为“响水洞”。此人工湖的阔挖与历史上响水洞的位置基本一致,也是引襄水注入而成,为传承保留襄阳城的这段历史记忆,故命名为“响水潭”。
在岘山文化广场西侧新修建了一条长约400米、宽12米的道路,是从环城南路进入广场、登临岘山的主要通道。将此路命名为“太傅路”,也是为了纪念襄阳历史名人羊祜。

岘山文化广场是襄阳市政府重大公益项目,是亲民、为民政策的具体举措,是建设绿色襄阳、文化襄阳的具体体现。岘山文化广场的建设,充分体现襄阳历史文化,岘山景观秀美,历史遗存丰富,反映了襄阳古城文化和襄阳的地方特色。岘山文化广场的建设,也是绿色、环保、充分利用天然资源,开发旅游的样板,必将提升襄阳旅游城市的品味,大大提高襄阳知名度,推动襄阳经济发展。
2014年11月广场的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建成后是襄阳城内“路在山边过,人在画中游”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一块优雅宝地,将给广大市民和登山爱好者提供一个优质、舒适的娱乐环境,成为襄阳市集生活、文化、休闲、健身于一体的优良的城市公共文化广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