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登襄阳岘山
昔年亟攀践,征马复来过①。
信若山川旧,谁知岁月何②!
蜀相吟安在③?羊公碣已磨④。
令图犹寂寞⑤,嘉会亦蹉跎⑥。
宛宛樊城岸⑦,悠悠汉水波。
逶迤春日远,感寄客情多。
地本原林秀,朝来烟景和。
同心不同赏,留叹此岩阿⑧。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登襄阳岘山
- 创作年代:盛唐
-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 作者:张九龄
作品注释
①亟:屡次。攀践:攀登践履。此句是说:往年我曾多次攀登岘山,现在又经过这里。
②信:确实。若:这些。此句是说只有这些山川岩石依旧未变,而时光流逝,挽留不住,谁也奈何不了。
③蜀相:指诸葛亮。此句是说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好为《梁父吟》”,以寄託远大抱负,而今安在?
④羊公碣:即羊祜碑。磨;销磨。指羊祜碑上的字迹已经磨得模糊不清。
⑤令图:美好的谋略。指诸葛亮的“隆中对”。
⑥嘉会:盛会。指羊祜常在岘首山的置酒游宴。蹉跎:光阴白白流过。“令图”二句分别照应上联两句,是说诸葛亮虽有美好宏图犹且身后寂寞,像当年羊祜那样宴游也不过是虚掷时光。
⑦宛宛:弯弯曲曲的样子。
⑧“同心”二句:是说自己与诸葛亮、羊祜心是相通的,抱负是一样的,但却生不同时,不能同赏这秀丽景色。阿(ē):指大山。
作品简析
这首诗当作于贬荆州时期。登高怀古,诸葛亮也好,羊祜也好,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眼前。宏何难展,岁月蹉跎;物是人非,心事寂寞。
此诗写法上颇能体现张九龄其诗的风格,“清淡”之余,有太多的如《古诗十九首》的影子。这既是其诗之长也是其短。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景龙(唐中宗年号,707—710)初年进士。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着称。有《曲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