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榕须

(2020-07-15 16:01:33) 百科
榕须

榕须

榕须,中药名。为桑科植物榕树Ficus microcarpa L.的气生根。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散风热,祛风湿,活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流感,百日咳,麻疹不透,扁桃体炎,结膜炎,风湿骨痛,痧气腹痛,久痢,胃痛,白带,湿疹,阴痒,跌打损伤。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榕须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 :木兰纲
  • :荨麻目
  • :桑科
  • :榕属
  • :榕树
  • 分布区域: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 採收时间:全年均可
  • 贮藏:置乾燥处

别名

半天吊、榕根须、吊风根、榕树须、榕树倒抛根、榕树吊须、乌松、老公须、倒吊松根

入药部位

气生根。

性味

味苦、性平。

归经

归肺、脾、肾经。

功效

散风热,祛风湿,活血止痛。

主治

用于流感,百日咳,麻疹不透,扁桃体炎,结膜炎,风湿骨痛,痧气腹痛,久痢,胃痛,白带,湿疹,阴痒,跌打损伤。

相关配伍

1、治关节风湿痛以及脚筋紧张,屈伸不利:榕树倒抛根合童便煎洗患处。(《泉州本草》)
2、治关节风湿痛:榕树气根60-120g。酒水煎服。或用气根煎汤洗患处。(《福建中草药》)
3、治跌打损伤:榕树气根60g,或加樟树二重皮9-15g。水煎沖酒服。(《福建中草药》)
4、治血淋:榕树倒抛根鲜者45g(乾者24g)。合冰糖炖服,每日1次,续服四、五次。(《泉州本草》)
5、治小便不通:榕树吊须一把,沙糖、米酒各适量。水煎服。(《岭南草药志》)
6、治疝气,子宫脱垂:榕树干气根30g,瘦猪肉适量。水炖服。(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
7、止牙痛:榕根须,摘断,入竹管内,将盐塞满,以泥封固。,火煅锻存性为末,擦牙,摇动者亦坚。竹管不用。(《纲目拾遗》固齿羲複方)
8、治牙痛,、能消肿止痛杀虫:榕须,、皂角。煎水含之,冷则吐,吐则再含。(《岭南採药录》)
9、治喉蛾:榕树须180g。黑醋一汤碗,煎好,候温含漱。(《岭南草药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碎酒炒敷或煎水洗。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割下气生根,扎成小把,鲜用或晒乾。

炮製

酒寄生:把原药拣净切一寸节,放入锅内微炒,取出喷黄酒拌匀,晒乾备用。

形态特徵

榕树:又名榕、小叶榕、倒生树、赤榕、倒生木、不死树、细叶榕、避暑树、正榕、绳树、龙树、万年青。常绿大乔木,高15-25m,胸径50-70cm。全株有乳汁。老枝上有气生根(榕须),下垂,深褐色。单叶互生;叶柄长7-12mm;托叶披针形,长约8mm;叶片革质而稍带肉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长3.5一8cm,宽3-4cm,先端钝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光亮,下面浅绿色,全缘或浅波状;基出脉3条,侧脉纤细,3-10对。隐头花序(榕果)单生或成对腋生或着生于已落枝叶腋,扁球形,直径5-10mm,成熟时黄色或微红色,基部苞片阔卵形,宿存,无总花梗;雄花、瘿花和雌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花间有少数刚毛,雄花散生内壁,花被片3,近匙形,雄蕊1,花葯与花丝等长;瘿花无梗或具短梗,花被片3,广匙形,花柱侧生,短;雌花无梗或具短梗,花被片与瘿花相似,但较小,花柱侧生,短于子房,柱头棒形。瘦果小,卵形。花、果期4-11月。花、果期4-11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00-800m林缘或旷野,野生或植为行道树。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药材性状

乾燥气生根呈木质细条状,长1m左右,基部较粗,直径4-8mm,末端渐细,多分枝,有时簇生6-7条支根。表面红褐色,外皮多纵裂,有时剥落,皮孔灰白色,呈圆点状或椭圆状。质韧,皮部不易折断,断面木部棕色。气微,味苦、涩。
以条细、红褐色者为佳。

药理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等有抑制作用。

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浸酒饮,治伤散瘀;验真假麻风,作茶饮。”
2、《药性考》:“固齿。”
3、《岭南草药志》:“发汗散湿。”
4、《广西中药志》:“祛风湿,活血,止痛,清热,解毒,利尿。治风湿骨痛,夹色伤寒,小便淋沥。”
5、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表,发汗透疹。治流感,感冒,扁桃体炎,眼结膜炎,疟疾,百日咳,麻疹不透。”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