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当代诗人江非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是一首非常有特色的写母亲的诗歌,诗人从现代文明的非常规视角来写,写出了农村妇女辛劳、困顿的生命状态,同时表现了妈妈面对艰难生活的坚韧态度和诗人对妈妈的思念讚美之情。全诗运用了设问、对比等写作手法,读起来虽语言朴实,但感情强烈。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妈妈
- 创作年代:当代
- 作品出处:《一只蚂蚁上路了》
- 文学体裁:现代诗
- 作者:江非
作品原文
妈妈
妈妈,你见过捷运吗
妈妈,你见过电车吗
妈妈,你见过玛丽莲·梦露
她的照片吗
妈妈,你见过飞机
不是飞在天上的一只白雀
而是落在地上的十间大屋吗
你见过银行的点钞机
国家的印钞机
门前的小河一样
哗哗的点钱声和刷刷的印钞声吗//
妈妈,你知道吗
捷运在地下
电车有辫子
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长裤吗
妈妈,今天你已经爬了两次山坡
妈妈,今天你已拾回了两捆柴火
天黑了,四十六岁了
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
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
创作背景
此诗原载于2002年10月号《诗刊·上半月刊》,写于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下。在现代文明普遍地进入人们的视野时,它就与乡村世界产生较大的差距,乡村的境遇就变得日益逼仄。现代文明已经进入并占据了乡村青年一代的意识,致使他们以现代文明的视角反观乡土生活。
作者江非在《一份个人提纲》中写道:“诗歌就是风,雅,颂’。就是对时代的介入、批判,以及对广阔民生的记录、关注、承担;就是对个体生命、事物本身,以及客观存在的世界关係的个人阐释;就是对民族、祖国,以及更为恆久的自然事物和人类精神的壮烈歌唱。”《妈妈》正是这样一首以现代化文明视角来写母亲的诗。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非常有特色的写母亲的诗歌。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很容易从农村的生活细节写起,但江非的《妈妈》则从现代文明的视角写妈妈。写妈妈为家庭操劳,以一种生命的广度来写妈妈,在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下,写了以“妈妈”为代表的这一代农村女性的不幸命运,写出了广大偏僻农村地区的妇女辛劳、困顿的生命状态,表现妈妈面对艰难生活的坚韧态度和作者对妈妈的思念讚美之情。
艺术特色
全诗二十句有十五句写现代文明,只有五句写妈妈的生活状态。诗人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罗列了一个又一个现代城市生活的意象,到了诗的最后,“妈妈”才出场没有丈夫的陪伴,没有女儿的簇拥,这其实是一种艺术手法——铺垫。捷运、电车、飞机、玛丽莲·梦露、银行的点钞机……这些在城市中司空见惯的景象,对于一个乡村中的妇女却如天方夜谭。诗歌的前半部分,是为写农村中的妈妈所做的铺垫,这种铺垫越充分,构成的情绪的反差就会越大;诗歌的后半部分,直接写妈妈,用极朴素的语言写出妈妈每天的劳作,没有任何渲染,只是运用平行组接的蒙太奇手法,便凸显出妈妈的性格与命运,而诗人对妈妈的关爱与崇敬之情也就渗透其中了。
另外,这首诗採用“妈妈,你见过……吗?”对话的语气展开,在妈妈与我之间设计几个提问的排比句式,他明明知道妈妈没有见过捷运、电车、玛丽莲·梦露的照片,对飞机、钞票的概念也止于“天上的一只白雀”和少量的纸币,诗人再用陈述句将这些事物一一解释和纠正,他的解释和纠正恰恰反映了诗人对现代文明的印象,他必须以妈妈能够理解的生活常识做解释,飞机是“落在地上的十间大屋”那幺大,点钞机和印钞机上的钞票像“门前的小河一样”,“捷运在地下”,“电车有辫子”,“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妈妈对现代文明的印象看似滑稽、可笑,但这些形象的说法暗示出妈妈生活的窘迫和视野的局限。
这首诗之所以能给人们强烈的情绪冲击,就是因其对比的艺术手法,因它以城市化的视野写农村,在城市与农村生活的强烈对比中,给人以心灵震撼。全诗用语清新自然,带着一股浓郁的乡风气息,读起来朴实、感人。
名家点评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傅元峰《寻找当代汉诗的矿脉》:“江非为人熟知的诗作《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骯髒的念头》《妈妈》等,也有清澈见底的主题,观念取捨在诗中高高悬挂,左右着诗语的秩序。”
湛江师範学院中文系教授张德明《新世纪诗歌研究》:“不少诗人在描绘乡土时,往往对这块土地表现出既爱又怜,既歌颂又批判的複杂思想情态。比如江非的《妈妈》一诗:读江非的诗,你会感觉清新、自然的乡风徐徐而来,心脾之间有一种说不出的和爽与快适。江非诗歌有海子的神韵,善于将乡俗民情和村舍院落的自然景观锤鍊成诗意盎然的动人文字,以铺排的形式多层面描画出来。《妈妈》採用直接问询与告白的抒情模式,在描写乡下母亲生活的贫苦、劳累与艰辛的同时,也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与批判。而在对妈妈视野狭窄、见识不够的间接交代中,我们能隐隐感受到诗人心中藏的对这个偏远乡村闭塞穷寒境况的斑驳複杂情感。”
首都师範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思敬《文学评论》:“伟大的诗人总是能深刻地体察人性,优秀的诗篇总是能展示美好的人性,维护人性的尊严。不同于放纵疯狂的望写作,近年来,不少青年诗人致力于开掘在普通人身上展现出来的美好的情操,在作品中闪现出灵性的光辉,如江非的《妈妈》、张执浩的《扶母亲过街》等。”
后世影响
《妈妈》后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科书中。
作者简介
江非(1974年—),本名王学涛,山东临沂平墩湖村人,现居海南澄迈。1991年任山东兰山区艺术研究室编辑,1993—1998年在某海军服役。1987年开始诗歌写作,着有诗集《独角戏》、《纪念册》、《一只蚂蚁上路了》、《那》、《傍晚的三种事物》《嘿嘿嘿》等。首都师範大学首位“驻校诗人”,曾获华文青年诗人奖、徐志摩诗歌奖、《诗刊》年度诗歌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