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独特。第一本全面讲解TD-LTE网路规划、设计、最佳化的图书,特别是“最佳化”的内容,非常具有独到性。
实用。一流设计院——华信邮电设计院的一线经验总结,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对于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借鉴价值很高。
实用。一流设计院——华信邮电设计院的一线经验总结,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对于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借鉴价值很高。
作者简介
肖清华,毕业于浙江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华信邮电设计院网研院副院长,一直从事无线网路规划与设计和最佳化工作,在移动通信领域的2/3/4G网路规划、最佳化、工程设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已发表论文数30余篇,出版专着3本,申请发明专利3项,软体着作权2项,国标1项。
图书目录
第1章 TD—LTE网路概述 1
1.1 LTE标準及产业进展 1
1.1.1 3GPP概况 1
1.1.2 版本演进 1
1.1.3 产业链发展情况 2
1.1.4 LTE商用状况 2
1.2 TD—LTE系统架构 3
1.2.1 EPS架构 3
1.2.2 TD—LTE架构 4
1.2.3 功能划分 4
1.3 TD—LTE系统协定 6
1.3.1 通用协定模型 6
1.3.2 LTE接口协定 8
1.3.3 空中接口协定 9
1.3.4 PHY协定 10
1.3.5 MAC协定 11
1.3.6 RLC协定 11
1.3.7 PDCP协定 13
1.3.8 RRC协定 13
1.3.9 NAS协定 14
1.4 TD—LTE与LTE—FDD的差异 15
1.4.1 双工方式差异 16
1.4.2 帧结构差异 16
1.4.3 物理层差异 20
1.4.4 TD—LTE的不足 21
参考文献 21
第2章 TD—LTE网路物理层 22
2.1 无线帧结构 22
2.1.1 帧结构 22
2.1.2 物理资源分组 24
2.2 上行物理信道及信号 26
2.2.1 PUCCH信道 26
2.2.2 PUSCH信道 28
2.2.3 PRACH信道 29
2.2.4 上行物理信号 31
2.3 下行物理信道及信号 32
2.3.1 PDCCH信道 33
2.3.2 PDSCH信道 34
2.3.3 PBCH信道 35
2.3.4 PCFICH信道 37
2.3.5 PMCH信道 37
2.3.6 PHICH信道 38
2.3.7 下行物理信号 39
2.4 物理过程 41
2.4.1 小区搜寻 41
2.4.2 随机接入 41
2.4.3 同步控制 44
2.4.4 功率控制 44
2.4.5 PDSCH传输 47
2.4.6 PUSCH传输 51
参考文献 53
第3章 TD—LTE网路重要技术 55
3.1 时分双工 55
3.1.1 TDD概述 55
3.1.2 TDD优缺点分析 56
3.2 多址接入技术 56
3.2.1 OFDMA技术 57
3.2.2 SC—FDMA技术 59
3.2.3 资源映射 59
3.3 MIMO技术 61
3.3.1 发射分集 62
3.3.2 波束赋形 65
3.3.3 空间复用 67
3.3.4 空分多址 69
3.4 HARQ技术 71
3.4.1 FEC技术 71
3.4.2 ARQ技术 71
3.4.3 HARQ—C 72
3.4.4 HARQ—T 73
3.4.5 HARQ—S 73
3.4.6 HARQ过程 74
3.5 AMC技术 74
3.5.1 下行AMC 75
3.5.2 上行AMC 75
3.6 小区间干扰抑制 75
3.6.1 干扰随机化 75
3.6.2 干扰消除 76
3.6.3 干扰协调 76
3.7 空分复用技术 79
3.7.1 室外空分复用 79
3.7.2 室内空分复用 80
3.7.3 空分复用与小区分裂 81
3.7.4 受限场景 82
3.8 GPS替代技术 82
3.8.1 北斗授时同步 83
3.8.2 传输提取时钟同步 83
3.9 eMBMS技术 86
3.9.1 系统配置 86
3.9.2 逻辑架构 87
3.9.3 用户面协定架构 87
3.9.4 控制面协定架构 88
3.9.5 eMBMS业务流程 89
3.10 TD—LTE—Advanced技术 90
3.10.1 CA技术 90
3.10.2 增强型MIMO技术 91
3.10.3 CoMP技术 92
3.10.4 Relay技术 93
参考文献 94
第4章 TD—LTE网路规划 95
4.1 概述 95
4.1.1 规划概述 95
4.1.2 规划内容 97
4.1.3 规划流程 98
4.1.4 规划指标 99
4.1.5 规划难点 101
4.1.6 与2G/3G网路规划的差异 101
4.2 TD—LTE发展策略 102
4.2.1 引入策略 102
4.2.2 建设策略 103
4.3 室外传播模型 103
4.3.1 Okumura—Hata模型 104
4.3.2 COST231—Hata模型 105
4.3.3 通用模型 105
4.4 TD—LTE覆盖规划 105
4.4.1 影响因素综述 106
4.4.2 最大覆盖能力 107
4.4.3 关键参数分析 108
4.4.4 上行链路预算 111
4.4.5 下行链路预算 113
4.4.6 链路预算分析 115
4.4.7 覆盖能力分析 116
4.5 TD—LTE容量规划 117
4.5.1 影响因素综述 117
4.5.2 业务模型 119
4.5.3 话务预测 123
4.5.4 容量评估方法 125
4.5.5 上行用户平面容量分析 125
4.5.6 下行用户平面容量分析 127
4.5.7 控制平面容量分析 128
4.5.8 典型指标分析 129
4.6 TD—LTE组网规划 130
4.6.1 基站估算 130
4.6.2 频率规划 134
4.6.3 时隙规划 137
4.6.4 干扰规划 143
4.6.5 码字规划 145
4.6.6 邻区规划 146
4.7 TD—LTE参数规划 147
4.7.1 PCI规划 147
4.7.2 TA规划 147
4.7.3 传输频宽规划 148
4.7.4 VLAN规划 149
4.7.5 IP位址规划 150
4.8 特殊场景规划 152
4.8.1 高速铁路 152
4.8.2 大型场馆 156
4.8.3 大桥 158
4.8.4 海域 160
4.9 规划案例分析 162
4.9.1 区域场景 162
4.9.2 覆盖规划 163
4.9.3 容量规划 163
4.9.4 规划结果 168
参考文献 169
第5章 TD—LTE网路设计与要求 170
5.1 总体要求 170
5.1.1 总体原则 170
5.1.2 设计要求 170
5.2 天线技术及产品 171
5.2.1 智慧型天线技术 171
5.2.2 智慧型天线参数 173
5.2.3 多天线技术 174
5.2.4 有源天线技术 177
5.2.5 天线发展趋势 179
5.2.6 天线设备形态 184
5.3 基站设备 191
5.3.1 eNodeB概述 191
5.3.2 BBU基带池 191
5.3.3 RRU射频拉远 194
5.4 OMC—R设备 195
5.4.1 OMC—R结构 196
5.4.2 OMC—R配置 197
5.5 基站选址与勘察 197
5.5.1 选址总体原则 197
5.5.2 SSUP选址 198
5.5.3 基站勘察 201
5.6 基站设计 205
5.6.1 基站系统设计 205
5.6.2 基站配套设计 207
5.7 天馈系统设计 218
5.7.1 天馈组成 218
5.7.2 天线选择 219
5.7.3 跳线选择 219
5.7.4 天馈系统设计 220
5.8 工艺要求 221
5.8.1 机房工艺要求 221
5.8.2 塔桅工艺要求 224
5.8.3 天馈工艺要求 227
5.9 组网技术 233
5.9.1 组网策略 233
5.9.2 BBU+RRU组网 233
5.9.3 C—RAN组网 237
5.9.4 HCS组网 246
参考文献 250
第6章 TD—LTE网路室内分布 251
6.1 概述 251
6.1.1 目的与意义 251
6.1.2 室内分布组成 252
6.1.3 信号源类型 252
6.1.4 分布系统类型 253
6.1.5 技术流程 254
6.2 室内传播模型 255
6.2.1 Motley模型 255
6.2.2 P.1238模型 256
6.3 室内覆盖分析 257
6.3.1 业务场景 257
6.3.2 覆盖指标 258
6.3.3 估算流程 259
6.3.4 功率分析 259
6.4 室内容量分析 262
6.4.1 容量指标 262
6.4.2 估算流程 262
6.4.3 业务模型 262
6.5 室内干扰分析 271
6.5.1 杂散干扰 272
6.5.2 阻塞干扰 273
6.5.3 互调干扰 274
6.5.4 干扰汇总 276
6.5.5 WLAN干扰 276
6.5.6 干扰抑制 277
6.6 室内规划技术 278
6.6.1 系统特性 279
6.6.2 规划方案 280
6.6.3 室内外协调 283
6.6.4 新设备技术 284
6.7 室内设计技术 288
6.7.1 技术要求 288
6.7.2 单站设计流程 289
6.7.3 现场勘察 290
6.7.4 室内模拟测试 292
6.7.5 系统方案设计 294
6.7.6 常用分布器件 297
6.8 室内建设技术 300
6.8.1 解决方案 300
6.8.2 系统合路 304
6.8.3 新建方式 307
6.8.4 改造方式 312
6.8.5 特殊场景 315
6.9 室内案例介绍 324
6.9.1 覆盖目标 324
6.9.2 指标分析 325
6.9.3 设计方案 325
6.9.4 注意事项 327
参考文献 329
第7章 TD—LTE网路最佳化 330
7.1 总体要求 330
7.1.1 最佳化目标 330
7.1.2 最佳化内容 331
7.1.3 最佳化特点 331
7.1.4 最佳化措施 332
7.1.5 最佳化流程 334
7.2 网路测试 336
7.2.1 最佳化工具 336
7.2.2 数据採集 339
7.3 网路KPI评估 342
7.3.1 网路评估 342
7.3.2 业务评估 343
7.3.3 KPI 344
7.3.4 面向客户感知的网路质量评估 345
7.4 参数配置 350
7.4.1 小区配置参数 350
7.4.2 功率控制参数 351
7.4.3 系统讯息参数 353
7.4.4 系统调度参数 353
7.4.5 系统寻呼参数 355
7.4.6 随机接入参数 356
7.4.7 準入控制参数 356
7.4.8 重选控制参数 357
7.4.9 切换控制参数 359
7.4.10 传输控制参数 363
7.4.11 定时器参数 365
7.5 系统最佳化 367
7.5.1 时隙最佳化 367
7.5.2 寻呼最佳化 374
7.5.3 干扰最佳化 376
7.5.4 重选最佳化 379
7.5.5 切换最佳化 383
7.6 工程最佳化 386
7.6.1 覆盖最佳化 386
7.6.2 容量最佳化 388
7.6.3 质量最佳化 388
7.6.4 切换最佳化 389
7.6.5 掉线最佳化 389
7.6.6 干扰最佳化 390
7.6.7 链路最佳化 391
7.6.8 联合最佳化 392
7.7 工程最佳化案例 393
7.7.1 覆盖最佳化案例 393
7.7.2 导频污染最佳化案例 393
7.7.3 切换最佳化案例 394
7.7.4 掉线最佳化案例 396
7.7.5 接入失败最佳化案例 397
7.7.6 干扰最佳化案例 398
7.7.7 PCI最佳化案例 400
7.7.8 联合最佳化案例 401
7.8 典型场景最佳化 402
7.8.1 高速铁路最佳化 402
7.8.2 大型场馆最佳化 404
7.8.3 大桥覆盖最佳化 407
7.8.4 海域覆盖最佳化 408
参考文献 409
第8章 TD—LTE网路融合与协同 411
8.1 总体定位 411
8.1.1 背景分析 411
8.1.2 网路问题 413
8.1.3 承载能力 415
8.2 网路融合 416
8.2.1 网路融合概述 416
8.2.2 GSM网路融合 417
8.2.3 TD—SCDMA网路融合 422
8.2.4 WLAN网路融合 426
8.2.5 TD—LTE网路融合 429
8.2.6 四网融合举措 429
8.3 融合演进分析 430
8.3.1 融合演进概述 430
8.3.2 GSM的融合演进 431
8.3.3 TD—SCDMA的融合演进 434
8.3.4 WLAN的融合演进 437
8.4 共建共享协同技术 439
8.4.1 基站站址共建共享 440
8.4.2 基站塔桅、天面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要求 440
8.4.3 基站机房共建共享模式要求 441
8.4.4 其他基站配套设施共建共享模式要求 441
8.5 共建共享协同分析 442
8.5.1 共建共享技术性分析 442
8.5.2 共建共享工程实施分析 446
8.5.3 共建共享经济性分析 448
8.6 互操作协同技术 453
8.6.1 互操作概述 453
8.6.2 互操作技术关係 455
8.6.3 小区重选技术 456
8.6.4 RRC重定向技术 456
8.6.5 CCO技术 457
8.6.6 PSHO技术 458
8.7 系统间互操作 459
8.7.1 网路驻留重选 459
8.7.2 数据业务互操作 460
8.7.3 话音业务互操作 465
8.7.4 总体互操作过程 471
参考文献 472
缩略语 473
1.1 LTE标準及产业进展 1
1.1.1 3GPP概况 1
1.1.2 版本演进 1
1.1.3 产业链发展情况 2
1.1.4 LTE商用状况 2
1.2 TD—LTE系统架构 3
1.2.1 EPS架构 3
1.2.2 TD—LTE架构 4
1.2.3 功能划分 4
1.3 TD—LTE系统协定 6
1.3.1 通用协定模型 6
1.3.2 LTE接口协定 8
1.3.3 空中接口协定 9
1.3.4 PHY协定 10
1.3.5 MAC协定 11
1.3.6 RLC协定 11
1.3.7 PDCP协定 13
1.3.8 RRC协定 13
1.3.9 NAS协定 14
1.4 TD—LTE与LTE—FDD的差异 15
1.4.1 双工方式差异 16
1.4.2 帧结构差异 16
1.4.3 物理层差异 20
1.4.4 TD—LTE的不足 21
参考文献 21
第2章 TD—LTE网路物理层 22
2.1 无线帧结构 22
2.1.1 帧结构 22
2.1.2 物理资源分组 24
2.2 上行物理信道及信号 26
2.2.1 PUCCH信道 26
2.2.2 PUSCH信道 28
2.2.3 PRACH信道 29
2.2.4 上行物理信号 31
2.3 下行物理信道及信号 32
2.3.1 PDCCH信道 33
2.3.2 PDSCH信道 34
2.3.3 PBCH信道 35
2.3.4 PCFICH信道 37
2.3.5 PMCH信道 37
2.3.6 PHICH信道 38
2.3.7 下行物理信号 39
2.4 物理过程 41
2.4.1 小区搜寻 41
2.4.2 随机接入 41
2.4.3 同步控制 44
2.4.4 功率控制 44
2.4.5 PDSCH传输 47
2.4.6 PUSCH传输 51
参考文献 53
第3章 TD—LTE网路重要技术 55
3.1 时分双工 55
3.1.1 TDD概述 55
3.1.2 TDD优缺点分析 56
3.2 多址接入技术 56
3.2.1 OFDMA技术 57
3.2.2 SC—FDMA技术 59
3.2.3 资源映射 59
3.3 MIMO技术 61
3.3.1 发射分集 62
3.3.2 波束赋形 65
3.3.3 空间复用 67
3.3.4 空分多址 69
3.4 HARQ技术 71
3.4.1 FEC技术 71
3.4.2 ARQ技术 71
3.4.3 HARQ—C 72
3.4.4 HARQ—T 73
3.4.5 HARQ—S 73
3.4.6 HARQ过程 74
3.5 AMC技术 74
3.5.1 下行AMC 75
3.5.2 上行AMC 75
3.6 小区间干扰抑制 75
3.6.1 干扰随机化 75
3.6.2 干扰消除 76
3.6.3 干扰协调 76
3.7 空分复用技术 79
3.7.1 室外空分复用 79
3.7.2 室内空分复用 80
3.7.3 空分复用与小区分裂 81
3.7.4 受限场景 82
3.8 GPS替代技术 82
3.8.1 北斗授时同步 83
3.8.2 传输提取时钟同步 83
3.9 eMBMS技术 86
3.9.1 系统配置 86
3.9.2 逻辑架构 87
3.9.3 用户面协定架构 87
3.9.4 控制面协定架构 88
3.9.5 eMBMS业务流程 89
3.10 TD—LTE—Advanced技术 90
3.10.1 CA技术 90
3.10.2 增强型MIMO技术 91
3.10.3 CoMP技术 92
3.10.4 Relay技术 93
参考文献 94
第4章 TD—LTE网路规划 95
4.1 概述 95
4.1.1 规划概述 95
4.1.2 规划内容 97
4.1.3 规划流程 98
4.1.4 规划指标 99
4.1.5 规划难点 101
4.1.6 与2G/3G网路规划的差异 101
4.2 TD—LTE发展策略 102
4.2.1 引入策略 102
4.2.2 建设策略 103
4.3 室外传播模型 103
4.3.1 Okumura—Hata模型 104
4.3.2 COST231—Hata模型 105
4.3.3 通用模型 105
4.4 TD—LTE覆盖规划 105
4.4.1 影响因素综述 106
4.4.2 最大覆盖能力 107
4.4.3 关键参数分析 108
4.4.4 上行链路预算 111
4.4.5 下行链路预算 113
4.4.6 链路预算分析 115
4.4.7 覆盖能力分析 116
4.5 TD—LTE容量规划 117
4.5.1 影响因素综述 117
4.5.2 业务模型 119
4.5.3 话务预测 123
4.5.4 容量评估方法 125
4.5.5 上行用户平面容量分析 125
4.5.6 下行用户平面容量分析 127
4.5.7 控制平面容量分析 128
4.5.8 典型指标分析 129
4.6 TD—LTE组网规划 130
4.6.1 基站估算 130
4.6.2 频率规划 134
4.6.3 时隙规划 137
4.6.4 干扰规划 143
4.6.5 码字规划 145
4.6.6 邻区规划 146
4.7 TD—LTE参数规划 147
4.7.1 PCI规划 147
4.7.2 TA规划 147
4.7.3 传输频宽规划 148
4.7.4 VLAN规划 149
4.7.5 IP位址规划 150
4.8 特殊场景规划 152
4.8.1 高速铁路 152
4.8.2 大型场馆 156
4.8.3 大桥 158
4.8.4 海域 160
4.9 规划案例分析 162
4.9.1 区域场景 162
4.9.2 覆盖规划 163
4.9.3 容量规划 163
4.9.4 规划结果 168
参考文献 169
第5章 TD—LTE网路设计与要求 170
5.1 总体要求 170
5.1.1 总体原则 170
5.1.2 设计要求 170
5.2 天线技术及产品 171
5.2.1 智慧型天线技术 171
5.2.2 智慧型天线参数 173
5.2.3 多天线技术 174
5.2.4 有源天线技术 177
5.2.5 天线发展趋势 179
5.2.6 天线设备形态 184
5.3 基站设备 191
5.3.1 eNodeB概述 191
5.3.2 BBU基带池 191
5.3.3 RRU射频拉远 194
5.4 OMC—R设备 195
5.4.1 OMC—R结构 196
5.4.2 OMC—R配置 197
5.5 基站选址与勘察 197
5.5.1 选址总体原则 197
5.5.2 SSUP选址 198
5.5.3 基站勘察 201
5.6 基站设计 205
5.6.1 基站系统设计 205
5.6.2 基站配套设计 207
5.7 天馈系统设计 218
5.7.1 天馈组成 218
5.7.2 天线选择 219
5.7.3 跳线选择 219
5.7.4 天馈系统设计 220
5.8 工艺要求 221
5.8.1 机房工艺要求 221
5.8.2 塔桅工艺要求 224
5.8.3 天馈工艺要求 227
5.9 组网技术 233
5.9.1 组网策略 233
5.9.2 BBU+RRU组网 233
5.9.3 C—RAN组网 237
5.9.4 HCS组网 246
参考文献 250
第6章 TD—LTE网路室内分布 251
6.1 概述 251
6.1.1 目的与意义 251
6.1.2 室内分布组成 252
6.1.3 信号源类型 252
6.1.4 分布系统类型 253
6.1.5 技术流程 254
6.2 室内传播模型 255
6.2.1 Motley模型 255
6.2.2 P.1238模型 256
6.3 室内覆盖分析 257
6.3.1 业务场景 257
6.3.2 覆盖指标 258
6.3.3 估算流程 259
6.3.4 功率分析 259
6.4 室内容量分析 262
6.4.1 容量指标 262
6.4.2 估算流程 262
6.4.3 业务模型 262
6.5 室内干扰分析 271
6.5.1 杂散干扰 272
6.5.2 阻塞干扰 273
6.5.3 互调干扰 274
6.5.4 干扰汇总 276
6.5.5 WLAN干扰 276
6.5.6 干扰抑制 277
6.6 室内规划技术 278
6.6.1 系统特性 279
6.6.2 规划方案 280
6.6.3 室内外协调 283
6.6.4 新设备技术 284
6.7 室内设计技术 288
6.7.1 技术要求 288
6.7.2 单站设计流程 289
6.7.3 现场勘察 290
6.7.4 室内模拟测试 292
6.7.5 系统方案设计 294
6.7.6 常用分布器件 297
6.8 室内建设技术 300
6.8.1 解决方案 300
6.8.2 系统合路 304
6.8.3 新建方式 307
6.8.4 改造方式 312
6.8.5 特殊场景 315
6.9 室内案例介绍 324
6.9.1 覆盖目标 324
6.9.2 指标分析 325
6.9.3 设计方案 325
6.9.4 注意事项 327
参考文献 329
第7章 TD—LTE网路最佳化 330
7.1 总体要求 330
7.1.1 最佳化目标 330
7.1.2 最佳化内容 331
7.1.3 最佳化特点 331
7.1.4 最佳化措施 332
7.1.5 最佳化流程 334
7.2 网路测试 336
7.2.1 最佳化工具 336
7.2.2 数据採集 339
7.3 网路KPI评估 342
7.3.1 网路评估 342
7.3.2 业务评估 343
7.3.3 KPI 344
7.3.4 面向客户感知的网路质量评估 345
7.4 参数配置 350
7.4.1 小区配置参数 350
7.4.2 功率控制参数 351
7.4.3 系统讯息参数 353
7.4.4 系统调度参数 353
7.4.5 系统寻呼参数 355
7.4.6 随机接入参数 356
7.4.7 準入控制参数 356
7.4.8 重选控制参数 357
7.4.9 切换控制参数 359
7.4.10 传输控制参数 363
7.4.11 定时器参数 365
7.5 系统最佳化 367
7.5.1 时隙最佳化 367
7.5.2 寻呼最佳化 374
7.5.3 干扰最佳化 376
7.5.4 重选最佳化 379
7.5.5 切换最佳化 383
7.6 工程最佳化 386
7.6.1 覆盖最佳化 386
7.6.2 容量最佳化 388
7.6.3 质量最佳化 388
7.6.4 切换最佳化 389
7.6.5 掉线最佳化 389
7.6.6 干扰最佳化 390
7.6.7 链路最佳化 391
7.6.8 联合最佳化 392
7.7 工程最佳化案例 393
7.7.1 覆盖最佳化案例 393
7.7.2 导频污染最佳化案例 393
7.7.3 切换最佳化案例 394
7.7.4 掉线最佳化案例 396
7.7.5 接入失败最佳化案例 397
7.7.6 干扰最佳化案例 398
7.7.7 PCI最佳化案例 400
7.7.8 联合最佳化案例 401
7.8 典型场景最佳化 402
7.8.1 高速铁路最佳化 402
7.8.2 大型场馆最佳化 404
7.8.3 大桥覆盖最佳化 407
7.8.4 海域覆盖最佳化 408
参考文献 409
第8章 TD—LTE网路融合与协同 411
8.1 总体定位 411
8.1.1 背景分析 411
8.1.2 网路问题 413
8.1.3 承载能力 415
8.2 网路融合 416
8.2.1 网路融合概述 416
8.2.2 GSM网路融合 417
8.2.3 TD—SCDMA网路融合 422
8.2.4 WLAN网路融合 426
8.2.5 TD—LTE网路融合 429
8.2.6 四网融合举措 429
8.3 融合演进分析 430
8.3.1 融合演进概述 430
8.3.2 GSM的融合演进 431
8.3.3 TD—SCDMA的融合演进 434
8.3.4 WLAN的融合演进 437
8.4 共建共享协同技术 439
8.4.1 基站站址共建共享 440
8.4.2 基站塔桅、天面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要求 440
8.4.3 基站机房共建共享模式要求 441
8.4.4 其他基站配套设施共建共享模式要求 441
8.5 共建共享协同分析 442
8.5.1 共建共享技术性分析 442
8.5.2 共建共享工程实施分析 446
8.5.3 共建共享经济性分析 448
8.6 互操作协同技术 453
8.6.1 互操作概述 453
8.6.2 互操作技术关係 455
8.6.3 小区重选技术 456
8.6.4 RRC重定向技术 456
8.6.5 CCO技术 457
8.6.6 PSHO技术 458
8.7 系统间互操作 459
8.7.1 网路驻留重选 459
8.7.2 数据业务互操作 460
8.7.3 话音业务互操作 465
8.7.4 总体互操作过程 471
参考文献 472
缩略语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