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创新思路明确,尤其对标準协定的解读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融入了作者自己的心得体会。
以同时运营GSM、TD-SCDMA和TD-LTE网路为例,来介绍和分析多网运营时的系统间互操作技术方案。
论述深浅得当,兼有新颖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以同时运营GSM、TD-SCDMA和TD-LTE网路为例,来介绍和分析多网运营时的系统间互操作技术方案。
论述深浅得当,兼有新颖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作者简介
李正茂,先后毕业于四川大学无线电系、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和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1988—1994年在电子科技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并担任国家级通信与抗干扰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1994年,调任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先后担任网路技术部副部长、无线通信部部长、技术部部长、副总工程师、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中国联通云南分公司总经理:2003年起,任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8年起至今,担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裁。1992年起,曾先后担任国家“863“计画通信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部和原信息产业部联合成立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研究开发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下一代网际网路示範工程(CNGI)第二届专家委成员。曾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并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中国青年科技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李正茂博士还兼任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工信部通信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以及国际下一代移动通信网路组织(NGMN)执行董事、全球TD—LTE发展倡议(GTI)执委会董事等职务。
王晓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总经理。长期从事移动通信发展策略和体制标準研究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工作,是我国自主智慧财产权的TD—SCDMA和TD—LTE领域学科带头人之一,是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担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频无线移动通信网”副总师、工业和信息化部IMT—Advanced(4G)推进组副组长、新一代移动通信网技术套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负责人,在TDD标準融合、新技术创新、产业化推进和国际推广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6年12月~1999年6月,担任原邮电部移动通信局主任工程师、副主任。1999年6月~2012年,先后担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筹)技术部负责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务。
王晓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总经理。长期从事移动通信发展策略和体制标準研究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工作,是我国自主智慧财产权的TD—SCDMA和TD—LTE领域学科带头人之一,是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荣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担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频无线移动通信网”副总师、工业和信息化部IMT—Advanced(4G)推进组副组长、新一代移动通信网技术套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负责人,在TDD标準融合、新技术创新、产业化推进和国际推广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6年12月~1999年6月,担任原邮电部移动通信局主任工程师、副主任。1999年6月~2012年,先后担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筹)技术部负责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务。
图书目录
第1章 LTE移动网际网路时代的移动通信标準 1
1.1 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与面临的挑战 1
1.2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与LTE的诞生 2
1.2.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3
1.2.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 3
1.2.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4
1.2.4 移动网际网路与LTE的兴起 6
1.2.5 TD—LTE的由来 10
1.2.6 LTETDD与FDD的同步融合发展 11
1.3 小结 12
参考文献 12
第2章 TD—LTE基本原理 13
2.1 LTE系统的核心技术 14
2.1.1 OFDM技术 14
2.1.2 多天线技术 18
2.1.3 链路自适应技术 23
2.2 LTE系统设计 25
2.2.1 帧结构 25
2.2.2 关键参数设计 27
2.2.3 参考信号设计 28
2.2.4 LTE中的多天线技术 30
2.2.5 LTE中的链路自适应 32
2.3 LTE中的TDD特有技术 35
2.4 小结 35
参考文献 41
第3章 TD—LTE协定架构 42
3.1 LTE网路构架 42
3.2 网路功能划分 43
3.3 无线协定架构 45
3.3.1 控制面协定栈 45
3.3.2 用户面协定栈 45
3.3.3 信道映射 46
3.4 相比3G系统的协定简化 48
3.5 小结 49
参考文献 49
第4章 LTE标準协定流程 50
4.1 从开机到驻留的主要过程 51
4.1.1 PLMN选择 51
4.1.2 小区选择和重选 57
4.1.3 位置注册 60
4.2 从空闲态到连线态 60
4.2.1 寻呼流程 60
4.2.2 连线建立流程 61
4.3 连线态主要行为 64
4.3.1 业务数据传输过程 64
4.3.2 针对数据传输的最佳化 69
4.3.3 移动性管理 73
4.3.4 连线重建流程 77
4.4 从连线态回到空闲态 78
4.5 小结 79
参考文献 80
第5章 无线资源管理 81
5.1 概述 81
5.2 负荷管理 83
5.2.1 接纳与拥塞控制 83
5.2.2 负荷均衡 84
5.3 干扰抑制 85
5.3.1 设计原理 85
5.3.2 TD—LTE干扰抑制技术与TD—SCDMA系统对比 89
5.4 移动性管理 90
5.5 QoS机制 90
5.5.1 优先权管理 91
5.5.2 调度算法 92
5.6 功率控制 94
5.6.1 上行功率控制 94
5.6.2 下行功率分配 96
参考文献 96
第6章 TD—LTE关键物理信道设计及性能 97
6.1 TD—LTE关键物理信道设计 97
6.1.1 物理层控制信道设计 97
6.1.2 TD—LTE业务信道设计 103
6.2 TD—LTE系统性能 105
6.2.1 系统性能衡量工具——仿真技术简介 105
6.2.2 TD—LTE系统的单链路性能 107
6.2.3 TD—LTE系统的峰值速率 114
6.2.4 TD—LTE系统的小区吞吐量 115
6.2.5 TD—LTE最大同时线上用户数 134
6.2.6 TD—LTE和FDDLTE性能差异分析 135
6.3 小结 135
参考文献 136
第7章 语音解决方案及互操作 137
7.1 系统间互操作技术原理 137
7.1.1 异系统邻小区定义 138
7.1.2 数据业务互操作技术方案 139
7.1.3 TD—LTE语音解决方案 145
7.2 多种互操作方案比较 154
7.2.1 数据业务互操作 154
7.2.2 语音解决方案 155
7.3 小结 155
参考文献 157
第8章 TD—LTE的演进和增强 158
8.1 LTE—A的需求 158
8.2 LTE—A关键技术 159
8.2.1 载波聚合 159
8.2.2 增强多天线技术 164
8.2.3 协作多点传输技术 165
8.2.4 中继技术 170
8.2.5 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 176
8.2.6 网路自配置与自最佳化 180
8.2.7 增强型广播多播服务 187
8.3 LTE—A标準进展 191
8.4 小结 192
参考文献 194
缩略语 196
1.1 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与面临的挑战 1
1.2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与LTE的诞生 2
1.2.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3
1.2.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 3
1.2.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4
1.2.4 移动网际网路与LTE的兴起 6
1.2.5 TD—LTE的由来 10
1.2.6 LTETDD与FDD的同步融合发展 11
1.3 小结 12
参考文献 12
第2章 TD—LTE基本原理 13
2.1 LTE系统的核心技术 14
2.1.1 OFDM技术 14
2.1.2 多天线技术 18
2.1.3 链路自适应技术 23
2.2 LTE系统设计 25
2.2.1 帧结构 25
2.2.2 关键参数设计 27
2.2.3 参考信号设计 28
2.2.4 LTE中的多天线技术 30
2.2.5 LTE中的链路自适应 32
2.3 LTE中的TDD特有技术 35
2.4 小结 35
参考文献 41
第3章 TD—LTE协定架构 42
3.1 LTE网路构架 42
3.2 网路功能划分 43
3.3 无线协定架构 45
3.3.1 控制面协定栈 45
3.3.2 用户面协定栈 45
3.3.3 信道映射 46
3.4 相比3G系统的协定简化 48
3.5 小结 49
参考文献 49
第4章 LTE标準协定流程 50
4.1 从开机到驻留的主要过程 51
4.1.1 PLMN选择 51
4.1.2 小区选择和重选 57
4.1.3 位置注册 60
4.2 从空闲态到连线态 60
4.2.1 寻呼流程 60
4.2.2 连线建立流程 61
4.3 连线态主要行为 64
4.3.1 业务数据传输过程 64
4.3.2 针对数据传输的最佳化 69
4.3.3 移动性管理 73
4.3.4 连线重建流程 77
4.4 从连线态回到空闲态 78
4.5 小结 79
参考文献 80
第5章 无线资源管理 81
5.1 概述 81
5.2 负荷管理 83
5.2.1 接纳与拥塞控制 83
5.2.2 负荷均衡 84
5.3 干扰抑制 85
5.3.1 设计原理 85
5.3.2 TD—LTE干扰抑制技术与TD—SCDMA系统对比 89
5.4 移动性管理 90
5.5 QoS机制 90
5.5.1 优先权管理 91
5.5.2 调度算法 92
5.6 功率控制 94
5.6.1 上行功率控制 94
5.6.2 下行功率分配 96
参考文献 96
第6章 TD—LTE关键物理信道设计及性能 97
6.1 TD—LTE关键物理信道设计 97
6.1.1 物理层控制信道设计 97
6.1.2 TD—LTE业务信道设计 103
6.2 TD—LTE系统性能 105
6.2.1 系统性能衡量工具——仿真技术简介 105
6.2.2 TD—LTE系统的单链路性能 107
6.2.3 TD—LTE系统的峰值速率 114
6.2.4 TD—LTE系统的小区吞吐量 115
6.2.5 TD—LTE最大同时线上用户数 134
6.2.6 TD—LTE和FDDLTE性能差异分析 135
6.3 小结 135
参考文献 136
第7章 语音解决方案及互操作 137
7.1 系统间互操作技术原理 137
7.1.1 异系统邻小区定义 138
7.1.2 数据业务互操作技术方案 139
7.1.3 TD—LTE语音解决方案 145
7.2 多种互操作方案比较 154
7.2.1 数据业务互操作 154
7.2.2 语音解决方案 155
7.3 小结 155
参考文献 157
第8章 TD—LTE的演进和增强 158
8.1 LTE—A的需求 158
8.2 LTE—A关键技术 159
8.2.1 载波聚合 159
8.2.2 增强多天线技术 164
8.2.3 协作多点传输技术 165
8.2.4 中继技术 170
8.2.5 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 176
8.2.6 网路自配置与自最佳化 180
8.2.7 增强型广播多播服务 187
8.3 LTE—A标準进展 191
8.4 小结 192
参考文献 194
缩略语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