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

(2020-04-09 08:21:55) 百科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

中文名: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
本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甚少见,发病率不超过1∕100万。少数患者父母为近亲婚配。部分患者可合併其他先天性异常,如输尿管畸形、动脉导管未闭等。
凝血因子Ⅴ由肝脏合成,半衰期为12~36小时。在生理条件下,它具有促凝、抗凝双重作用。在凝血过程中,其活化形式与钙离子、磷脂和凝血酶原複合物是凝血酶原最主要的激活物,是凝血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辅因子。另外,C反应蛋白(蛋白C)可将凝血因子Ⅴ水解为具有抗凝活性而缺乏促凝活性的分子,后者可作为蛋白C的辅因子,在蛋白S的协同作用下,灭活Ⅷ凝血因子促酶活性等凝血因子,参与抗凝。因此,凝血因子Ⅴ基因缺陷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两种完全相反的表现类型。
临床上,该缺陷症约25%的患者有出血表现,主要有皮肤瘀斑、鼻出血和月经过多、产后出血等,发生在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危及生命的出血比较罕见。该缺陷症患者的出血严重性与Ⅴ凝血因子促酶活性水平没有一致性,杂合子型凝血因子Ⅴ缺陷症病例往往无明显的临床出血症状,多数纯合子型病例的临床出血症状较轻;部分患者有静脉血栓形成事件。
实验室检查将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分为两型:Ⅰ型为交叉反应物质阴性,Ⅱ型为交叉反应物质阳性。目前报导的病例绝大多数为Ⅰ型。纯合子可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蛇毒及正常血清不能纠正凝血缺陷,但能被硫酸钡吸附正常的新鲜血浆纠正。约1∕3的患者出血时间延长。Ⅴ凝血因子促酶活性降低具有确诊价值。
有严重活动性出血时,应予以替代治疗,但正常止血所需的Ⅴ凝血因子促酶活性水平,目前还不肯定,一般认为25%即可。先天性凝血因子Ⅴ缺乏者手术前,应输注新鲜冷冻血浆,首剂为15~25ml ∕ kg,术后15~25ml ∕ d ∕ kg,输注5~10天。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