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菜是山东菜的简称。是胶东福山菜与济南历下菜、曲阜孔府菜的合璧,其重要支柱是以烹饪海鲜为代表的福山风味菜餚。 鲁菜在中国“四大菜系”中,形成最早,影响最大,经历了完善、成熟、提高等阶段的发展,遍及长江以北和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鲁菜烹饪技艺
- 地区:山东 · 烟台 · 福山区
- 遗产编号:Ⅷ-19
- 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鲁菜烹饪技艺
所属地区: 山东 · 烟台 · 福山区
遗产编号:Ⅷ-19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烟台市福山区
遗产级别: 省
项目类别: 烹饪技艺
保护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主管部门: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文化局
简介
鲁菜是山东菜的简称。是胶东福山菜与济南历下菜、曲阜孔府菜的合璧,其重要支柱是以烹饪海鲜为代表的福山风味菜餚。 鲁菜在中国“四大菜系”中,形成最早,影响最大,经历了完善、成熟、提高等阶段的发展,遍及长江以北和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所在区域
烟台市福山区位于山东半岛北部,地处黄海之滨,境内依山傍海,盛产海参、鲍鱼、对虾、扇贝、海肠、片口鱼等优良海产品,是远近闻名的鲁菜烹饪之乡。
福山风味的鲁菜以清鲜脆嫩、原汁原味见长, 烹饪过程中突出刀工、火候、烹製和调味,注重蒸、熏、焖、炸、烧、熘、爆、炒等,精于用汤,善用葱、姜、蒜和芫荽等调料。着名菜品有:葱烧海参、蟹黄海参、一品鲍鱼、芙蓉干贝、清蒸加吉鱼、糟溜鱼片、油爆海螺、烧溜虾仁、清炒腰花、烧蛎黄、扒鱼腹、溜肝尖等近600种。
意义
鲁菜的诞生,为社会发展,丰富民众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美学价值。鲁菜烹饪技艺的每一次兴衰,都与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每道菜品的形成,都带有时代的痕迹,传统的饮食习俗、礼节、礼规在鲁菜发展中得以传承,成为贯穿宴会包括餐桌摆设、上菜、用菜、饮酒、座位、陪客等全过程的礼仪美食文化。厨师们在烹调过程中,讲究色、香、味和谐,重视整桌筵席的山珍海味和素菜果品的合理搭配及每道菜品的主料、配料、调料的合理使用,既保证了菜餚的丰盛,又起到平衡膳食,调适胃口的作用,每一道菜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令人赏心悦目。
鲁菜主要烹饪技法
鲁菜主要烹饪技法按照加热途径、工艺流程、成菜形态、风味特色加以分类,可分为拌、炝、腌、冻、酱、靠、薰、酥;炸、熘、爆、炒、烹、烧、扒、炖、焖、熬、煮、氽、烩、蒸、煎、烤、拔丝、琉璃、挂霜、蜜汁、蜜腊等数十类。
发展历史
中国烹饪,由于原材料生产、烹调方法、风味特点的差别,历史上形成“四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和淮扬菜(苏菜)。黄河流域产生了北方的代表菜“鲁菜”;长江流域产生了长江上游的“川菜”和下游的“淮扬菜”;珠江流域产生了南方的代表菜“粤菜”。四大菜系中,形成最早和影响最大的当属“鲁菜”。鲁菜是山东菜的简称,是胶东福山菜与济南历下菜、曲阜孔府菜的合璧,其重要支柱是以烹饪海鲜为代表的福山风味菜餚。
在今邱家庄遗址所遗留下来的锅灶及食用陶器证明,远古“福山人”已经进入烹饪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兴渔盐,有了盐,以鲜鹹适口的福山帮鲁菜基本口味也初步形成。民众将捕捞的海鲜、饲养的禽畜,猎取的禽兽,种植的粮食和蔬菜,在加工烹製过程中用盐调味,使烹调的食物发生质的变化。元朝福山烹饪进入宫廷,成为御膳支柱。
1861年(清鹹丰十一年)烟台开埠前后鲁菜空前发展,福山烹饪成为鲁菜的杰出代表和重要支柱。福山烹饪技术进步,技法全面,精于熘、爆、炸、扒、蒸、烧、炒、煸等,极讲刀工、火候,以清淡、味香和鲜着称。境内烹饪业繁荣,民众多于烹调,以菜餚、小吃、点心组成的美食精粹全面。
据史料载,明朝福山已有100多种烹饪技法,大多被民众使用,“食不厌精”普及。製做小吃讲究特色,主食追求味好适口。境内烹饪业开始萌芽,县城和八角湾港口等地,出现了加工出售熟食店铺,专卖烧肉、包子、火烧等,逐步又出现了烹调菜餚和经营主食炒菜、面系等菜馆。
迁徙、做官、经商等产生的人口流动,使福山饮食的基本口味和烹调技法在更大範围传播开来,尤其黄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北三省。元朝末年,胶东屡经战乱,人口锐减,明初至清代中期,多次从山西、云南、四川、河南、江苏、安徽等地移民福山。期间,由于灾荒,原住民和移民又闯关东和逃难于内地。金、元、明、清四代,福山县有203任县官,均为外省、外地人士,福山人在外地为八品以上官员约千人。这些官员的家眷、随从亦为数不少,饭菜做法口味随之广泛传播。
元朝,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学用汉食,时任福山县县尹的哈阿马得知这一讯息后,在福山精选了6个厨子送到燕京,做了“葱烧海参”、“芙蓉鸡片”和“油爆肚仁”等菜餚让忽必烈品尝,忽必烈对福山厨子做得菜餚口味非常满意,当即下圣旨“朕膳非福山厨子不用矣!”就这样福山厨师执掌了御厨。
1852年(清鹹丰二年)福山县城的吉升馆开业,时为境内最大的饭馆。主要经营菜餚、麵食、包办酒食,以烹调海鲜和“福山大面”而闻名遐迩。一些独特的菜馆也应运而生。到20世纪30年代,境内烹饪业店铺达几十家。
福山风味的鲁菜,在北京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清朝末年,北京着名的八大楼饭店中的“东兴楼”、“致美楼”、“泰丰楼”、“永丰楼”、“萃华楼”、“宴福楼”及“同和居”等皆为福山人开办,福山厨师掌灶。福山人经营的“福寿堂”、“会贤堂”饭庄都供奉过御膳,“金华馆”定期向朝廷进献烧鸡、烤鸭等福山风味美食。1930年,“丰泽园饭店”开业。福山厨师在其他大中城市经营的福山风味名店有上海的“丰泽楼”,天津的“登瀛楼”,大连青岛的“群英楼”、“顺兴楼”,台湾的“鹿鸣堂”等。
全面振兴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约50年,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山烹饪实现了全面振兴。1948年,福山第二次解放后,在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和国民党炮火摧残,经济衰败,社会事业落后,民生凋零的条件下,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全面恢复,民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福山经济遭到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烹饪业也受到挫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境内烹饪业发展很快。
独特技法
鲁菜中有许多其他菜系不曾或较少使用、或虽有使用,但鲁菜与其有明显差别的烹饪技法。
(1)酥
酥是将原料加入汤和以醋为主的调料,小火焖至酥烂的烹饪技法。成菜骨酥肉烂,滋味浓郁。如酥菜、博山酥锅、酥鱼等。
(2)软
炸软炸是将质嫩、形小的原料用调味品拌渍后,挂匀蛋清糊下入5~6成热的油锅炸至断生后,再用7~8成热油一炸即出的烹饪技法。成菜色泽淡黄,外香软,里鲜嫩,可以番茄酱或甜麵酱,椒盐等调味品佐食。如软炸鸡块、软炸鸭腰等。
济南菜软炸的製作较为特殊,原料炸制后,还需再烹入微量调味汁,使之外层回软。如软炸腰穗、软炸虾仁等。
(3)糟
熘糟熘是以滑溜的技法为操作基础,以香糟汁为主要调味品的烹饪技法。一般是将主料先用调味品拌渍,再用鸡蛋清、澱粉上浆,经温油滑透,再下入配料、香糟汁及其他调味品,勾芡使滷汁收浓即成。成菜柔嫩爽滑,糟香味浓,滷汁较宽。如糟熘鱼片、糟熘牡丹鱼、糟熘三白等。
(4)酱
爆酱爆是以油爆的技法为操作基础,以甜麵酱为主要调味品的烹饪技法。一般是将加工成小型的原料加入鸡蛋清、湿澱粉抓匀上浆,下入5成左右的热油中滑熟,而后加入甜麵酱炒出香味,再加入其他调味品、勾芡急速翻拌均匀,使滷汁稠浓裹匀原料即成。成菜柔嫩滑润,酱香浓郁,芡汁油亮、紧裹原料。如酱爆鸡丁、酱爆肉丁等。
(5)芫爆
芫爆是以油爆的技法为操作基础,以芫荽(又名香菜)为唯一配料,并用胡椒粉调味的的烹饪技法。一般是将加工成小型的原料焯水或加入鸡蛋清、湿澱粉抓匀上浆,下入5成左右的热油中滑熟,而后加入芫荽、调味品及极少清汤,翻拌均匀即成。成菜鲜嫩滑润,芫荽清鲜,有胡椒粉的香辣。如芫爆里脊丝、芫爆鱿鱼卷、芫爆百叶等。
(6)醋烹
醋烹是以炸烹的技法为基础,调味时将食醋先经热油烹香,而后再加入其他调味品调味的烹饪技法。一般是将原料先用调味品拌渍,再挂匀水粉糊用旺火热油炸熟捞出,而后再放入倒净油的锅内,迅速烹入食醋、加入事先兑好的清汁(不含澱粉的调味汁),快速翻拌成菜的烹饪技法。成菜外酥内嫩,醋香清爽。如醋烹虾段、醋烹鸡块等。
(7)塌
塌,又称锅塌,源于山东,明代即有记载,现今使用也很广泛。
塌是将加工成扁平状的原料挂匀全蛋糊,放入5成热左右的少量油中,煎至两面呈金黄色,再加入调味品和少量汤汁,使之慢慢把汤汁收尽的烹饪技法。成菜色泽黄亮,软嫩香鲜。如锅塌蒲菜、锅塌豆腐、锅塌黄鱼、锅塌里脊等。
(8)汤爆
汤爆,有将其列入“爆”类的,但按其传热介质划分,应列入“氽”类。当然较之一般的“氽”,所用火力更烈,操作节奏更快。尤其是为保持原料的脆嫩,往往要在上桌后才将主料推入滚汤中。汤爆是将把加工成花刀块或薄片的原料先用沸汤快速焯至断生捞入;将已调好口味的滚沸清汤另盛一碗,与焯好的原料一併上桌后,迅速将原料推入汤碗内的烹饪技法。汤爆所用调味品中大多要有香菜末、胡椒粉。成菜质地脆嫩,汤清味鲜。如汤爆双脆、汤爆肚头等。
(9)拔丝
拔丝,又有称“拉丝”的,源于山东。由元代製作“麻糖”的方法演变而来,《易牙遗意》记载:制麻糖时,“凡熬糖,手中试其粘稠,有牵丝方好”。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其《日用俗字·饮食章》中有“而今北地兴缠果,无物不可用糖粘”的记述。清代出现“拔丝”的名称,《素食说略》有“拔丝山药”一菜;将山药“去皮,切拐刀块,以油灼之,冰糖起锅,即有长丝……”的记载。拔丝是将加工成片、块、段、丸子等以及自然形状较小的原料,蘸匀乾粉或挂匀糊(富含澱粉的山药、红薯、马铃薯等可不必蘸粉、挂糊),下入热油中炸至熟透、外层酥脆并呈金黄色;同时另锅内加少量油(或少量清水、或油水各半)将白糖用小火推炒至完全溶化并呈淡黄色时,将炸好的原料投入颠翻使之挂匀糖浆的烹饪技法。成菜色泽晶莹金黄,外脆里嫩,香甜可口,拔丝细长,颇有情趣。如拔丝苹果、拔丝山药、拔丝金枣、拔丝蛋泊肉等。
(10)琉璃
琉璃是将加工成条、块等的小型原料,挂糊(或不挂糊)炸至熟透、外层酥脆后,再投入熬好的糖浆中颠翻裹匀倒出,趁热拨散,晾凉食用的烹饪技法。成菜酥脆香甜,外裹糖壳,金黄晶亮,形似琉璃。如琉璃肉、琉璃麵包、琉璃桃仁等。
(11)挂霜
挂霜,始见于宋代,称为“糖霜”、“珑缠”、“糖缠”,清河郡王张俊宴请宋高宗的选单中即有“糖霜玉蜂儿”,“缠枣圈”、“龙缠桃条”等。至明代,出现熬汁“糖缠”的方法。挂霜是将用油炸过的小型原料,投入用水熬制的糖浆中翻拌,使其表面均匀地粘裹上一层糖浆,冷却后凝结成糖霜的烹饪技法。成菜外层洁白如霜,食之鬆脆香甜。如挂霜丸子、挂霜莲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