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020-03-10 12:08:27) 百科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任何社会制度都有其时代背景,古代婚姻制度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影响下,这种婚姻制度的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制度不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也酿成了不少爱情悲剧。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外文名:The lives of parents, their arranged 
  • 来源:还魂记·婚走
  • 作者:汤显祖
  • 朝代:明
  • 最早追溯礼仪:西周春秋时期的婚姻礼仪

基本信息

词目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读音

fù mǔ zhī mìng,méi shuò zhī yán

释义

媒:男方的媒人;妁:女方的媒人。媒妁:婚姻介绍者(媒人)。旧指儿女婚姻须由父母作主,并经媒人介绍。妁shuò媒人 [matchmaker]妁,媒也。――《集韵》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示例

明·汤显祖《还魂记·婚走》:“秀才,可记得古书云:‘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来源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西周春秋时期的婚姻礼仪的一道程式.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诗·齐风·南山>)在人们的印象中,媒人是沟通男女双方的媒介,"男女双方非媒不知名"(<礼记·曲礼上>),为中国古代的通例.在先秦的史书及典籍中,就有大量与此有关的记载 这种观点有好有不好,不好的方面:每个人的喜好和性格父母不一定了解,完全听从父母的话按照父母的意愿去选择自己的婚姻,这样造成的婚姻可能会导致以后家庭婚姻的隐患。
好的方面:因为父母是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的人,他们那一辈子经历过很多事情,何况,父母是最最值得信赖的人,只有父母是永远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他们所做的一切,即使会不得当,但绝对是为我们好 我们国家封建时代,推崇的儒家的仁义礼孝。父母是带子女来到世界上的人,所以子女的人生要听从父母的安排,才能体现孝道。这种习惯流传很久,也就变成古代的一种习惯了。

影响

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因为在古代,女子抛头露面的机会是很少的,生在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一般在出阁之前是在自己的闺房内,学习琴棋书画,织补刺绣之类的针线活,所以小姐的闺房一般又称绣楼。生在贫苦的家庭,女儿可能随着父母做些活计,但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情调其实是很少的。倒是为人父母者,要担起生活的重担,能更多地接触到社会,所以婚姻以父母之命倒也在情理之中。再者,之所以选择父母做为儿子婚姻大事的“代理人”。
一是因为父母人生阅历较多,二是因为普天下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儿女将来幸福,都是往好处促进桩桩婚事的。
其二,看看我们已有的婚姻,大凡饮食男女,只要不是性格相差太大,或者有一方太过强硬,一般都能在磕磕绊绊中把各自的稜角磨平,使婚姻得以长久维繫。所以笔者自己的观点,在古代女子在出阁之前,就被封建礼教教化的没有什幺个性可言了,嫁到夫家,又要遵守夫为妻纲的礼教,基本上对男方及男方的家人言听计从。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亲之后,只要男方愿意,一般也是能把婚姻经营成功的。
古代结亲讲究门当户对,也与这个媒妁之言不无关係,封建的等级制度决定了古人的“交际圈”。民去见官,大多是告状申冤的,官去见民,大多是为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公事。绝少是去沟通个人情感的。子女的婚姻以门户相当为据,估计与此不无关係。
无论如何,婚姻大事是关係男女终身幸福的大事,完全抛开当事人的意愿,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论如何都有点包办婚姻的嫌疑。
通过一些史书我们了解到,在古代也不乏以子女终身大事,做为攀龙附凤、谋取钱财的父母。想必祝英台的父亲非要把女儿嫁给马文才,而置女儿的幸福于不顾,也是看中了马家的富有吧!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苦的不仅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唐朝洛阳城女子步非烟,才貌双全,依照父母之命嫁给河南府功曹参武公业为妻,此人性情耿直,粗犷躁烈,只晓得舞刀弄斧,步非烟的才情到了他那儿完全是对牛弹琴。儘管他对步非烟宠爱有加,步还是红杏出墙,后来事情败露,被武公业活活鞭打致死。可见这种制度,终究有它的弊端。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