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刚,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格林讲席教授。
1977年文小刚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81年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通过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画)招生考试,之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1987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2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7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巴克利奖,同年入选“2017年度中国留学人员50人榜单”;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文小刚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理论,从事量子霍尔液体、高温超导体、拓扑序/量子序及新的物质态,基本粒子的起源的方面的研究。
2018年8月8日,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宣布了2018年狄拉克奖章(Dirac Medal)的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的华人学者文小刚获得,在研究量子力学如何影响多体系统方面做出了独立贡献,引入了原创的交叉学科技术。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文小刚
- 国籍:美国
-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 毕业院校:普林斯顿大学
- 主要成就:2017年Oliver E.Buckley奖
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77年,文小刚从陕西西安市第四十八中学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
1981年9月,参加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画)招生考试,成绩为全国第一名,之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
1987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1989年至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任研究员。经过博士后训练后,他于1991年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助理教授。
1991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95年,被提升为副教授。现任物理系教授,併兼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长江学者奖励计画”讲座教授。
2002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现为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特邀摩尔学者。
2017年12月21日,文小刚入选“2017年度中国留学人员50人榜单”。
2018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1989年,文小刚首次引入了“拓扑序”概念,并数十年来一直发展拓扑序理论。1997年Kitaev把拓扑序套用于量子计算,引入了拓扑量子计算的概念,提出利用物质的二维拓扑态实现可靠的量子存储和信息处理及在适当配置的一维系统中可靠地存储量子信息。

建立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拓扑序理论和边缘态理论,预言了双层量子霍尔体系中的超流/超导现象;
提出了研究高温超导机理的SU(2)规範场理论、量子序理论和自旋口袋(Spinbag)模型,这方面的研究对全面认识高温超导体的相图,尤其是在欠掺杂区所出现的大量反常物理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提出并论证了分数量子霍耳效应基态的拓扑有序性,建立了描述分数量子霍耳效应低能元激发的边缘态手征Luttinger液体理论。
为了推广朗道关于相和相变的对称破缺理论,建立了拓扑序理论和量子序理论,并预言了新的物质态。揭示了拓扑序和量子序的弦网凝聚的本质,并用弦网凝聚提出了统一光和电子的理论。
获奖记录
1994年海外华人物理学协会优秀青年科学家奖
1992年至1997年的斯洛恩奖
2017年Oliver E.Buckley奖(凝聚态物理最高奖)
2018年狄拉克奖章(Dirac Medal)(理论物理界最高奖)
人物评价
根据美国物理学会介绍,这次获奖的工作是“拓扑序理论和它在众多物理系统中的套用”。(For the theory of topological order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a broad range of physical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