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现代交换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书籍)

(2020-07-27 17:39:26) 百科
现代交换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书籍)

现代交换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书籍)

《现代交换技术》是2015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继荣、屈军锁、杨武军、郭娟。

基本介绍

  • 书名:现代交换技术
  • 作者:张继荣、屈军锁、杨武军、郭娟
  • ISBN:978-7-5606-1320-8/TN0247
  • 定价:27.2元
  •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2

内容简介

交换的概念是伴随着电话系统产生的。随着网际网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电信管制的开放,交换技术也从传统的电路交换、分组交换髮展到以ATM和IP为核心的宽频分组交换,再到光交换。本书从全面、客观的角度出发,紧紧围绕交换的核心,介绍并分析与交换有关的方方面面,包括其演变、进展以及在网路中的角色等内容。
全书共分8章:第1章绪论,介绍交换原理、交换机的组成和各种交换技术;第2章介绍7号信令系统;第3章介绍电路交换技术和FETEX-150、S-1240典型机;第4章介绍分组交换技术及典型机的工作原理;第5章介绍宽频ATM交换技术;第6章介绍区域网路交换技术;第7章介绍面向IP的交换技术;第8章介绍交换新技术,包括在网路演进过程中交换节点功能的变迁及软交换和光交换技术。每章后都配有思考题。
本书注重选材,内容翔实,层次清楚,编写方法新颖。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通信、电子、信息等专业的本科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电信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培训教材。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交换与通信网 1
1.1.1 交换机的引入 1
1.1.2 通信网 2
1.1.3 面向连线网路和无连线网路 3
1.1.4 网路分层模型 4
1.1.5 信息在网路中的传送方式 8
1.2 交换原理 9
1.2.1 交换节点的功能结构 9
1.2.2 基本交换单元 11
1.2.3 交换机的物理结构 13
1.3 交换技术分类 14
1.3.1 业务特点 14
1.3.2 电路交换 16
1.3.3 分组交换 17
1.3.4 帧中继 19
1.3.5 ATM交换 19
1.3.6 计算机网路使用的交换技术 20
1.3.7 交换技术比较 22
1.4 交换技术演进 23
1.4.1 电路交换技术的演进 23
1.4.2 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 24
1.4.3 宽频交换技术的发展 26
思考题 27
第2章 7号信令系统 28
2.1 信令系统概述 28
2.1.1 信令的概念 28
2.1.2 信令的功能 28
2.1.3 信令的分类 29
2.1.4 信令方式 31
2.2 7号信令系统简介 32
2.2.1 产生背景 32
2.2.2 主要套用 33
2.2.3 7号信令系统的特点 33
2.3 7号信令网 34
2.3.1 信令网的组成 34
2.3.2 信令网的工作方式 35
2.3.3 信令网的结构 36
2.3.4 信令区的划分和STP的设定 38
2.3.5 信令网的编号计画 39
2.3.6 信令网的路由选择 40
2.4 7号信令的功能结构 40
2.4.1 4级结构 41
2.4.2 4级结构与OSI 7层协定并存的结构 42
2.5 信号单元的类型和格式 44
2.5.1 SU的格式 44
2.5.2 三种SU的功能 45
2.5.3 MSU的格式 46
2.6 电话用户部分 47
2.6.1 TUP讯息的格式 48
2.6.2 同抢与地址信号的发码方式 50
2.6.3 信令过程 51
思考题 52
第3章 电路交换技术 53
3.1 概述 53
3.1.1 电路交换的特点 53
3.1.2 电路交换机的分类 54
3.2 电路交换机的硬体结构 54
3.2.1 话路子系统 55
3.2.2 控制子系统 60
3.2.3 处理机间通信 63
3.3 数字交换网路的结构 64
3.3.1 基本交换单元 66
3.3.2 交换网路 70
3.4 电路交换机的控制软体 72
3.4.1 程控交换软体 73
3.4.2 呼叫处理程式 75
3.4.3 程式的执行管理 81
3.4.4 故障处理 83
3.4.5 呼叫处理过程 85
3.5 电路交换机的指标体系 86
3.5.1 性能指标 86
3.5.2 服务质量指标 87
3.5.3 可靠性指标 88
3.5.4 运行维护性指标 88
3.6 电路交换典型机 88
3.6.1 FETEX-150数字交换机 88
3.6.2 S-1240数字交换机 99
思考题 108
第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10
4.1 概述 110
4.1.1 分组交换的产生背景 110
4.1.2 分组交换的概念 111
4.1.3 分组交换的优缺点 111
4.1.4 分组交换面临的问题 112
4.2 分组交换原理 113
4.2.1 统计时分复用 113
4.2.2 逻辑信道 114
4.2.3 虚电路和数据报 114
4.3 X.25协定 117
4.3.1 分层结构 117
4.3.2 物理层 117
4.3.3 数据链路层 118
4.3.4 分组层 120
4.4 分组交换机 123
4.4.1 分组交换机在分组网中的作用 123
4.4.2 分组交换机的功能结构 124
4.4.3 分组交换机的指标体系 125
4.4.4 DPN-100型分组交换机 126
4.5 帧中继技术 130
4.5.1 帧中继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 130
4.5.2 帧中继交换机 136
思考题 138
第5章 ATM交换技术 139
5.1 ATM技术介绍 139
5.1.1 ATM基础知识 139
5.1.2 ATM技术的特点 140
5.1.3 虚信道、虚通道、虚连线 141
5.2 B-ISDN协定参考模型 142
5.2.1 协定参考模型 142
5.2.2 模型分层介绍 142
5.3 物理层 144
5.3.1 物理介质子层 144
5.3.2 传输汇聚子层 145
5.4 ATM层协定 146
5.4.1 ATM信元的信头结构 146
5.4.2 ATM层功能 148
5.5 ATM适配层(AAL)协定 149
5.5.l AAL的结构、功能、业务类别及协定类型 149
5.5.2 AAL1 151
5.5.3 AAL2 153
5.5.4 AAL3/4 155
5.5.5 AAL5 158
5.6 ATM交换技术 159
5.6.1 信元交换的过程 159
5.6.2 ATM交换机的基本组成结构 160
5.6.3 ATM交换单元的结构 161
5.6.4 ATM交换网路 163
5.6.5 ATM交换网路的选路控制方法 167
5.6.6 交换节点信元转发 168
5.7 ATM信令 170
5.7.1 信令协定的体系结构 170
5.7.2 信令讯息 171
5.7.3 ATM网路的呼叫控制过程 172
5.8 ATM网路的业务量管理 174
5.8.1 网路资源管理 175
5.8.2 呼叫接纳控制 175
5.8.3 使用参数控制 176
5.8.4 整形 177
5.8.5 信元丢失和优先权控制 178
5.8.6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178
思考题 179
第6章 区域网路交换技术 181
6.1 区域网路的基本概念 181
6.1.1 区域网路的体系结构 181
6.1.2 Ethernet标準 182
6.1.3 共享介质区域网路的缺点 185
6.1.4 交换型区域网路 186
6.2 第二层交换 187
6.2.1 基本概念 187
6.2.2 工作原理 188
6.2.3 性能参数 193
6.2.4 组网示例 193
6.3 第三层交换 193
6.3.1 基本概念 193
6.3.2 主要的第三层交换技术介绍 196
6.4 第四层交换 198
思考题 199
第7章 面向IP的交换技术 200
7.1 TCP/IP协定 200
7.1.1 TCP/IP分层模型 200
7.1.2 TCP/IP模型各层的功能 202
7.2 IP编址方式 203
7.2.1 传统分类编址方式 203
7.2.2 子网编址方式 204
7.2.3 无分类编址方式——CIDR 205
7.3 传统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207
7.3.1 路由器完成的功能和硬体结构 207
7.3.2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211
7.3.3 路由及路由协定介绍 214
7.3.4 传统路由器面临的问题 220
7.4 IP与ATM结合的技术 220
7.4.1 ATM与IP结合的模型 221
7.4.2 IP与ATM结合的驱动方式 223
7.4.3 基于ATM的区域网路互连——区域网路仿真 224
7.4.4 经典的IP over ATM 225
7.4.5 基于ATM的多协定传输 227
7.4.6 IP交换 229
7.4.7 标籤交换 232
7.5 多协定标记交换技术——MPLS 236
7.5.1 MPLS的一些基本概念 236
7.5.2 网路体系结构 238
7.5.3 MPLS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239
7.5.4 MPLS标记的分配方法 240
7.5.5 标记交换路径(LSP)的建立 241
7.5.6 标记分发协定 243
7.5.7 LANE、IPOA、MPOA、标籤交换、MPLS的比较 246
思考题 247
第8章 交换新技术介绍 249
8.1 节点功能的变迁 249
8.1.1 业务控制和交换的分离 249
8.1.2 业务、呼叫控制和承载分离 252
8.1.3 通信网路的演变 254
8.2 软交换技术 256
8.2.1 软交换技术产生的背景 256
8.2.2 软交换方案举例 257
8.2.3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网路体系结构 258
8.2.4 软交换技术的标準化进展 260
8.3 光交换技术 261
8.3.1 光交换技术简介 261
8.3.2 光交换器件 262
8.3.3 光交换 266
8.3.4 光交换技术的发展状况 275
思考题 276
附录 英文缩写辞彙表 277
参考文献 285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