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原理》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在2006年5月1日编辑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建亚//余浩//王振凯。
基本介绍
- 书名:现代交换原理
- 作者:陈建亚、余浩、王振凯
- ISBN:756351190
- 页数:366
- 定价:36
-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6-5-1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目录
第1章 绪
论
1.1 通信系统与网路
1.2 传统电话通信网的体系结构
1.2.1 电话交换网的一般结构
1.2.2 电话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1.2.3 时分数字方式电路交换机的基本结构
1.2.4 电路交换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1.3 分组数据交换技术
1.4 ATM宽频交换和MPLS技术
1.4.1 ATM交换技术
1.4.2 MPLS交换技术
1.5 光交换技术
1.6 软交换技术
小 结
习
题
第2章 电路交换技术
2.1 概述
2.1.1 电路交换技术的发展
2.1.2 电路交换机的分类
2.1.3 电路交换技术的特点
2.2 电路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2.2.1 电路交换呼叫接续过程
2.2.2 电路交换的基本功能
2.3 电路交换系统的硬体结构
2.3.1 话路子系统
2.3.2 控制子系统
2.3.3 处理机间通信
2.4 数字交换网路
2.4.1 基本交换单元
2.4.2 CLOS交换网路模型
2.4.3 TST交换网路
2.4.4 DSN网路
2.5 电路交换机呼叫处理过程
2.5.1 电话呼叫过程及处理要求
2.5.2 呼叫处理过程的规範描述语言
2.6 电路交换机控制软体体系结构
2.6.1 电路交换机控制软体的基本特点
2.6.2 电路交换系统运行软体的一般结构
2.6.3 程式的级别划分和调度
2.7 呼叫处理程式
2.7.1 资源管理程式
2.7.2 信令处理程式
2.7.3 呼叫控制程式
2.8 电路交换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
2.8.1 性能指标
2.8.2 服务质量指标
2.8.3 可靠性指标
2.8.4 运行维护性指标
小 结
习
题
第3章 信令系统
3.1 概述
3.1.1 信令的概念
3.1.2 信令的分类
3.1.3 信令方式
3.2 模拟用户线信令
3.2.1 用户话机到交换机的信令
3.2.2 交换机发出的信令
3.3 中国No.1信令
3.3.1 线路信令
3.3.2 记发器信令
3.4 No.7信令系统
3.4.1 No.7信令系统的特点
3.4.2 我国No.7信令网的组织结构
3.4.3 No.7信令的功能结构
3.4.4 No.7信令的讯息传递部分
3.4.5 信令连线控制部分
3.4.6 事务处理能力套用部分
3.4.7 电话用户部分
小 结
习
题
第4章 分组交换原理
4.1 概述
4.2 分组交换网的主要形式
4.2.1 面向连线分组交换网
4.2.2 无连线分组交换网
4.2.3 两种网路的比较
4.3 分组网路体系结构
4.3.1 功能面
4.3.2 分层
4.3.3 体系结构
4.4 分组网路的路由选择
4.5 分组网路的性能指标与服务质量
4.5.1 性能指标
4.5.2 网路服务质量
4.6 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
4.7 分组交换设备的结构
4.8 主要的分组交换网
小 结
习
题
第5章燕子x.25及帧中继交换技术
5.1 X.25概述
5.2 X.25的分层结构及协定
5.2.1 物理层
5.2.2 数据链路层
5.2.3 分组层
5.3 X.25分组网路的设备
5.4 帧中继概述
5.5 帧中继的分层结构及协定
5.5.1 帧中继的分层结构
5.5.2 帧中继协定
5.5.3 帧中继的帧格式
5.6 帧中继的管理与控制
5.6.1 PVC与SVC
5.6.2 帧中继的频宽管理
5.6.3 帧中继拥塞流量控制技术
5.7 帧中继设备
5.7.1 帧中继用户接入设备
5.7.2 帧中继交换机
小 结
习
题
第6章 交换式乙太网与IP路由技术
6.1 交换式乙太网
6.2 TCP/IP协定
6.2.1 异构网路互联原理
6.2.2 IP协定
6.2.3 IP数据报传送过程
6.2.4 互连网控制报文协定(ICMP)
6.2.5 路由协定
6.2.6 下一代IP协定——IPv6
6.3 路由器实现技术
6.3.1 基于传统计算机和软体的路由器
6.3.2 分散式结构的路由器
6.3.3 基于硬体的路由器
6.3.4 基于网路处理器的路由器
小 结
习
题
第7章 ATM及MPLS交换技术
7.1 B-ISDN及ATM的概念
7.2 ATM体系结构
7.2.1 ATM传送模式
7.2.2 ATM信元
7.2.3 B—ISDN/ATM协定参考模型
7.2.4 ATM的连线
7.3 ATM交换
7.3.1 ATM交换的基本原理
7.3.2 ATM交换结构
7.3.3 ATM排队方式
7.4 ATM网路的信令
7.4.1 ATM网路信令体系结构
7.4.2 信令AAL
7.4.3 ATM定址
7.4.4 UNI信令
7.4.5 NNI信令
7.5 MPLS技术概述
7.5.1 MPLs技术的产生
7.5.2 MPLS网路体系结构
7.5.3 MPLS的有关概念
7.6 MPLS交换的基本原理
7.6.1 标籤分发协定
7.6.2 标籤分发与管理
7.6.3 标籤交换路径(LSP)
7.6.4 循环控制
7.7 ATM上的MPLS综合方案
小 结
习
题
第8章 光交换技术
8.1 概述
8.1.1 光交换技术分类
8.1.2 光交换技术的特点
8.2 光交换元件
8.2.1 半导体光开关
8.2.2 耦合波导开关
8.2.3 硅衬底平面光波导开关
8.2.4 波长转换器
8.2.5 光存储器
8.2.6 空间光调製器
8.3 光交换网路结构
8.3.1 空分光交换网路
8.3.2 波分光交换网路
8.3.3 时分光交换网路
8.3.4 自由空间光交换网路
8.3. 混合型光交换网路
8.4 光交换系统
8.4.1 光交叉连线设备
8.4.2 光突发交换系统
小 结
习 题
第9章 软交换技术
9.1 下一代网路概述
9.2 软交换技术的产生
9.3 软交换网路的体系结构
9.4 软交换网路的用户接入方式
9.4.1 传统用户的接入方式
9.4.2 宽频多媒体用户接人方式
9.5 软交换网路的呼叫控制方式
9.5.1 软交换设备的主要功能
9.5.2 软交换设备的分类及组织形式
9.5.3 软交换设备的组网方式
9.6 软交换网路的业务提供方式
9.6.1 软交换网路提供的业务
9.6.2 软交换网路业务的提供方式
9.6.3 软交换网路的业务提供环境
9.6.4 套用伺服器
9.6.5 业务开放API技术
9.7 软交换网路的主要协定
9.7.1 媒体控制协定
9.7.2 SIGTRAN协定栈
9.7.3 SIP协定
9.7.4 BICC协定
9.8 燕子软交换网路与现有网路的互通
9.8.1 软交换与PSTN/ISDN的互通
9.8.2 软交换网路与GSM/CDMA移动通信网路的互通
9.8.3 软交换网路与H.323网路的互通
9.8.4 软交换网路与SIP网路的互通
9.9 软交换网路的若干问题
9.9.1 承载网的选择
9.9.2 软交换网路的QoS问题
9.9.3 软交换网路的安全问题
9.9.4 软交换网路的私网穿越问题
9.9.5 软交换网路的其他问题
小 结
习
题
英文缩略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