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由原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合併组建而成,体现了物联网系统C3SD架构的特点,即建立在感测网路(sensor network)之上的通讯(communication)、计算(computation)、控制(control)及海量数据处理(data)的集成。学院具有电子信息类学科交叉综合优势,拥有“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物联网技术套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11计画”工业过程智慧型控制创新引智基地、物联网工程套用研究平台(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首批建设单位)、无锡市“工业装备节能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学科科研平台,“物联网技术与工程”入选“十二五”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控制科学与工程”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
学院拥有教职工200余人,其中,长江学者”和江苏省“双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333”工程和“青蓝工程”15人次,“六大人才高峰”14人,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近三年来获得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共80多项,获得省部级等各类科研奖项30余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 简称:江南大学
- 校训:为轻工行业和地方经济服务
- 所属地区:中国江苏
- 学校类型:综合
- 学校属性:211工程
- 主要院系:物联网工程
- 现任校长:陈坚
学院概况
江南大学为进一步整合相关学科资源,推动相关学科跨越式发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物联网产业发展,于2010年6月将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和江南大学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合併组建成立“物联网工程学院”,也是全国第一个物联网工程学院。

江南大学
物联网工程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控制科学与工程(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轻工信息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分别为控制科学与工程(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涵盖计算机套用技术、计算机软体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电气工程(涵盖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二级学科硕士点16个(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计算机套用技术、计算机软体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轻工信息技术与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印刷工程及媒体技术)以及工程硕士点5个(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软体工程、积体电路工程)和1个“农业信息化”农业推广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被评为“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设有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微电子学、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安全工程、印刷工程8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在校本科生3000余名,研究生700余名;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800多名,研究生约260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结构合理,拥有长江学者1人、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65人,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35%。教师中1人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且多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人才、“青蓝工程”骨干教师等。学院教师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结合学校和地区优势,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省部以上科研课题1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奖励50余项,年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每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300余篇,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有广泛推广套用价值的成果,部分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学院领导
朱 飞 物联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刘 飞 物联网工程学院院长
张婕英 物联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顾晓峰 物联网工程学院副院长
毛 力 物联网工程学院副院长
谢林柏 物联网工程学院副院长
孙子文 物联网工程学院副院长
成立背景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感测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感测网路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温家宝总理指出“在感测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感测网发展”,“儘快建立中国的感测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江南大学作为名扬国内外的“江南第一学府”,无锡地区惟一的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为把无锡建成感测网信息技术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特成立物联网工程学院。
专业设定
物联网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路技术、感测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嵌入式系统原理与设计、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套用、无线感测网技术、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物联网软体、标準与中间件技术、计算机网路等课程。
就业去向: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路协定和标準、无线感测器、信息安全等产品及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技术管理与设备维护等。
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气、自动控制理论与技术、计算机套用等较宽领域的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从事系统设计、分析及运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方向为工业电气自动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套用、电机学与电力拖动、运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企业、机关、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等从事自动化产品设计与开发、系统维护与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是软硬体结合、面向计算机套用的宽口径专业,侧重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统与软体、网路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课程:计算机网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图形学、程式设计、软体工程、作业系统、数字电路与数字系统、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资料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机关、企业、科研单位、金融财税系统、高校等有关部门从事计算机系统和网路的设计与研发、软体开发与项目管理、网路信息安全及教学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主要培养电气工程及其控制的高级专业人才,具有电气工程、电器设备以及控制技术等方面较广的知识面。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套用、电机学、电气技术等课程。
就业去向:可在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和研究院以及具有电气相关专业的院校从事电力系统的设计与研发、项目规划管理、电气设备的维护及教学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通讯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专业知识,成为横跨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工程的宽口径複合型技术人才。学生将在多个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硬体原理与软体技术等方面受到全面训练。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通信原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信息产业、教育、金融、电信、计算机企业、电子信息领域、国民经济以及国防工业各部门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套用开发、技术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等。
微电子学: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大规模积体电路及其它新型半导体器件的设计方法和製造工艺,熟悉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且具有一定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物理、积体电路工艺、数字积体电路设计、模拟积体电路设计、电子电路CAD、微电子学专业实验和积体电路工艺实习。
就业去向:可在积体电路製造厂家、积体电路设计中心以及通信和计算机等信息科学技术领域从事开发和研究工作。
通信工程:本专业在宽口径专业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物联网工程等领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具有在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与专业教学技能。专业方向为移动通信、光通信和物联网工程。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电子技术、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信息与通信工程、嵌入式系统、积体电路设计、感测器原理等课程。
就业去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可在通信和电子、信息、物联网等行业从事通信设备、系统和网路的研究、设计、开发、运营和技术管理工作。
信息安全: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电子商务技术、电子金融、电子政务、军事等领域的信息安全研究、套用、管理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注重掌握信息安全理论基本知识和综合套用方法,具备较强的创新套用能力。毕业后可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套用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字通信原理、信息隐蔽与攻击、计算机网路、Internet安全等课程。
就业去向:可在企业、政府机关以及涉及信息安全的单位,比如电信、网通的技术安全维护部门,政府各个重要部门和高等学校等从事网路安全监测、信息监查、网站管理与维护、软体设计与开发以及教学科研工作。
感测网技术:感测网技术专业主要是面向现代服务、工业生产中的测量、控制、管理和信息处理,培养专业从事感测网领域的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子技术(高频),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感测器原理,通信原理,计算机网路,移动通信,嵌入式系统,无线感测网技术,多感测器信息融合等。
就业去向:感测网技术是国家推进的感测网/物联网、“三网融合”等建设项目中的主要技术,因此本专业方向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可在感测网和通信网路企事业单位从事感测网和通信网的系统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安全维护,以及相关套用软体的开发、测试等工作,也可从事网路设备的研发、销售与技术支持等工作。
印刷工程:本专业培养掌握彩色製版、数字印刷和雷射防伪印刷等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製版工程光学、印刷色彩学、版面设计与美术、彩色桌面出版技术、印刷工艺与质量控制、包装防伪印刷、包装印刷设备与电气、电子出版和网路技术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报社、出版社、製版与印刷公司、装潢广告公司、研究所和外贸、商检等部门从事印刷工艺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
学院有《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政策等等。此外,学院还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比利时、纽西兰等国家的大学及学术机构有着密切的学术交往和协作关係,培养外国留学生,并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合作举办“3+1”、与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合作举办“2+2”本科项目。
未来发展
学院本着为轻工行业和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面向市场需求,极力打造轻化工、生物发酵、食品等轻工领域和物联网产业创新型、高素质技术人才。目前学院拥有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範中心、无锡市“工业装备节能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无锡市物联网工程示範中心、江南大学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以及多个与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等。同时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设立多种奖学金、助学金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一流的教学资源和科研实验条件,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ACM程式设计大赛、智慧型汽车竞赛、过程控制仿真挑战赛等学生课外科技大赛中屡获佳绩。在江苏省大学生国际网际网路知识竞赛中获得冠军;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学院学生曾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并在200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夺得大赛最高奖——“高教社杯”。学院有《推荐面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政策,每年有近70名本科毕业生被免试推荐到中科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和本校攻读研究生,并与国外相关院校有交换生计画。
无锡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物联网“感知中国”中心,同时也是国家物联网创新示範区,无线物联网是最热门最具竞争性的产业,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旺盛。学院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广、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联繫方式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