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2020-02-28 16:40:19) 百科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Jiangnan University-School of bioengineering)是中国发酵工程学科的诞生地,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源于1952年建立的南京工学院发酵工程专业,1984年成立发酵工程系,2001年成立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据2018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共有专任教师133名,有在校本科生900多名,研究生800多名。2018年12月10日,荣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桿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 外文名:Jiangnan University-School of bioengineering
  • 创办时间:1984年
  • 类别:二级学院
  • 主管部门:江南大学
  • 现任领导:书记:黄壮霞
    院长:许正宏
  •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214122)

学院溯源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渊源是建于1952年的南京工学院发酵工程专业,是我国同类学科领域中最早设立的学科点。

学院简介

专业设定

学院下设生物科学系、发酵工程系、生物製药系、生物化工系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其中,发酵工程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江苏省十一个“重中之重”学科之一,是国内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最早的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目前,学院拥有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涵盖包括发酵工程在内的4个博士点)和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点,设有发酵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化工、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等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建有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酿酒)三个本科专业。生物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学院地位

生物工程学院建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工业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活性产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和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学研究基地,为学科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已成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季克良受聘为生工学子之师季克良受聘为生工学子之师

师资情况

目前,学院专任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24名、副教授43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6名,硕士生导师41名,45岁专任教师中66.1%有博士学位,一批青年博士已成为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在国内外工业生物技术领域颇有影响。教育部“创新团队”成员中90%以上有在国外学习研究的背景。学院两次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梯队”。

办学情况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780名,各类研究生585名。本着“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理念,50余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700余名博士、硕士和7000多名大学生。学院始终将本科教育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础工作来抓,确立了“工科背景、理科特色、基础宽厚、产学互动”的本科办学指导思想。办学中坚持 “特色兴院、质量立院、人才强院”战略,以特色创品牌,以质量求发展。在近年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等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

科研情况

生物工程学院围绕食品、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开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套用价值的研究,承担了一大批包括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江苏省科技攻关等研究项目,形成了以工业生物技术为特色、以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成果,是我国生物技术产业重要的技术依託和政策制定单位之一。

对外交流

学院还与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荷兰、韩国等多所国立大学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关係,是国内工业生物技术学术交流中心,为学生们创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提供了多条成才之路。
工业生物技术的过程科学基础研究工业生物技术的过程科学基础研究

学院评估

在2005年9月7日教育部组织进行的现场评估中,专家们一致认为以生物工程学院为平台建设的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工业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的重要基地,在工业生物技术尤其是工业发酵和工业生物催化领域处于全国领先、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一支具有凝聚力和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呈现较大的发展潜力。”
进入21世纪,生物工程学院将以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团结拼搏,努力在科研水平、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新的成绩,为加快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奋斗。

学校层次

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国家“111计画”重点建设高校
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首批61所试点高校之一
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画”40所重点高校之一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13所重点高校之一
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80所知名高校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画高校
在中国大学整体评价排名中,2010年位列58位,2011年位列53位,2012年位列52位,其中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在国际if设计高校排名中名列全球第12位,2011年IF ranking(设计)全球院校排名中晋升为全球第5位,在今年的美国ESI全球大学学科排名中,我校工程学、农学和化学3个学科位列全球大学前1%。

基本数据

江南大学基本数据(2010年7月)
学院
21
本科专业
51
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
24
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
125
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
5
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
32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
1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
5
部级重点学科
4
省级重点学科(一级)
1
省级重点学科(二级)
8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15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
7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5
教育部创新团队
2
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6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5
科研机构
25
国家重点实验室
1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
国家大学科技园
1
国家工程实验室
2
研究生院

学校藏书(万册)
218.66
教师人数
1582
中国工程院院士
1
教授(含相应职称)
1100
博导/硕导(含相应职称)
553
学生人数
46214
本科生
20000
研究生
5700
博士生
1034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1304
对口单招研究生
285
外国留学生
800
校园面积(亩)
3200
建筑面积(平方米)
950000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623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画”8名、“青年千人计画”2名、长江学者6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人选48名、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61%。拥有部省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15个,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计画”引智基地3个。由600多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组成的学术带头群体,为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南大学是我国轻工、食品、工业生物技术高科技的摇篮与依託单位之一,建有食品领域研究单位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发酵工程领域研究单位中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14个部省级科研平台;拥有纸质图书200多万册,数字图书400多万册。“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家“973”、“863”、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1666项,共获国家、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25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2011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达4.03亿元;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论文共1530篇,其中SCIE623篇、EI767篇、ISTP140篇;申请专利3235项,授权专利1568项,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充分发挥在轻工、食品、纺织、环境、化工、生物医药、物联网等方面的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地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在科研开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全面合作。
学校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贵州、甘肃、河南等省的20多个地市开展全面合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与地方政府合资建立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已成为高科技研究项目的重要孵化基地。通过资源整合、学科交叉,在全国高校中建立了首个农产品加工研究院。
学校重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参与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江苏省沿江经济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在轻工、食品、纺织、环境、化工、生物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优势,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在科研开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全面合作,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学校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贵州、甘肃、河南等省的20多个地市开展全面合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与地方政府合资建立的省级大学科技园,已成为高科技研究项目的重要孵化基地。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武贵龙
校 长  陈 坚
党委副书记 周小浦
副校长  冯 驫
党委副书记 符惠明
副校长  高卫东
副校长  金征宇
副校长  纪志成
副校长  符惠明
副校长  徐 岩
副校长  田 备

科技园地

2001 年,以江南大学重点优势学科为支撑,以在无锡的省部属重点科研院所为依託,无锡市大学科技园在无锡国家高新区内正式启动建设。2001 年10 月,经江苏省科技、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江苏省无锡大学科技园正式成立,2006 年10月,与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园同期被国家科技、教育主管部门正式认定为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江苏省第3家国家大学科技园。
科技园成立至今,经过多次重组、调整,已基本建设成为融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技术创新示範、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信息集散等功能于一身的无锡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型孵化器,成为体系完备、活力涌动、激励充分的无锡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综合性孵化器,成为多功能、现代化,孵化能力较强、社会影响力较大和市场竞争力较高的长三角地区区域性孵化器。目前在园企业100 余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
随着科技园对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的增强和园区内创业氛围的日趋浓厚,园区内集聚了一批生物工程技术、食品科学、新药製造、纺织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等项目,并培育了一批优秀企业。

重点研究

国家级: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工业酶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
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
粮食发酵工艺及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际黄酒工程技术中心(共建)
省部级:
江南大学食品胶体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南大学糖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南大学工业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南大学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建)
江南大学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轻工业局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
国家轻工业局食品工程重点实验室
国家轻工业局表面化学及工程重点实验室
物联网套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功能食品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经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
江苏省产品创意与设计文化重点研究基地
江苏党风廉政建设创新研究基地
江苏省生物活性产品加工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生物医药(无锡)技术转移与推广服务中心
江苏省生物医药製造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生物质能与减碳技术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工业色谱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其他:
轻工业设计生产力促进中心
国家轻工业包装製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浆料检测中心
中国食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中国高校工业微生物资源和信息中心
国家农产品加工研究院
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小麦)
江苏省现代物理农业技术与装备创新中心
中国包装总公司食品包装技术与安全重点实验室
江南发展研究院
无锡市工业装备节能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

主要论着

胺基酸生产及其套用,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
胺基酸发酵工艺学,参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现代生物工艺学,参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微生物工程,参编(焦瑞身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
动物胺基酸营养与饲料,参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1] 张伟国,钱和. L-缬氨酸菌种选育,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4(3),1995
[2] 张伟国. L-脯氨酸产生菌的选育,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6(1),1996
[3] 张伟国. L-异亮氨酸产生菌选育的研究,胺基酸和生物资源,18(3),1996
[4] 张伟国,陈坚,伦世仪. L-异亮氨酸高产菌育种机理的初步研究,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7(1),1998
[5] 张伟国. L-赖氨酸高产菌选育的研究,食品与发酵工业,27(8),2001
[6] 张伟国,钱和.L-缬氨酸高产菌选育及营养需求研究,瀋阳药科大学学报,18(6),2001
[7] 张伟国,陈坚,伦世仪.L-异亮氨酸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工业微生物,31(4),2001
[8] 杨梅,张伟国.L-谷氨醯胺高产菌株的选育和发酵条件最佳化,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3(2),2004
[9] 许益清,张伟国.L-组氨酸产生菌株的选育,食品与发酵工业,31(1),2005
[10] 李建涛,张伟国. 氨基醯化酶产生菌米麴霉诱变育种,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4(1),2005
[11] 卢发,张伟国.L-丝氨酸产生菌的分离筛选及发酵条件,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4(2),2005
[12] 高伟,张伟国.L-丝氨酸产生菌的选育及不同碳源对发酵的影响,微生物通报,34(1),2007
[13] 陈青山,张伟国.L-组氨酸产生菌的选育及其特性的初步研究,微生物通报,34(2),2007
[14] Ge X.Y., Zhang W.G. A Shortcut to the Production of High Ethanol Concentration from Jerusalem Artichoke Tubers. Food Technol. Biotechnol. 2005, 43(3): 241-246.
[15] Ge X.Y., Zhang W.G.. Effects of octadecanoyl-sucrose derivatives on the production of inulinase by Apergillus niger SL-09. World J. Microbio. & Biotechnol. 2005, 21(8-9): 1633-1638.
[16] Zhang W.G.., Ge X.Y. Improvement of fructano-hydrolase production in Aspergillus niger SL-09 by sucrose ester. Food Technol. Biotechnol. 2006, 44(1): 59-64.
[17] Sun Hai-Yan, Ge Xiang-Yang, Zhang Wei-Guo Improved production of an enzyme that hydrolyses raw yam starch by Penicillium sp. S-22 using fed-batch fermentation. Biotech. Lett. 2006,28:1719-1723
[18] Li-Sen Wang, Xiang-Yang Ge, Wei-Guo Zhang. Improvement of ethanol yield from raw corn flour by Rhizopus sp. 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7,23:461–465
[19] Hai-Yan Sun, Xiang-Yang Ge, Wei-Guo Zhang. Production of a novel raw-starch -digesting glucoamylase by Penicillium sp. X-1 under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and its use in direct hydrolysis of raw starch. 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7,23:603-613
[20] 葛向阳, 张伟国.同步糖化发酵菊芋生产酒精中黑麴霉菌株的选育.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6, 25(2)
[21] 王丽森, 葛向阳, 张伟国.利用根霉和酿酒酵母转化生玉米粉为高浓度酒精.微生物通报, 2007, 34(2)
[22] Xiang-Yang Ge, He Qian, Wei-Guo Zhang. Enhancement of fructanohydrolase synthesis from Asperillus niger by simultaneous in vitro induction and in vivo acid stress using sucrose ester. 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8,24:133-138
[23] 陈青山, 张伟国. L-组氨酸产生菌的选育及其特性的初步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 2007, 34(2):228-231
[24] 朱进伟, 张伟国. L-精氨酸发酵代谢调控的初步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08,29(7):131-133
[25] 朱进伟, 陈青山, 张伟国.L-精氨酸生物合成的代谢流量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2008,35(3): 395-401
[26] 高伟, 张伟国. L-丝氨酸产生菌的选育及不同碳源对发酵的影响. 微生物学通报, 2007, 34(1): 61-64
[27] 左爱连, 张伟国. L-丝氨酸高产菌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 化工进展,2008,27(9):1408-1411
[27] 陈银芳, 张伟国. L-赖氨酸高产菌的选育及发酵培养基的最佳化. 生物技术,2009,19(4):36-40
[28] 刘春辉, 张伟国. L-谷氨醯胺产生菌的选育和代谢流量分析. 生物技术, 2009,19(4): 63-67
[29] 王帅, 张伟国. 添加乳酸和琥珀酸对谷氨酸发酵法的影响及最佳化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08, 29(7): 76-78
[30] 秦海斌, 王帅, 张伟国. 一种基于强化CO2 固定反应提高谷氨酸转化率的育种策略. 生物技术, 2009, 19(2): 32-35
[31] Ge X.Y., Qian H., Zhang W.G. Improvement of L-lactic acid production from Jerusalem artichoke tubers by mixed culture of Aspergillus niger and Lactobacillus sp. Bioresour. Technol. 2009 100:1872–1874.
[32] Ge X.Y., Qian H., Zhang W.G. Enhancement of L-Lactic acid production in Lactobacillus casei from Jerusalem artichoke tubers by kinetic optimization and citrate metabolism.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0,20 (1):101-109.
[33] Ge X.Y., Zhang W.G. Effects of octadecanoylsucrose derivatives on the production of inulinase by Apergillus niger SL-09. World J. Microbio. & Biotechnol.2005, 21:1633-1638.
[34] 刘焕民, 张伟国. L-缬氨酸生物合成的基础研究和菌种选育的进展.食品工业科技, 2010,10: 408-412
[35] Liu Huanmin and Zhang Weiguo. Preliminary study on metabol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L-valine ermentation in a newly screened L-valineproducing Brevibacterium flavum strain,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10, 9(22): 3308-3317
[36] Liu Huanmin and Zhang Weiguo. L-Valine fermentation by Brevibacterium flavum strain NV246, As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1, 23(5)
[37] 张伟国, 钱和. L-缬氨酸高产菌诱变育种的研究.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11,30(3)

科研项目

1、项目名称:大宗发酵产品的先进发酵工艺技术
课题名称:谷氨酸发酵高产菌种选育和过程最佳化控制技术
子课题名称:谷氨酸发酵高产菌种选育及代谢网路研究(2006AA020301-10)
2、项目名称:新一代工业生物技术专题
课题名称:L-缬氨酸高效清洁发酵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2007AA02Z232)
3、梅花集团胺基酸联合开发项目
4、中粮生化赖氨酸联合开发项目
5、韩国希杰CJ胺基酸联合开发项目
6发酵法生产赖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谷氨醯胺、精氨酸、组氨酸等
7、菊芋为生产燃料乙醇和乳酸等

科研成果及奖励

发酵法生产L-异亮氨酸荣获中国轻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
发酵法生产L-缬氨酸荣获中国轻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
发酵法生产L-异亮氨酸荣获中国轻工业优秀新产品一等奖(1995)
《胺基酸工艺学》荣获中国轻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

所获专利

一种产L-乳酸的菌株及用该菌同步糖化发酵菊芋生产L-乳酸的方法
锁掷酵母菌株及其套用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