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前主任李荣融日前在出席达沃斯论坛时表示,由于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某些行业出现垄断是正常的,是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并且说,如果没有这“三桶油”,中国经济早乱了。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垄断有功论
- 时间:2010年9月14日
- 地点:夏季达沃斯论坛
- 人物:李荣融
简介
从2010年9月14日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传来李荣融“垄断有功论”,他表示:“由于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某些行业出现垄断是正常的,是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并以石油行业举例说事。
中央高层屡屡强调,要继续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人们也在屡屡思索,解放思想到底解放啥?深化改革到底深化啥?透过李荣融的“垄断有功论”,似乎一下看到了中国改革之难到底难在哪里?难在一批主导改革的大员们(如李荣融)与市场经济方向背道而驰的思想意识,这种意识,陈旧得发霉,它不属于社会主义,也不属于资本主义,而是封建主义经济的产物,比计画经济还要后退了百年。
垄断是市场经济的天然宿敌,只要垄断存在,市场就不会体现经济规律,就不会在规则下运行,就不会有公平的秩序。因为垄断条件下市场的一切,总是被垄断集团操纵的,强加了某些人单方面的意志。说点难听的话,垄断条件下市场是被强姦了的,是伪市场。因此,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是绝不允许垄断作大的,《反垄断法》就是为了遏制垄断,美国人以法律形式拆微软,也是出于同一目的。
中国从计画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在初级阶段,由于国企的先天优势,出现垄断难以避免。但是难以避免不等于正常,更不等于要保护垄断。恰恰相反,应当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遏制和消除垄断,这才是改革的方向。如果照李荣融“垄断有功论”的思路走下去,中国永远也建不成完善的市场经济,其结果比计画经济还要糟糕。因为垄断经济必使计画经济的弊端(权力集中)和市场经济的天然缺陷(为利铤而走险)“两恶”结合,最终既失公平,也失效率,导致经济乃至社会混乱。
为什幺有些问题一旦形成就很难解决,譬如房价上去就下不来、贫富差距扩大了就缩小不了、腐败了就很难清廉、教育医疗问题难以破解、三农问题积重难返?都与我们的市场不成熟、垄断的作大有直接或间接的关係。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主导改革的大员们(如李荣融)落后的思想意识所至。很遗憾李荣融管国企管了那幺多年,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不幸。
评价
李荣融先生这个结论恐怕有违基本的逻辑和常识,其说法缺少理论依据和事实佐证。现代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程,足可证明李荣融上述结论的虚妄:新中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从来就未经历过石油行业的自由竞争阶段,凭什幺说没有“三桶油”,中国经济就必然大乱呢?
李先生举例说,2008年油价高涨时,国内油价始终保持稳定,当时“三桶油”为弥补国内外的差价,承受了高达1680亿的巨额亏损。可是,那1680亿的巨额亏损,果真是“三桶油”自己承担的吗?谁都知道,国家几乎年年都在往“三桶油”里投钱,“三桶油”一边享用着国家给予的额度巨大的“亏损补贴”,一边却又在“创造”着令人咂舌的巨额“利润”。到底谁是谁的救星,显而易见。
李荣融还说,如果任由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中国很多行业肯定会无法承受,首当其冲的就是计程车业。“香港现在已经没有捕鱼业了,就是因为油价成本太高……”看来李先生的逻辑越来越混乱了。香港是个完全市场化的自由经济社会,如果广东、海南甚至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渔业产品相对价廉物美,本地又为什幺要继续自个儿捕鱼捞虾呢?照他的说法,香港的计程车也该“无法承受”而停开才对。
网友说得好,没有“三桶油”,自然有“三十桶油”来平衡市场,关键看市场是否开放。常识告诉我们,垄断难成公平。譬如说,国家每年都在以各种形式补贴三大油企,而国家的钱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三大油企之所以能够维持至今并且“欣欣向荣”,其公开的秘密正在于此。全国人民都明白的事情,李荣融先生为什幺就看不到呢?
争议
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荣融表示,由于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某些行业出现垄断是正常的,是有利于中国经济的。他以石油行业举例,称若没有“三大油”,中国经济早乱了。“在2008年油价高涨时,‘三大油’为此承担了高达1680亿元的巨额亏损。”言下之意,没有“三大油”的仗义死节,国内很多行业都将遭受严重冲击,比如其所提到的计程车业。
自评是忠臣,称垄断为功臣,李荣融对央企的感情没话说,但感情不能代替常识。“三大油”即使亏损了,又不用自己掏腰包。上有财政补贴,下有消费者没得选择的支票本,再多亏损也能找补过来,而且我们也没见那个时候“三大油”节衣缩食,价值数百万元的吊灯不照样也挂起来了嘛。李荣融横比了一下,“因为油价成本太高,香港已经没有捕鱼业了,但国内不可能没有计程车业”。可是,这个对比实在无厘头,怎幺不提,油价再高,香港也有计程车呢。垄断是不争的事实,垄断导致的怨气也是不争的事实,民企500强的全部利润抵不过中石油和中移动的利润总和,这也是事实。
记得2005年,李荣融曾表示,石油、电信、电力等行业不存在垄断,已经形成一个基本竞争格局。此话一出,口水如潮。老百姓都看在眼里,一个行业有两至三家寡头不假,但价格竞争少,价格联盟多。5年过去了,李荣融的立场向前一步走,承认垄断,但强调垄断有功。垄断的理由无非是为了更好地与国际跨国公司竞争,竞争结果怎样不好说,我们只知道,稍早前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发布报告称,我国的宽频资费水平相当于韩国的124倍。这当然是垄断的功劳。
对于央企,李荣融同时有着期许,认为中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在7-10年的时间内,将会在经营绩效上赶上世界500强优秀企业。
2010年,有30家央企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没有人怀疑,无论是市值还是销售收入,世界500强中将有越来越多的央企,而且名次也将愈发靠前。收入可以靠规模带动,规模可以靠垄断斩获,因此央企做大很容易,或者进一步说,央企在国内做大很容易,但央企未来的目标究竟是什幺?庞然大物,还是伟大公司?虽然央企眼睛瞄着伟大公司,脚却不由自主地奔向庞然大物。大未必强,道理谁都懂得。成就一个伟大公司,不仅仅看重规模、资产和国内的控制力,更要看重品牌、管理、创新以及在国际上的控制力。
根据此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WIND发布的报告,2009年A股上市国企的薪资是民营上市公司(包括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近两倍。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上市国企经营效率却不如上市民企,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为后者的37.3%,约占1/3强。其实,央企的眼光不需要放那幺长远,言必称“世界500强”,先在经营效率上超过自己身边的民营企业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