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了二十多家上市公司的併购故事,採取章回小说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併购过程,尽力迴避使用艰涩的金融术语。在书中可以欣喜地感受到零售业併购战从青涩走向成熟,从随意走向规範,从最初单纯的借壳买壳走向行业整合,从协定转让走向举牌收购、要约收购。
基本介绍
- 书名:资本暗战
- 作者:金景波 等着
- ISBN:9787216051156
- 页数: 266
- 定价:¥32.00
-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7-8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
编辑推荐
《资本暗战》(国内首部上市公司併购实录)是一部演绎近二十年来零售行业内併购实战的经典着作。全书以十八个章回,三十多万字的篇幅,生动的描述了诸如国美电器、鄂武商、北京物美,上海百联、中国银泰等业内巨头逐鹿资本市场,控制与反控制,併购与反併购的实战案例,并对每个併购大案进行了专业点评。十分细腻的再现了资本市场你死我活的竞争,和企业家们极具战术战略意义的资本运作手段。本书由刘鸿儒先生(中国首任证监会主席)作序,这是一部能够普及资本市场和资本运作知识的通俗巨製,同时它也兼具浓缩一个大併购的时代形成与发展的史诗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一个併购的时代在零售业上市公司身上的缩影,饱含了长期在一线从事兼併重组、融资上市等投资银行业务的操作人员对零售业併购的理解。本书对于提高业内人士素质和普及基础知识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相信会得到大家的欢迎。
作者简介
金景波,喆骐资本创始人,国润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天骐谘询董事。熟悉资本市场及各种金融工具的综合运用,组织和参与实施企业集团在境内资本市场和香港,新加坡等境外资本市场融资,拥有企业集团重组和改制,企业兼併收购,跨境投资等方面的操作经验。
目录
第一回 黄光裕併购上市国美称王,摩根威逼利诱永乐请降
资本逐鹿的家电连锁零售业,民企、外企功城略地,战事不断。这是一场考验“胃口”也考验“消化”能力的併购战,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游戏。
17岁出门闯天下的黄光裕,靠100平米的店面起家,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的名字会和“中国首富”有什幺关係。一个“垃圾壳公司”在资本腾挪中变身“国美电器”。35岁的黄光裕资产瞬时膨胀至百亿,荣登2004年度胡润百富榜上中国首富。
永乐电器的陈晓却没有这样的运气,赴香港上市的一点喜悦很快被业绩压力沖淡。面对抉择命运的关口,永乐电器全国各地的经理们高唱起国歌,陈晓悲怆陈词,副总裁束为潸然泪下。
一场“寡头”间的併购战,改写了家电连锁零售业的格局,震颤着每一个业内人士的神经。硝烟散去,究竟谁能笑傲江湖?
第二回 百联出世张新生力主削藩,闪婚大商换主帅超市变身
上海逆“国退民进”而动,整出一个冠之以“百联集团”的巨无霸来。这场政府导演的大戏中,牵动了一连串的上市公司:第一百货、华联商厦、华联超市、联华超市等,更有和大商股份的“闪婚”戏剧。百联能否整合成功?是否比过去国资“大而统”模式富有新意?
携着上海国资委的“尚方宝剑”,张新生大刀阔斧。控股东方商厦三足鼎立于上海滩,第一百货与华联商厦合併,百货连锁风起云涌,更有和大商股份的“闪婚”戏剧助兴。
张新生之后,华联超市变身传媒,又玩了一把吸收合併,那幺超市资产去哪里了?
第三回 银泰系出世偷心宁波华联,沈国军瞒天过海香港上市
宁波华联手握募集资金,打造承载太多梦想的2号楼,却把公司推进沼泽。
沈国军引领银泰系公司低调出场,52岁的王家兴辞去了宁波华联的全部职务,挂印而去。8年的上市公司职业经理为王家兴留下的只有遗憾。
2号楼奇蹟般起死回生,沈国军究竟有何魅力?宁波华联的百货业非但没有做强,反让沈国军偷走了“百货心”。
沈国军正欲打造战舰,境外“红筹上市”,不想突然遭遇“禁令”,一场“瞒天过海”的游戏,慢慢拉开帐幕…
第四回 沈国军杭州城下陈兵布阵,银泰系请外援苦战西子联合
百大集团这家和银泰百货武林店一街之隔邻居,多年来相安无事。日益壮大的银泰,卧榻之旁岂容他人安睡,美国华平基金的入股更给银泰注入了一剂兴奋剂。
银泰在二级市场频频举牌百大集团,意欲促使杭州国资签订城下之盟,而杭州国资却一心要把百大集团嫁给西子联合。
沈国军分兵两路,“围点打援”,法人股、流通股双管齐下,步步进逼。
银泰绝不放手,西子联合血拚到底,最终决战于“股权分置改革”,究竟鹿死谁手?
第五回 银泰西征鄂武商蜜月短暂,伙伴反目国资委反戈一击
鄂武商是银泰系西征武汉选定了第一个目标,最初获得了政府支持,本以为在九省通衢可功成名就。
政府本想引来外援,救助已在竞争对手围困中的鄂武商,不想却引来了“一匹狼”。
银泰系增持股权,小幅越界,立刻引起武汉国资警觉。双方越是沟通,越是混乱,终于为“提租案”针锋相对,“大打出手”。
武汉国资的态度越来越强硬,商业大重组,把银泰系晾在一边,银泰系该怎幺办?
第六回 新百改制老集团搭车转让,金鹰举牌国家股收购卡壳
南京新百,勇挑南京国有上市公司改制先锋大旗。南京国资奇思妙想,开创1+X搭售改制思路。
金鹰国际另闢蹊径,连续9次举牌收购南京新百流通股,强行晋升南京新百第二大股东,从而杀出重围,甩下竞争对手。
国资选秀,金鹰国际靠举牌散发的魅力不可阻挡。金鹰国际吞下“X”劣质资产,不想“1”资产只听脚步,不见下楼。原来游戏规则是会改变的......
第七回 南京中商扩版图螳螂捕蝉,雨润集团跨主业黄雀在后
南京中商合围苏北、挺进山东、河南,到处攻城略地,把一个又一个目标收入囊中,“连锁百货帝国”的梦想就在不远的前方。
雨润集团,一个藉助收购国有企业迅速膨胀的民营企业,足不出南京,却张开大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吞噬了南京中商,连同他的“连锁百货帝国”梦想。
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熙熙攘攘,人潮涌动的“商圈”。
第八回 迪康断臂求生茂业忙接盘,成商集团一嫁再嫁“三年事二夫”
成商集团曾是西南零售业界的一只猛虎,一场“精神变物质”的洗礼后,规模跃居西部之最。
一场要约收购,成就了法人股预受第一人。本以为迪康正是自己的如意郎君,嫁了他成商集团可以好好过日子,不想这竟是恶梦的开始。业绩一路下滑,资金鍊日渐吃紧。不是我的错,为何受伤的却是我?
为了自救,迪康将成商扫地出门,走在茫茫股海,成商集团到底何去何从?要约收购再次光临成商集团,这一次可是最终归宿?
第九回 超市称王张文中轻取美廉美,百货试水物美商业入主新华
有着博士后头衔的张文中,一不留神进入了零售业。于是后来就有了物美在京城超市业称王,有了物美商业的香港上市。
资本在手, 张文中开始发动併购“闪电战”。竞购超市发,兼併京北大世界,把美廉美超市纳入麾下更让张文中一夜成名。
其后,物美商业更是踌躇满志,挺进百货业态,西北作战同样游刃有余。然而,就在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第十回 超市发合併天客隆祸起萧墙,大商收购败北物美终成正果
“负债降到65%再谈重组”,这是超市发公司给天客隆超市开出的合併条件。天客隆超市很快就达到了要求,合併完成。
这本是天作之合,然而股东间同床异梦,裂痕逐渐加深,葬送了上市前程。藉此可乘之机,大商股份强取力夺,物美商业暗度陈仓,双方鏖战,只为拼抢超市发控制权。
一场合併纠纷升级为两个资本大鳄的争斗,较量就此展开…
第十一回 为保配股老天桥转投青鸟,高科梦断零售业终成弃儿
历史和天桥百货开了个玩笑,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股海沉浮,今日重又走入风雨。
张继斌扛下昔日的“全国第一面商业红旗”,造就“内地第一股”,却在新百货大楼落成前撒手而去。
大权独揽后的任世安发奋要乾出个模样,天桥百货却在1998年再度业绩告急。为保配股的资格,只得捨身下嫁北大青鸟。
许振东南下北上,终于为北大青鸟拿到了控股权,然而1998年的日曆牌只剩下薄薄的6张。6天的“业绩大营救”,3246万利润出炉,“奇蹟”竟这样发生了。
然而大江终究东流去,天桥百货逐渐消逝在人们的记忆里...
第十二回 甬城隍庙旧主业固步宁波,大红鹰搞重组再获新生
10%,配股“及格线”,一根隐形的指挥棒。为了天上掉下来的“募集资金”,甬城隍庙义无反顾。
中国只有一个宁波,宁波只有一个城隍庙。甬城隍庙在完成了宁波城隍庙地区的大规模改造后,未来怎幺办?政府要政绩,股东要业绩,在融资快感消失后,背负上市公司的躯壳,陈吉伦忽然觉得自己好累。
如果没有那个初秋夜晚的“煮酒论英雄”,也就没有后来的菸草巨头“大红鹰”,更没有赵万兴骄人的职业生涯。
“菸草大款”主动来帮忙,甬城隍庙投怀也在情理之中。在“非烟”领域“大红鹰”仍然是一只自有翱翔的“胜利之鹰”吗?
第十三回 华联商城触网路占尽时髦,渤海物流大轮迴重归百货
为上市,秦皇岛老华联和老商城都憋足了劲,奈何名额只有一个,于是“华联+商城=华联商城”,一个对等的合併完成了,诞生了一个13人的“大董事会”。
上市成功了,募集资金投资的项目却飞了,而主营业务领域竟是“公司面临较大困难的一年”,除了重组还能想什幺?
1999年什幺最时髦?当然是网路。老商场搞网路焕发新意,背后是“安徽首富”撑腰。“网路泡沫”破灭后,又搭上了物流,房地产业内也能闪现身影。到头来,业绩每况愈下,又要回归日益景气的零售业。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第十四回 福建东百大甩卖国退民进,飞尚钦舟走马灯究竟谁主
东百集团国家股出让搞竞拍,舆论界一片叫好,这是“福州的一小步,全国的一大步”。30多轮竞价,场面激烈,不想被中国证监会叫停。
竞拍改协定转让,“竞拍状元”李非列却把第一大股东主动让位给未参加竞拍深圳钦舟,虽不当控股股东,却能出任东百集团董事长。
4年后,财政部审批在4年后姗姗而来。剩余国家股二次退出,不想又引出当年竞拍的“公案”,神秘深圳钦舟到底是哪个集团,还是独行大鳄?谁才是东百真正的东家?
第十五回 友谊送礼复星系控股无缘,豫园投怀郭广昌笑纳股王
医药起家的复星集团,一脚踏入了零售业友谊股份。进门之后,郭广昌能做的只有“等待”和“观看”:等着财政部的批覆,看着王宗南把公司搞的红红火火。看也不白看,复兴两次从友谊股份收到“大礼包”。
百联集团的组建,打碎了复星控制友谊的梦想。复星欲进无路,欲罢不甘。
处处折射出金灿灿的光芒的“万元股王”豫园商城为郭广昌送来了圆梦控股的枕头,于是复星北上山东,南下香港,自己也红火了一把……
第十六回 渤海集团小舢板欲堆航母, 银座股份卸包袱扬帆起航
没人知道渤海集团主业是什幺,因为它涉及的行业就象“渤海湾”一样宽广。
一个曾经的资本市场传奇,在体制的夹缝中前行。商业奇蹟一群小舢板一样的公司,无论再怎样捆绑包装,终究不会成为航空母舰。这样一个“怪胎”诞生在中国证券市场,除了增加一些小股民的伤心眼泪,还能带来些什幺?
好在后来有了山东商业大亨的入主,一系列的资产腾挪,“舢板”被一一甩掉,主体逐渐坚强,于是摇身一变…
第十七回 济百重组管理层联合抵制,将军入主突重围路在何方
政府强力推进,欲把经营传统零售业的济南百货,绑到有中科院血统的华建电子的战车上。天生的基因不匹配,从管理层到员工的一致抵制。
作为“老闆”的国资管理部门被“伙计”将了一军,“重组”这种事到底谁说了算?
同门兄弟的将军集团挺身收拾局面,菸草“大亨”搞“商业地产”,忙活了3年,济南百货却“披星带帽”,成了“*ST济百”,退市就差一步了。“将军”怎幺办?
第十八回 郑百文铁三角大神话破灭,鲁三联急招魂不死鸟复活
郑百文,一个原来“替政府给老百姓分配火柴、香皂的行政性公司”,一跃成为成为“商界明星”。
董事长李福乾,看着一叠报表,做出了惊人决定:必须完成年初定下的“双八”目标。总经理飞赴绵阳,拿回两张协定。随后,一张金灿灿的年报出炉了。
从“明星企业”到“亏损之最”,竟只有一步之遥?1998年创下的亏损记录,1999年竟再度刷新。李福乾仓皇谢幕,留在他身后的是支离破碎的,债台高筑的郑百文,破产退市呼声此起彼伏。
郑百文变成了一个“烂壳”,却引来山东三联集团为其招魂,历时3年“不合乎逻辑”的重组,几个併购风云人物上下奔突,“不死鸟”再度复活。结果真的“多赢”了吗?
书评
比硝烟更精心动魄——读《资本暗战》
作者:叶雷 转载自《图书导报》 近日在新浪网读书频道读到连载的《资本暗战》(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被深深吸引,一口气读完这本章回体的经管题材通俗文学读物,惊心动魄中感觉趣味盎然,收穫颇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零售业的发展逐渐由门店的不断开张演变成以资本为筹码的併购。《资本暗战》就选择了国内零售业领域的併购重组这一人们不再陌生的题材,涉及到的企业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如国美电器、鄂武商、北京物美、上海第一百货、华联超市、南京中商、郑百文、济南百货、豫园商城、东百集团等等。他们以资本为武器,上演着一部部没有硝烟的商业大战,让你在读的过程中,或忍不住叫好,或扼腕叹息,或为悲壮掉泪。读完仔细品味,觉得《资本暗战》有这样几个特点:
《资本暗战》有趣味,容易读。作者用流畅的文学笔调,通俗易懂的生动语言,把一般人比较陌生的商业併购融入到一个个真实的案例里面,读它就像在读一个个故事,就像在观赏一部部惊心动魄的好莱坞大片。比如,国美、永乐、苏宁国内三大家电零售业巨头之间的暗战,黄光裕的国美借壳上市,一路高歌猛进;陈晓的永乐强行突围,冲出上海滩,并在摩根的巧妙安排下成功上市;可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摩根转投国美,直接导演了国美收购永乐的惊天大合併;三强鼎立变成了国美与苏宁两强争霸,黄光裕发出吼声:“打到苏宁与国美合併为止”,苏宁总裁孙为民慷慨激昂:“苏宁会血战到底!”
《资本暗战》有特色,值得读。作者打破常规,构思巧妙,以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写就了一部经管巨作,以人物对话和慎思的方式将一系列经济学、金融学、市场学、管理学的理论观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故事的手法讲述着併购的详细过程,变惊心动魄的商业战争为感人的情节,让你同步感到资本的博弈,体会战略的比拼、感悟人性的较量,思考体制的碰撞。读来,令人大快朵颐。
《资本暗战》有价值,应该读。一本书的价值,在不同人的眼中,各有不同。就我看来,饭后茶余翻一番它,除了增加点聊资,还可以增加一点知识;如果你是时下的股民,你也许会明白一些题材股巨涨暴跌的原因,说不定自己可以捂出一只“金凤凰”;如果你正好是搞市场运作的,则可以从书中学习许多併购手法和财务技巧;如果你是学商的学生,我建议你把它当作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材收藏起来,一定会有派上用场的时候;如果你是在某一方面具有雄心的人,或者正在有创业的打算,读一读它,大可以从中领会到什幺是战略、什幺是谋略。总之,读了这本书,你不会觉得白读。
商场如战场,虽然没有硝烟,但却比有硝烟的战场更惊心动魄;虽然没有流血死人,但可能比流血死人更让人悲愤交加。每一场战争都会改变一点历史,商业也一样,一本《资本暗战》正好演绎了近二十年来零售行业内巨头逐鹿资本市场、控制与反控制、併购与反併购经典案例,记录了一个大併购的时代形成与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