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石竹(学名:Dianthus barbatus L. var. asiaticus Nakai)是石竹科,石竹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60厘米,植株细长;叶片狭,质薄;全株无毛。茎直立,花较少而细小,集成头状,花梗极短;苞片卵形,顶端尾状尖,边缘膜质,花萼筒状,裂齿锐尖;瓣片卵形,通常红紫色,有白点斑纹,子房长圆形,花柱线形。蒴果卵状长圆形,种子褐色,扁卵形,平滑。5-10月开花结果。
分布于中国东北东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北部也有分布。生于林缘及阔叶林下。
头石竹花密叶茂,花色美。群花盛开片片排红,是美化街道、装点园林及切花的良好材料。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头石竹
- 学名:Dianthus barbatus L. var. asiaticus Nakai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中央种子目
- 科:石竹科
- 亚科:石竹亚科
- 族:石竹族
- 属:石竹属
- 组:簇花组
- 种:须苞石竹
- 变种:头石竹
- 命名者及年代:Nakai, 1914
形态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全株无毛。植株较细长,茎直立,有棱。叶片狭,质薄;长4-8厘米,宽约1厘米,顶端急尖,基部渐狭,合生成鞘,全缘,中脉明显。
头石竹

花较少而细小,集成头状,有数枚叶状总苞片;花梗极短;苞片4,卵形,顶端尾状尖,边缘膜质,具细齿,与花萼等长或稍长;花萼筒状,长约1.5厘米,裂齿锐尖;花瓣具长爪,瓣片卵形,通常红紫色,有白点斑纹,顶端齿裂,喉部具髯毛;雄蕊稍露于外;子房长圆形,花柱线形。蒴果卵状长圆形,长约1.8厘米,顶端4裂至中部;种子褐色,扁卵形,平滑。花果期5-10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东北东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北部也有分布。生长在林缘及阔叶林下。
头石竹

繁殖方法
头石竹用种子繁殖。
採种:秋季8中旬,待鞠果发黄变黑,筒口开裂时,用纸袋套住花序弹抖採种。每隔2-3天采一次,直至果序上种子全部抖出为止,然后去其杂质,放阴凉通风处保存。
播种:春季4-5月下旬播种。30夭左右出苗,夏季6月播种,20天左右可出齐茁,秋播在上冻落雪前,翌春5月出茵,为保证苗齐苗壮,播种前应进行细緻整地,採用条播,旱季应浇足底水,覆土应保持1.5-3厘米厚。播种的当年生小苗为基生叶,呈莲座状,第二年5月末开蛤抽茎,6月中、下旬开始现花。
为保证头石竹的连年观赏,应每隔1-2年循环播种一次。
栽培技术
头石竹不耐湿,过度潮湿易引起烂根,种植过程中必须做好防涝工作。在生长旺期、开花期和盛夏乾旱时,以雾化浇水为好,浇水应掌握见乾见湿的原则。
头石竹为喜肥植物,生长期需不断补充肥料,才能生长健壮,开花良好。地栽第1年以施氮肥为主,于6-8月份每亩施用40-50千克为宜;第2年5月上旬展叶后开沟追施1次等量三元複合肥,每亩浇灌40-50千克,直到开花。6月上旬喷叶面肥“富尔655”,每隔10天1次,伸葶后可转为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每隔10天1次,直到花蕾显色。
生长期间应注意中耕除草及间苗,若以入药为主,间苗时株距保留5厘米;观赏为主可按株距10厘米留墩苗,间苗时用皮尺拉线定苗,株行距整齐,待群花盛开时可取得最佳的观赏效果。盆花管理软花盆播种后,选向阳面按宽1米、长5米、深20厘米地面挖槽,将花盆摆放于槽内,花盆高于地面5厘米,随摆随填实土,其他管理同地栽。此方法在生长期间保墒较好,可减少管理程式,但摆放花盆不得低于地面,否则雨季存水易引起烂根。第2年花蕾转色后及时起出,去除软盆,放入口径25厘米硬花盆中,注意不要碰散花土。肥土管理同地栽,可取得满意效果。
主要价值
头石竹花密叶茂,花色美。群花盛开光艳映日、片片排红,花期长而集中,是良的野生花卉资源。其适应性强,耐寒、耐早、耐癖薄;繁殖容易、管理扭放;观赏特性稳定、绿化效果好。是配置花坛、花境、岩石园以及切花的良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