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张画》是2010年钟孟宏执导的一部现实题材的文艺电影,由钟孟宏和涂翔文担任编剧,毕晓海、郝蕾、戴立忍、关颖等主演。
该片讲述从小被母亲遗弃的男孩小翔,由于相依为命的父亲去世,使得他再度与多年不见的母亲重逢并发现继父杀害哥哥的故事。该片于2010年6月5日上映。该片获得费比西国际节影评人奖并获得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女配角奖。
基本介绍
- 导演:钟孟宏
- 编剧:钟孟宏、涂翔文
- 主演:戴立忍,郝蕾,毕晓海
- 对白语言:国语
- imdb编码:tt1703914
- 中文名:第四张画
- 外文名:The Fourth Portrait
- 製片地区:中国台湾
- 类型:剧情
- 片长:105分钟
- 上映时间:2010年6月25日
- 分级:Taiwan:PG-12
- 色彩:彩色
电影剧情
由钟孟宏执导的《第四张画》,即将在10月22日于全台隆重上映。剧情讲述从小被母亲(郝蕾 饰)遗弃的男孩小翔(毕晓海 饰),由于相依为命的父亲去世,使得他再度与多年不见的母亲重逢。小翔随着母亲进入她新的家庭,并开始跟性格阴郁的继父(戴立忍 饰)同居,然而当年跟随小翔母亲一同离开的亲哥哥,现在却消失在所有人的生命里,不知任何去向,亲哥哥失蹤所带来的打击,加上每天活在继父兇狠阴影当中,忧郁的小翔于是在一位愤世嫉俗的小混混(纳豆 饰演)身上获取到温暖,开始随着他四处闯蕩。同时,小翔的老师(关颖 饰)也意识到他有个失蹤的亲哥哥,地方警员(梁赫群饰)更开始插手介入这起失蹤案。而在小翔所画出的一张张肖像画当中,这些陆续出现的人们逐渐构筑出小翔生命的轮廓,并在最后的第四张画里头,透露出惊人的发展及真相。
剧照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配音 |
---|---|---|
母亲 | 郝蕾 | ---- |
继父 | 戴立忍 | ---- |
小翔 | 毕晓海 | ---- |
小混混 | 纳豆 | ---- |
地方警察 | 梁赫群 | ---- |
小翔的老师 | 关颖 | ---- |
职员表
导演 | 编剧 | 摄影 | 剪辑 | 录音 |
---|---|---|---|---|
钟孟宏 | 钟孟宏、涂翔文 | 中岛长雄Nagao Nakashima | 罗时暻Lo Shih-Ching | 杜笃之Du-Che Tu |
以上内容来自
角色演员介绍
- 小翔演员:毕晓海小翔三年前因为父母离异而跟随者父亲生活,父亲突然病逝,孤独无依的他不得不前去妈妈那里,妈妈嫁给了继父,一个兇残的男人,慢慢的,小翔发现了哥哥失蹤的原因,原来是这个继父亲手打死的。
- 郝蕾演员:郝蕾小翔的母亲,一个从大陆来的女人,因为生活和前夫离婚,大儿子小翼被现任丈夫打死却浑然不知,本是善良纯良的女人,因在夜店生活,不在洁身自好。
- 继父演员:戴立忍脾气暴躁,生性残忍,三年前失手杀死了小翼。三年后又对小翔非常不客气。
- 小翔的老师演员:关颖美丽善良的女老师,小翔呛她只会教书不会背书,让她恼怒与小翔互尬“大学之道”接龙,看得其他小朋友都傻在座位上。
幕后花絮
1、戴立忍虽然出道多年,但该片是他第一次与大陆演员合作,他和郝蕾非常有默契,很舒服。
2、该片是郝蕾首次远赴台湾拍摄影片,也是首次在荧幕上挑战年轻母亲的角色。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得者 | 备注 |
---|---|---|---|
2010年11月20日 | 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 钟孟宏 | 获奖 |
2010年11月20日 | 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 | 郝蕾 | 获奖 |
2010年11月20日 | 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奖 | 《第四张画》 | 获奖 |
2010年11月20日 | 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演员 | 毕晓海 | 提名 |
2010年11月20日 | 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 | 《第四张画》 | 提名 |
2010年11月20日 | 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着剧本 | 涂翔文、钟孟宏 | 提名 |
2010年11月20日 | 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摄影 | 中岛长雄 | 提名 |
2010年7月10日 | 第12届台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 毕晓海 | 获奖 |
2010年7月10日 | 第12届台北电影节最佳剧情长片 | 《第四张画》 | 获奖 |
2011年2月22日 | 国际青年导演竞赛“观众票选奖” | 《第四张画》 | 获奖 |
2010年12月5日 | 第54届亚太影展最佳摄影奖 | 中岛长雄 | 提名 |
2010年11月11日 | 瑞士卢卡诺影展竞赛片 | 《第四张画》 | 提名 |
2010年11月20日 | 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 《第四张画》 | 获奖 |
幕后製作
创作背景
导演钟孟宏表示,在拍纪录片《医生》的时候,他看到片中主角男孩Felix画的画,就觉得小孩子的脑袋像个宇宙,好像无穷无尽的。于是就一直想要拍一个以小孩子为主角,围绕他几个月之内生活的故事。后来钟孟宏在台湾报纸和电视上看到很多家庭暴力的新闻,但台湾媒体呈现的方式常常是过度渲染,然后大家就像在看热闹一样,这种情况让钟孟宏觉得很不应该,始终要要有人正视这个议题的,于是乎后来就慢慢发展出这个剧本。
影片评价
电影改编自台湾真实的社会事件,探讨社会与人性的冷漠。该片有种非常深刻的味道,接近一种‘废墟美学’。片中安排了老校工金士杰带小翔到破旧的屋舍拾荒,住的房舍其实也是非常破落的房舍。人搬走了,房舍空无一人,砖瓦颓圮的样子。拾荒的场景满特别的,是不小心找到,因为这种场景不是这幺容易找到,但找到后,钟孟宏就着手把纳豆身世那条线的故事再重写。其目的就想表达现在台湾农村真实的面貌。
另外影片在色彩、反差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些都是在影像上表达象徵的重要关键。像黄色代表温暖,而蓝色则是代表寒冷,这些无法直接被看到的感觉,比较深层的人性部分,在片中都可以是用颜色来象徵的。像继父家中主要的光线来自鱼缸,在那主要光源的蓝色大灯之下,却养着一群充满生命力的小鱼;不过整个家的气氛是比较冷酷的,但在餐桌那里则使用一盏黄色的灯,来展现家的温暖。
这部电影用了很多层次去呈现看见跟看不见的盲点,譬如影片提供看见乡村,但那是平日人们很少看见的台湾;片中出现了一些鬼魅性的禁忌,是平日人们拒绝正面碰触的话题;或者,延续社会关怀的话题,影片中观众看到社福机制的运作,但看不见社工的介入出现。
对于本片首尾以不同方式陈述死亡,导演本想用小翔失去两个家人,来呈现一个失亲、失援的缺憾,片中哥哥亡魂,甚至出现墙边,成为本片极大胆的一个意象,导演表示,其实原本拍了更多哥哥亡灵的画面,包括毕晓海床边看到哥哥的惊悚段落。不过后来只保留了一个,让电影不致因灵异成分而走调。
该片透过孩子的视角,真实的还原了一个冰冷破碎的家庭,还被迫接受突然出现的陌生妈妈和充满恨意的继父,衍伸出一段段曲折离奇的故事,继续考量着那些难以言表的社会问题。影像风格细腻,画面颇为灰暗,故事情节真实感人,刻画出社会基层民众心中的沧桑与无奈。(金鹰娱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