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前身为原西南师範大学管理学院。2005年7月西南师範大学与西南农业大学合併,学院以原西南师範大学管理学院为班底,融合原西南师範大学行政学院、原西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相关专业创建而成。社会学学科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基础雄厚,在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陈东原、刘尊一等老一辈社会学家的奠基下,逐渐形成发展为“关注乡村、关注民生、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改良”的学术理念和教育教学传统。 目前学院拥有套用心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交叉学科“治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学、套用心理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社会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重庆市重点学科;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学位授予权,公共关係学为重庆市级精品课程,建有西部一流的文科实验室,重庆市重点文科基地即重庆市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1个,获得中国公共关係教育20年突出贡献奖,为全国公共关係最有影响力的单位之一。学院招收社会工作、文化产业管理、公共关係等专业的本科生,社会学和套用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套用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 英文名:School of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udies
- 简称:文社、文社院
- 创办时间:2005年7月
- 所属地区:重庆市
- 现任院长:陆林教授
- 院训:立志、立德、立功、立言
- 管理模式:家庭、学校、军队
- 专业设定:文化产业管理(大类)
学院介绍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前身为原西南师範大学管理学院。2005年7月两校合併,以原西南师範大学管理学院为班底,融合原西南师範大学行政学院、原西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相关专业创建而成。社会学学科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基础雄厚,在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陈东原、刘尊一等老一辈社会学家的奠基下,逐渐形成发展为“关注乡村、关注民生、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改良”的学术理念和教育教学传统。 目前学院拥有套用心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交叉学科“治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学、套用心理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社会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重庆市重点学科;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学位授予权,公共关係学为重庆市级精品课程,建有西部一流的文科实验室,重庆市重点文科基地即重庆市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1个,获得中国公共关係教育20年突出贡献奖,为全国公共关係最有影响力的单位之一。学院招收社会工作、文化产业管理、公共关係等专业的本科生,社会学和套用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套用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大楼

学院一直秉承环境育人、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文化育人等五大理念,以“立志、立德、立功、立言”的院训,以“家庭、学校、军队”为管理範式训导青年才俊。学院着力进行文化学、社会学以及文化与社会发展关係的科学研究,以全新视野为各类服务对象配置最优秀的文化资源,拓展各种文化资源的整合传播与社会服务。学院在为党政机关、各类大中型企业及事业单位培养、输送高质量的文化与社会管理人才的同时,力争把儘可能多的学子送上更高层次的学习深造平台。
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拥有专、兼职教师、外国专家6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6名,教授、副教授30余名,8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现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首届明德教师奖1人,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加拿大政府加拿大学术研究特别奖获得者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人,中国公共关係教育20年十佳杰出人士大奖1人,重庆市科学技术带头人2人。
优秀的教师团队

学院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成果丰富、研究经费充足,拥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优美的教学科研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学科研究上力求保持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已与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相关学术界以及国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大学等数十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关係。本院教师先后承担、主研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各种横向课题100余项,获省部级奖30余项,出版专着及教材1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文化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企业文化学、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公共关係与组织形象设计等多个学科。特别是公共关係与组织形象设计、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在西南地区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部分研究成果已经产生了显着的学术影响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学院注重文化育人,重视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渗透,通过文化、环境和管理育人,已形成一套以学院院训、管理模式为核心的独特的学院文化,并渗透到学院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已经在广大师生中形成了广泛认同,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向。学院以人为中心,成立本科生导师制,从学业、生活、实习、就业等各方面进行四年全程指导;建立学生科研小组和学生读书沙龙会,开展学术讨论和研究活动;和地方政府合作开闢10个实践实习基地,着力构建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教学实现“三个三分之一”(理论讲学、师生互动、学生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社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文明养成教育的塑造,通过“X·2工程”、“十会教育”、“演讲角”、“读书沙龙”、“快乐成长文化秀”、“孔儒社工协会”、“Role剧社”、“Role合唱团”、“蓝韵诗朗诵社”、“文明使者”等十大特色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育人效果显着,学院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张永红副教授获得全国首届明德教师奖;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多次获得殊荣;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43%左右,位居全校前列,均考取境内外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位居全校前列,毕业生遍及党政机关、金融系统、社工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多个领域,显示了学院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极强的就业竞争力。
敬业的工作团队

学院在以本科教育为中心和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基础上,积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在各类社会培训方面特色突出。学院遵循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整合海内外相关优势资源,并遵循立体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教育理念,着力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服务。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保障、学术创新为支撑,全院上下齐心协力,顽强拼搏,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西南领先、全国知名的一流水平学院目标迈进。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英文介绍
The School of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udies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is based on the former School of Management of Sou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It is established by amalgamating related majors of the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 which belongs to former Sou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and of 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which belongs to the former Southwest Agriculture University. Our School recruits undergraduates major in Social Work,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Public Relations, Culture Industry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Culture Trade, Marketing and so on; postgraduates major in Sociology and Applied Psychology as well as masters major in Applied Psychology. Our school takes the most distinguished management form—Family, School, Army as the work guidance, and discipline the youth with the guideline of “Possessing lofty Ideals, Noble Characters, Immortal Works, Glorious Feats”. Our Schoo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Culture science, Sociology, and subjects related to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 arrange the most excellent culture resource for various serving subjects with brand new view, and redevelop kinds of integr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resource as well as social service. While cultivating and conveying high qualified culture and social management talents for Party and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various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our school tries our best to send students to study further.
Our Logan:Possess Lofty Ideals, Noble Characters, Glorious Feats, Immortal Works
Our Management Style:Family, School, Army
学院领导
【院长】陆林
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长期从事经济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主编和参与编着专着、教材10余部;在国内外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和主研各类省部级课题和横向课题30余项。1999年获得重庆市“两课”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长期从事经济社会学、管理学和市场行销学的教学与研究。
主讲课程:经济社会学、管理学、市场行销学。
【党委书记】谭琳
中共党员、副研究员、硕士
长期从事大学艺术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先后有《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作用》等三篇文章在《西南师大学报》发表、“视觉文化对美术教育的促动与转换”在《装饰》刊物发表,其中“高校校园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获教育部徵文二等奖。
【党委副书记】梁武
硕士、助理研究员
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后在《中国青年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主持校级课题3项。2009年被评为重庆市学生教育管理先进个人。
【副院长】潘孝富
套用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套用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省部级等项目近20项;近年来先后在《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心理卫生杂誌》以及国外SSCI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着和参编教材3部。曾被选拔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曾获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
【副院长】张永红
套用心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重庆市残疾人心理健康与谘询学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健康心理学、压力管理、心理谘询、积极心理学等课程教学和研究工作。2008年获西南大学第三届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和最佳互动奖,2010年获西南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个人,2012年获全国首届明德教师奖。曾在《InternationalJournalofPsychology》、《ChildandAdolescentPsychiatryandMentalHealth》、《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誌》、《西南大学学报》等杂誌发表论文多篇,主编教材《团体心理辅导》(2014),参编教材多部。
机构设定
学院党委 | 党委书记 | 谭琳 |
党委副书记 | 梁武 | |
学院行政 | 院长 | 陆林 |
副院长 | 潘孝富 | |
副院长 | 张永红 | |
学院工会 | 主席 | 宋辉 |
组织委员 | 马震岳 | |
生活委员 | 郑美雁 | |
女工委员 | 黄岗 | |
学院团委 | 团委书记 | 王晖 |
学院办公室 | 主任 | 尚伦 |
教学委员 | 黄岗 | |
办公人员 | 韩锋 | |
学生工作办公室 | 研究生班主任 | 张引 |
辅导员 | 郑婷 | |
辅导员 | 王晖 | |
继续教育办公室 | 主任 | 周林波 |
主任 | 张引 | |
秘书 | 张凤琼 | |
学院资料室 | 管理员 | 蒋娟 |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拥有专、兼职教师、外国专家6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6名,教授、副教授30余名,85%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现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首届明德教师奖1人,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加拿大政府加拿大学术研究特别奖获得者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人,中国公共关係教育20年十佳杰出人士大奖1人,重庆市科学技术带头人2人。
首席教授
黄希庭 |
教授
秦启文 | 陆林 |
潘孝富 | 周永康 |
罗嘉陵 |
副教授
张永红 | 石伟 |
陈永 | 唐煜 |
何健 | 宋辉 |
陈娟 | 杨毅 |
格明福 | 张海燕 |
张引 |
讲师
甘会斌 | 张彦 |
何岚 | 潘峰 |
宋美臻 | 谢艳 |
王友华 | 马震越 |
曾莉 | 周林波 |
甘晓龙 | 郑美雁 |
张琳 | 熊花 |
黄建华 | 陈纬 |
张岳 | 唐钱华 |
兰剑 |
思政教师
谭琳 | 梁武 |
王晖 | 郑婷 |
行政教师
尚伦 | 蒋娟 |
黄岗 | 张凤琼 |
专业设定
本科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大类)
(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文化产业管理是国家为顺应世界範围内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而设立的新兴专业。西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于2007年作为一个专业方向开始招生,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并于2010年以本科专业形式正式招生。
本专业以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等优势学科为支撑,着眼于文化产业管理、策划、行销、贸易、经纪等文化经济管理交叉领域複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大型文化活动创意与策划、文化产业行销管理、文化企业管理、文化产业项目管理、会展管理等为核心的特色方向。文化产业的持续升温与文化管理人才的相对缺乏,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目前该专业人才正在受到政府、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组织的重视与青睐。
核心课程:文化学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西方文化通论、文化产业概论、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文化产业项目管理
就业情况:初次就业率超过97%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专家推荐:21世纪是文化制胜的时代,也是文化高度自觉的时代。文化创意经济在全球範围内越来越受到青睐,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越来越得到凸显,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西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着眼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突显文化创意策划、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项目运营等专业特长,为未来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培养输送“西大造”牌专业人才。具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意识的青年才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欢迎你!(张海燕副教授)
学生体会: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读,我感受到了这门新兴複合型学科的蓬勃朝气,专业所授内容涉猎广泛,涵盖了文化、管理、经济、传播等领域,就业前景开阔。学院“三个三分之一”教学模式和“助推个人成长与组织决策”实验室,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平台开展专业知识学习和进行专业实践,成效非常显着。欢迎师弟师妹们加入文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2015级文化产业管理学生)
(2)社会工作专业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已被国家定为急需的六大类人才之一。西南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生。200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9年获得全国首批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MSW)的授予权。
本专业秉承“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观,培养能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和社会政策研究的专业管理人才。在专业建设中,结合国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需要,引进国际化的社工培养理念,以专业教师和注册社工为主,社会工作机构前线人员为辅的专业督导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了学校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等特色方向。目前本专业藉助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契机,着力培养面向“一带一路”建设要求的国际化中国社会工作者和管理者。
核心课程:社会工作概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伦理
就业情况:初次就业率为100%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
专家推荐:社会工作是一门秉持专业理念、专业方法支持社会困境人士福利改进的学科。社会工作者主要从事公益创投、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社会项目规划与评估等工作,是国家开展社会建设、完善社会治理的骨干力量,是国家亟需的第六大类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惟有社工是国家十八家部委两次发文要大力发展的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有助于年青人完善人格,摆脱精緻的利己主义,成就其“为天下生民立命”之宏愿。(陆林教授)
学生体会: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等理念,使我学会真诚的帮助他人;同理心同感等专业技巧,让我在与人沟通交流中得心应手;社区工作的实践,让我积极投身公益。学院“文明十会”教育塑造了我良好的行为规範和精神面貌。社工精神烙印在了我的血液中,我以未来将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而倍感骄傲。(2014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3)公共关係专业
公共关係是21世纪国际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西南大学公共关係专业于2007年作为一个专业方向开始招生,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并正式以本科专业形式招生。
本专业以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以社会组织公共关係、商务谈判、公关礼仪、品牌策划与推广、危机管理等为研究对象,培养能从事各类组织机构公众信息传播、关係协调与形象策划事务工作的複合型公共关係管理人才。在专业发展中,已形成了企业文化与组织形象设计、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危机公关管理等特色方向。2006年,西南大学获得中国公共关係二十年突出贡献奖,秦启文教授被评为中国公共关係二十年“全国十佳杰出人士”。
核心课程:公共关係学、CI原理与实务、市场行销学、企业文化学、公关策划与公关实务、现代公关礼仪、谈判学
就业情况:初次就业率为100%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专家推荐:公共关係被誉为21世纪最具前途的朝阳职业之一。它是注意力经济时代,一个社会组织或个人获得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的重要法宝。公共关係聚焦于形象策划、沟通协调、文化营造、传播沟通、危机管理、市场调查、商务谈判等专业领域。在中国,高层次素质的专业公共关係人才逐渐成为急需的抢手人才,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年轻的莘莘学子们,加入到公关人的队伍中来吧!(周永康教授)
学生体会:大学期间,我通过学习公关传播、人际关係、社交礼仪等丰富有趣的专业课程,积极参加学院十大特色活动、全国大学生公关策划大赛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取到了巨大进步。班里的同学学习刻苦,勤奋努力,基本上都获得了国内外高校读研深造或者进入知名企业工作的机会,我自己已收穫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岗位。(2013级公共关係专业学生)
★学期与学制:
学期:每学年分为秋季、春季和夏季三个学期。夏季学期为选择性学期,不列入学期排序中。
学制:标準学制4年,学习期限为3-6年。
★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毕业学分:162学分
授予学位:公共关係专业——管理学学士、文化产业管理——管理学学士、社会工作专业——法学学士
硕士研究生专业
专业 | 研究方向名称 | 研究生导师 |
030301社会学 (学术型) | 01企业文化与组织形象设计 | 秦启文教授 |
02 组织与发展社会学 | 何健副教授 | |
03经济社会学 | 陆林教授、陈娟副教授 | |
04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 | 周永康教授 | |
05城市社会学 | 张海燕副教授、宋辉副教授 | |
06社会人类学 | 罗嘉陵教授 、田阡教授 | |
0303Z1公共关係学 (学术型) | 07公共关係原理与实务 | 秦启文教授、唐煜副教授 |
08 公共关係心理 | 潘孝富教授、张永红副教授 | |
09 政府公共关係 | 陆林教授 | |
10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 | 周永康教授、张海燕副教授 | |
040203套用心理学 (学术型) | 01 企业文化与管理心理学 | 秦启文教授 |
02经济心理学 | 潘孝富教授 | |
03 社会心理与经济决策 | 石伟副教授 | |
04 健康心理学 | 张永红副教授 | |
590100社会工作 (专业学位) |
博士研究生专业
研究方向:企业文化与管理心理学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本方向综合研究企业文化与管理心理学的前沿性与套用性课题,立足中国本土实际,突出企业文化和组织形象设计(CIS)的心理学研究。
导师:秦启文教授
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 | 双学位 | 公共关係学 |
文化产业管理 | ||
社会工作 | ||
自考 | 公共关係学本科 | |
公共关係学专科 | ||
成人教育 | 管理科学周末班 | |
市场开发与行销周末班 | ||
社会工作周末班 | ||
社区管理与服务周末班 | ||
公共关係学周末班 | ||
社会工作函授班(泸州教学点) |
学院实验室
西南大学桑尼(Sunny)谘询工作室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
管理信息化研究所
特色活动
文明使者
文明使者是一项旨在塑造学生良好行为规範、培养学生良好社会公德的活动。该活动要求学生所到之处不乱扔垃圾,保持清洁卫生,在教学楼、生活园区等公共场所主动清理垃圾。由于该项活动的倡导,学院建院十多年来,没有任何一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学院乾净、整洁、优雅的环境得到了师生的认可、共同维护。
2014年3月,学院党委进一步倡导“零学分必修课”,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开展义务劳动,文明使者活动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孔儒社工协会
孔儒社会工作协会,前身系原西南农业大学阳光社工协会(阳光社工协会成立于2003年),乃兼取儒家“仁爱”和社工“助人”的精神内涵,坚持“服务”与“成长”并重的公益爱心社团组织。自2008年以来,在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团委指导下,秉承学院“立志、立德、立功、立言”的院训精神,正式更名为孔儒社工协会。迄今为止,在学院领导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坚持“助人自助”的社工核心理念,协会成功举办了数次西南大学“社工文化节”,开展了很多结合专业特色的实习、实践活动,在服务同学、发展社工方面做出些许事情。目前协会拥有数名专业指导教师、多家西南大学周边关係紧密的合作社区、世界领先的专业社工实验室。协会还是个理论联繫实践的专业平台,提供给社工成长锻鍊的专业舞台。
协会主要任务:致力于学校社工与社区社工两大特色,学校社工着重打造协会下设的社工服务站,为全校师生提供个案和小组服务,承接校内学生社团等组织的团队素质拓展训练;社区工作着重于社区孤寡残小等弱势群体的社区服务,透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社区建设。
乐尔剧社
乐尔(来源于英文Role,“角色”之意)剧社是一个由学生自主组织、编排、表演的学生社团组织,是学院学生工作的一项特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通过扮演、体验各类社会角色,认识、了解社会现实,激发学生自觉、主动投身于社会,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意识、素质和能力。该社团自2004年5月成立至今,在有关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编排和演出了如《支教》、《街》、《交错的时空》、《四年十六季》等话剧和音乐剧,并尝试排练《雷雨》等经典戏剧,使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充分锻鍊和提高,深受学生欢迎。
蓝韵朗诵社
蓝韵朗诵社是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特色社团之一,“蓝韵”以学院特色视觉系统蓝色为基调,突出了具有学院特色的文化与精神。蓝韵朗诵社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不仅演绎传统经典,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而且还能自主创作演绎诗歌。提高了同学们的文学审美能力,使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朗诵社经常参与学院各项精品活动的演出,如“快乐成长文化秀”、“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等,创作作品不计其数,并且在学院内外影响广泛,代表作有《少年行》、《祖国啊,我要燃烧!》等。
乐尔合唱团
乐尔(来源于英文单词role,意为角色)合唱团是由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学生自己组织、编排、表演的一个合唱团体,是学院精品三大社团之一,也是学院独具特色的学生工作之一。乐尔合唱团有健全的体制和正规的训练,汇聚了文社院嗓音优秀、热爱唱歌的学生。合唱作品作为学院的精品节目,经常出演学院的大型晚会活动,专业系统的培训,使同学们的唱功不断提高,艺术修养水平不断进步,不仅丰富了文社院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激发和培养了同学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创新精神。该社团从2007年4月成立至今,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创作出了众多优秀作品,如《毕业歌》、《外面的世界》等,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广泛好评。
快乐成长文化秀
“快乐成长文化秀”是我院每个周末在学院广场由学生组织策划的一项特色活动。旨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展示自我,锻鍊能力,提升素质。其形式主要有文艺汇演、知识竞赛、公开演讲、专题辩论以及游园、灯会、拓展训练等活动。活动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学院领导、教师应邀儘量抽时间参加和指导,辅导员每次必须参加。该活动从2004年举办以来,深受学生喜爱,已成为展示学院风采,体现学院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从2005年起,学院把该活动推向北碚区各社区、中国小校、厂矿等地,先后组织近百场文艺汇演、慰问演出、文化下乡等活动,得到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师生和社会民众的肯定和好评,校内外媒体多次予以报导。
玫瑰沙龙
玫瑰沙龙是我院团委学生会女生部每年3月7日女生节如期举办的特色活动之一。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为进一步体现学生会女生部服务广大女生的宗旨与院领导对广大女生的关心,特开展此次活动。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学院党委书记与女生面对面谈心;特邀嘉宾进行女生美的讲座;男生为女生服务增进交流等。玫瑰沙龙旨在进一步走进女生心理,帮助女生排忧解难,引导广大女生更多的关注自身的道德修养,文化内涵,心理健康,独立意识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彰显我院女生风采,搭建一条女生与男生之间沟通的纽带,帮助女生们走上成长,成才,成功之路。
演讲角
“演讲角”是全院学生都要参与的一项演讲训练活动。旨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应变能力、在公众面前的胆量和信心,培养和塑造学生良好的仪态风範。其形式可以在公共场所、露天广场、教室等地方,以小组为单位(一般10人为一组)每周轮流进行演讲训练。学院领导、老师要参与和指导,同学们要相互提意见,找缺点,想对策,帮助提高,共同进步。该活动自2004年9月开展以来,全院各年级积极参与,锻鍊了能力,增强了素质,收到了较好效果,深受学院领导老师的关注。
读书沙龙
我院注重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自身素质,培养学生在文学、语言、艺术、学术研究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为践行我院重学习、重继承、重发扬、重教育、重人文、重实践的教育模式,营造浓郁的读书风气,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学院特开办“读书沙龙”系列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社会视野、提升综合能力、陶冶思想情操,丰富学习生活能力。
自开办以来,“读书沙龙”系列活动邀请了各领域知名的教授学者,涉及範围包括英语学习、学术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等,以灵活的形式组织开展,在同学中引起较好反响。
X×2工程
“X*2工程”是一项全院学生参与,旨在提高学生社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X”表示若干活动形式,如:擦鞋、卖报、销售、服务、文秘、管理、编辑、教师等;“2”表示每项活动必须重複实践2次以上。
该活动自2005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在学院领导和老师们的关心支持下,全院学生积极参与,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取得较好成效。该活动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锻鍊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社会交往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素质拓展团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素质拓展团队成立于2009年,教练团队全部由学院学生组建而成。截止目前,学院素质拓展团队已经多次为校内外各大组织和群体(如西南大学师元班、含弘学院学生、各学生会、网路学院员工素养提升班)开展培训,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学院素质拓展团队成立的目的在于通过各项独特的专业户外体验式培训项目,激发成员的潜力;增加团队活力、创造力、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提升团队成员的团结协作和配合能力;引导成员打破思维定势,勇于创新。
素质拓展具有五大功能,分别是提升自信;发掘潜能;打破定势;磨练意志;增强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团队素质拓展训练,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