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承恩寺上马石

(2020-05-21 13:04:38) 百科
承恩寺上马石

承恩寺上马石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承恩寺门前,有一对石雕物件十分抢眼。它们不是威风凛凛的石狮子, 而是二级台阶似的方正石刻。细心人每每见到它们总感到好奇, 询问一番后才知道那是"上马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承恩寺上马石
  • 出土地点:北京石景山区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承恩寺门前,有一对石雕物件十分抢眼。它们不是威风凛凛的石狮子, 而是二级台阶似的方正石刻。细心人每每见到它们总感到好奇, 询问一番后才知道那是"上马石"。
在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讲究的宅门前往往设有上马石。便利蹬鞍上马与下马。因此,上马石的全称应该是上下马石。
上马石,古代称为马台。宋《营造法式·石作制度·马台》记载:"造马台之制:高二尺二寸,长三尺八寸,广二尺二寸。其面方,外余一尺六寸,下面作两踏。身内或通素,或迭涩造;随宜雕镌华文。"由此可知,全国各地众多的马台地名,都应该与上马石的历史有关联。辽代智化和尚曾有诗论述上马台曰:
"见说曾为上马台,堪嗟当日太轻哉。
固将积岁旧凡石,又向斯辰刻圣胎。
月面浑从毗首出,出仪俨以补陀来。
愿同无用恆有用,不譬庄言木雁才。"
上马石与马有关。秦汉以来,骑跨高头大马成为时尚,不但军官骑乘,而且达官显贵们也争相骑乘。由于马身高大,上马就成为高官们骑马的一道难题。最先,有的高官上马时把奴才当垫脚,后来则在门前摆放上马石。相传西汉的王莽个子矮小,不易上马和下马,开始竖立上马石,以后就成为风尚。特别是清代最为流行,成为一道风景。
上马石与显示等级身份有关。清代朝廷规定:满洲官员出门,无论文武,均需乘马,以不忘先祖遗风,清官员有"前引"、"后从"的定例,即主人外出时,奴才和僕从也要骑马,前呼后拥地跟随,即使后来主人们乘车、乘轿,僕人也要骑马左右跟随。所以,旧时北京的府第和大四合院、大会馆的门前都在左右有上下马石。
上马石上雕刻的“锦绣前程”纹饰
承恩寺上马石
上马石多为汉白玉或大青石质地,一石分两级踏步,第一级高约一尺三寸,第二级高约二尺一寸,宽一尺八寸,长三尺左右。住宅门前有没有上下马石也是宅第等级一个划分标準。
承恩寺门前的上马石有两方,东西分立,石质近于汉白玉,形制一模一样,重约1000 公斤,应为清代石刻。每块上马石侧面呈L 形,长约四尺半,宽约二尺,高近二尺。底为须弥座,框线饰祥云纹饰;一级踏台长方形,朴素无华,长约二尺半;二级踏台比一级高约一尺,平面二尺正方,周边饰繁缛纹饰的锦缎和金钱,寓意"锦绣前程""福在马前(钱)"或"马上前(钱)程"。
历史上的承恩寺不开庙,但频繁接待达官显宦,比如万曆皇帝和清代的礼亲王等,他们多是骑着高头大马而来,门前配备上马石就是比较自然的了。石景山区的上马石仅在承恩寺有,可以证明承恩寺绝不是一所普通的庙宇。
还有一种只称下马石的石刻,一般仅有一块,不具备使用价值,只是在石座上竖立一碑,上刻"官员人等,到此下马",那是特别提示牌,告诉路人经此:高官下轿,武官下马而行。北京国子监街的一旁,就树立着一块。那是皇帝所赐,以示对孔子的褒奖。
古代举子们在国子监学习,来日功成名就后, 会骑马来参拜,快到孔庙门口时候,必须下马,以示对孔夫子的尊敬!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