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

(2020-07-20 23:40:11) 百科
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

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

《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内容简介:大家都认得出好创意。印刷机、铅笔、抽水马桶、电池、网际网路、GPS、Google——这些都是绝妙的创意。然而,它们是如何产生的?被喻为“科技界的达尔文”的史蒂文·詹森在《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一书中,提供了深具启示意义以及有论证实据的答案。作者史蒂文·詹森以富有感染力、包罗万象的风格游历于多重领域,从神经生物学、都市研究,到网路文化,找出了独特创新背后的7大关键模式,深入人类600年重要发明的创新自然史,找寻它们的蹤迹。他检视了特定情境如何加速创新进程、实体环境,以及如何使众人与创意齐聚一堂,从而造就出伟大的创意。从达尔文到苹果(Apple),从全球资讯网到Google,作者审视了近代的创新枢纽,汲取出适用法则,以及出现在创新过程中的共通点。他的发现不但引领我们重新认识创新的根源,也提供了许多有用的策略,以培养突破性的创意。

基本介绍

  • 外文名: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the Natural History of Innovation
  • 书名:伟大创意的诞生:创新自然史
  • 类型:经济管理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213060755
  • 译者:盛杨燕
  •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页数:240页
  • 开本:16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伟大创意的诞生》编辑推荐:

 《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数位化未来十大科技思想家”、TED演讲人史蒂文·詹森经典力作。
 作者深入人类600年重要发明的创新自然史,首度揭开创新源起的7大关键模式。
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网际网路科学中心主任周涛,畅销书《史蒂夫·贾伯斯传》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联袂推荐。
 你知道印刷机的创意其实来源于葡萄酒榨汁机吗?你知道化学家凯库勒是在梦里发现了苯分子的结构吗?你知道设计出空调的伟大发明家开利,最初的想法只是为了调节空气的湿度吗?你能想到格雷特巴奇是把人的心脏想像为一台不能正常传送或接收信号的收音机,从而发明了心脏起搏器吗?你知道为什幺三个男人能在6个月的时间里创建出YouTube,而一大批专家委员会和电子企业却花了20年的时间才使高画质电视成为现实?《伟大创意的诞生》一书将为你揭开这些好创意的奥秘。
 湛庐文化出品。

作者简介

(美)史蒂文·詹森 (Steven Johnson)
 美国着名科普作家和媒体理论家,被《展望》杂誌(Prospect)誉为“数位化未来十大科技思想家”之一,TED演讲人。
 其着作多聚焦于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包括《涌现》(Emergence)、《幽灵地图》(The Ghost Map)等8部畅销书,被译成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 创立了许多深具影响力的网站——包括新近成立的outside.in,并为《时代周刊》、《连线》、《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等权威媒体撰写专栏文章。
史蒂文·詹森 (Steven Johnson)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光芒四射的着作!詹森是后分类时代的模範。“长焦距视角”使本书成为了解当今世界的有力工具,也使本书的论点极具说服力。
《纽约时报书评》

史蒂文·詹森是一位博学之士。在《伟大创意的诞生》一书中,追随他神秘莫测的思路而行的过程,让阅读充满趣味。为了解释某些创意之所以能改变世界的缘由,他援引了众多学科的实例,内容涉及化学、社会史、地理,乃至生物学。
《洛杉矶时报》

名人推荐

虽然有评论指出,作者所考察的大量创意发明故事都早于1930年,但我觉得这恰是本书的亮点。创意需要深厚的土壤。创意的萌发和涌现,需要经年累月的专注和耕耘,所结出的果实,或许看上去是机缘巧合,或许常常是“有心栽花”的坚守与“无心插柳”的偶然——但这些故事的背后,都折射出“深厚土壤”并非一蹴而就的虚浮,更不是急功近利的焦躁。作者看似轻鬆、流畅的故事讲述,背后则是创新土壤的朝夕之功和日垒层土的历史积澱。
段永朝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着作,描摹了人类接近神明的一次次努力!或许我们无法从这些羚羊挂角、神龙一现的璀璨中学到某种方法,但是我们能够看到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极限,从而兴奋而又深刻地沉醉在整体的伟大中。

周涛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网际网路科学中心主任

史蒂文·詹森是“科技界的达尔文”。他以引人入胜的观察与独树一帜的见解,引领我们认识创意的起源。如何构建能够促进创新的环境与网路?詹森发现的7大关键模式提供了答案。
沃尔特·艾萨克森
畅销书作家,《史蒂夫·贾伯斯传》、《爱因斯坦传》作者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 为什幺创新对当下的我们如此关键 /I
引言 珊瑚礁,城市,网路 /001
第1章 创新就是一扇不断打开的门 /021
创新模式 1:相邻可能
从小鸡孵化器、婴儿恆温箱到育婴器
让创新的边界无限扩展
独立重複与创新的可能性
超前的想法与创新的受限性
第2章 在思想的大池中让信息外溢 /041
创新模式 2:液态网路
一个好创意是一个网路,也是一个群体
连线模式与随机性环境,生命起源的创新
实验室会议,好创意诞生的地方
MIT的20 号楼和微软的 99 号楼
第3章 好创意永远是时间的玫瑰 /063
创新模式 3:缓慢的灵感
掉进黑洞的 “凤凰城备忘录” 与 “明尼苏达式猜想”
让灵感在时间的滋养中慢慢成形
马尔萨斯顿悟
摘录,让旧灵感与新思考生出新连线
探询一切的全球资讯网
20%创新时间
第4章 机缘巧合的力量 /091
创新模式 4:意外的收穫
梦境,孕育创意的“原始汤”
大脑,在噪音中不断形成新的连线
意外收穫从哪里来
DEVONthink,我的创新工具
网路,发现更多意外收穫的引擎
用开放式创新找到激发偶发连线的平台
第5章 绝佳的创新实验室总是有“污染”的 /119
创新模式 5:有益的错误
三极体,接二连三失败的产物
格雷特巴奇与心脏起搏器
噪声、异议和创造力的关係
错误铸就了人类
第6章 让完全不相关变成相关 /135
创新模式 6:功能变异
从葡萄酒榨汁机到古腾堡印刷机
城市、第三空间与功能变异
将一种媒介中设计的话语迁移到新的环境中
咖啡馆模式,弱关係下的创意空间
苹果公司的壁垒模式
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具备关联性思维的人
第7章 在生态圈中不断成长 /155
创新模式 7:开放式“堆叠”平台
一座珊瑚礁就是一个平台
GPS 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套用物理实验室
Twitter,最具生产力的开放式平台
平台的循环利用
用污染和海水建造水下城市
构建格线生态系统
结语 第四象限,伟大创意的诞生 /181
附录 人类600年重要发明创新年表(1400—2000) /205

序言

为什幺创新对当下的我们如此关键


激发国人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制胜未来的基石。
巴拉克·欧巴马
国情咨文演说,2011年1月


早在2006年夏天,我开始创作第一本关于创意以及环境是如何激发创新的书籍,那是我首次明确地就创新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不过,事实上,直到写完那本书,我才意识到在过去差不多20年的时间里,我其实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创新进行搏斗。我第一次发表文章是在20多岁的时候,那时,我还是一个容易患得患失的本科生,修的是英国文学,却被硅谷的数字革命所吸引。从那以后,我所有的书籍都着重于描写创意和它的革新力,例如科技、政治或娱乐行业的创新——其中有一些是近期的热点,还有一些则有着悠久的历史。

创新的漫长历史或许有助于解释为何我在创作有关创新的书籍时,几乎是自然而然地认为创新并不存在特别的时效性,也不见得和 21 世纪的时代文化有何迥异之处。当然,我们总是大肆地讚扬,甚至神化如史蒂夫·贾伯斯和马克·扎克伯格一类的企业家。不过,在此之前,这种讚扬和崇拜同样属于托马斯·爱迪生和本·富兰克林。在创作有些书的时候,我是有意识地把它当作时代精神来创作的。而创新并非如此。事实上,创新不是昙花一现的潮流,而是历久弥新的恆长——这也是我所发现的创新令人耳目一新的一个特质。

之后,随着世界经济开始走出 2008—2009 年的大危机,而我们也希冀从一片废墟中探寻出一些线索,得以解释我们之所以被如此巨大的危机所席捲的原因(或许这些线索也能为我们指出一条明路,让我们不要在未来重蹈覆辙),似乎有什幺悄然发生了。在经历了 10 年的金融伪创新之后,信用违约掉期(CDS)和债务抵押债券(CDO)让房产泡沫严重膨胀,甚至于当房产泡沫不可避免地破裂时,差点就摧毁了世界经济。人们突然就发自内心地明白了,经济成长必须重新依赖于创造有价值的事物,不管是电动车还是数字代码,而不能仅仅依赖于通过複杂的衍生计画来创造虚拟价值。

我在美国直接见证了这一改变,比在英国更明显,不过,我怀疑这一观念的改变已经席捲全球,创新似乎已经挂在每个人的嘴边了:公立学校的管理者、风险投资人、製造清洁能源的企业家和专栏作家都在说创新。因此,在 2011 年 1 月,当欧巴马总统在做国情咨文演说的时候,花了差不多 1/3 的时间来讲关于创新的举措,也就没什幺值得惊讶的了。欧巴马总统构建这个问题的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幺创新对于当下的我们如此关键,所以这是值得引用来一读的:

激发国人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制胜未来的基石。没有人能够断定下一个龙头行业是什幺, 或者新的就业岗位会来自哪里——就像30年前, 我们不会知道,这个叫网际网路的家伙会带来经济革命。我们能做的——这也正是美国人民做得比别人好的地方,就是激发美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想像力。记住!美国发明了汽车和电脑;美国拥有爱迪生和莱特兄弟;美国创造了谷歌和 Facebook。在美国,创新不仅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这是我们赖以谋生的方式。

。。。。。。

现在,是我们这一代人创造“斯普特尼克号” ,走在时代前沿的时候了。我在两年前说过,我们需要将美国的研究和发展的高度,提升到一个自从太空竞赛之后再未实现过的高度上。 未来几周之内,我将向国会提交一个预算方案,它将有助于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在生物医药研究、信息技术,尤其是清洁能源技术方面进行投入,而这一投入将有助于强化我们的安全设施、保护我们的星球,并为我们的人民创造无数的新就业岗位。

就像欧巴马总统所说的,创新的社会影响很久远;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创新并不是以美国为核心的:想想英国的蒸汽机——那可是 18 世纪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来源,或者是想想数千年前,伊斯兰黄金时代在代数方面的发明,以及複式记账法。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好创意的绝妙践行史。

不过,国情咨文演说也从两个基本方面,阐明了我们当下为什幺会转变对待创新的态度。第一个就是现在人们所抱持的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即认为创新能够、而且必须通过培养得来。创新,并不是因为传说中的美国人的创业精神,就会自然而然出现的东西。从社会层面上所做的决策,会教授、鼓励、支撑或者压制创新。仅仅是通过降低资本收益税,以及让企业人和风险投资人去尽情发挥是远远不够的——创新的真正繁荣,需要更微妙的干预措施。

政府在培育创新型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且,深入本质来说,政府本身就能体现出一些创造力,儘管过去创造力一直被盖上了私营部门的印章。虽然在过去的 20 年间,有关创新的学术成就繁荣昌盛,并为我们打开了很多扇大门,使我们得以了解新产品和新服务如何涌现,但是,这些学术成就基本上都是在这样一个思想前提下实现的,即认为最重要的创新成果都是源自市场的竞争压力。但是,网际网路和全球资讯网作为当代两个最具革命性意义的创新成果,都并非产生于传统意义的市场环境之中,而且两者都非常有效地被集体所有和运作着。因此,网际网路和全球资讯网的革命性影响表明创新并不是私营部门的专属物。

我猜想在接下来的 10 多年间,人类最重要的突破会来源于交叉环境,即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重合处。以过去几年的两个例子为例:众筹网(Kickstarter)和SeeClickFix。众筹网是一个允许个人为创新性项目提供资助的网站,这些项目可以是电影、艺术设施、唱片等。资助人进行资助,有可能会得到一些特别的小礼物作为回报——比如说,一张签名的 CD唱片或者一张首映礼的邀请函,但是他们不对自己资助的创新产品拥有所有权。仅仅两年的时间,众筹网就为数以千计的项目募集到了超过 6 000 万美元的资金,而众筹网只会从每一笔交易当中收取一点点的费用。众筹网提供的这个平台,让资助人和有创意的人之间得以发生这样一种经济交易行为,但是这种交易行为却是在传统的市场逻辑之外实现的。一方面,人们在这里“投资”不是为了后续的经济回报,而是希望通过资助重要的创新工作取得社会回报;另一方面,艺术家们则是依赖于分散式的网路来获得资助,而不再依赖于政府拨款。然而,众筹网本身却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而且它很有可能给自己的投资者和创始人带来不菲的回报。

SeeClickFix则是一个手机应用程式,通过它,社区居民能够报告他们发现的问题,比如,打开的消防栓、危险的十字路口、不安全的树枝,还有其他紧迫的当地需求(几年前,英国曾推出FixMyStreet,提供类似的服务)。在Web 2.0版本之下,所有的投诉对社区居民都是可见的,而社区的其他居民可以投票赞同,表示确实存在这一问题。SeeClickFix已经开始为当地政府提供免费指示板,并且只要按月支付,就能享受优质服务。这一服务还捆绑了网站用户生成的报告,并且会将这些报告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送给当地相应的政府部门。这就是一种有意思的交叉模式:私营部门搭建了这样一个管理和描绘城市问题的连线埠,而公共部门则依然充当着解决这些问题的传统角色。

我欣赏这两种服务,并不只是因为它们立志实现的目标,我更欣赏它们提供服务方式的创新性。它们都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我们如何为其作品尚未得到市场认可的艺术家提供支持?我们如何监控现实世界中社区里不断变化的需求?这两家公司提出了非常新颖的解决方法。事实上,该解决方法是如此新颖,以至于你甚至会怀疑它们根本不可能在实际套用当中发挥作用。不过在 10 年前,当吉米·威尔斯 (Jimmy Wales) 推出一个让用户自己编辑内容的网路百科全书时,也曾遭遇到同样的质疑。然而目前,在通常情况下,维基百科的表现已经胜过《大英百科全书》。事实上,这些看似不靠谱的项目最后都被证实是具有实际效用的。这也就证明了网路和移动计算新技术的效用,以及普通民众的冒险精神。普通民众是实际使用和支持这些服务的人,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会帮助拓展它们的範围,这一过程被哥伦比亚大学的阿玛尔·毕海德(Amar Bhidé)教授称为“无畏的消费”(venturesome consumption)。

这个时代的巨大机遇就是:我们不仅拥有许多非比寻常的新工具,让我们得以设计出类似众筹网和 SeeClickFix 这样的产品,而且还拥有愿意“吃螃蟹”的消费者和民众,他们乐意尝试疯狂的新事物——以至于两年前大家还觉得不可思议的东西,在两年后看来已是再平常不过了。

因此,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那些将“制胜未来”的好创意,无疑也是由各种不同的成分共同“调製”而来的。我的这本《伟大创意的诞生》正是体现了这一“调製”的过程。

欢迎大家踏上充满灵感的创新之旅。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