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太阳曆的第二个星回节,在农曆六月最热的时候过。明代诗人杨慎曾写有“年年六月星回节”的诗句。据历史文献记载,火把节有“以火色占农”、“持火照田以祈年”、“携照田塍,云可避虫”等含意。火把节,是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民族特色最为浓郁的盛大节日。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凉山彝族火把节
- 时间:彝族太阳曆的第二个星回节
- 相关人物:杨慎
- 活动内容:斗牛,摔跤等
节日习俗
火把节是、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来历与彝族十月太阳曆有关,彝族十月太阳曆是以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戊亥十二属相之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来轮迴纪日,一个月为三十六日,一年为十个月,另加五日至六日为过年日,因此,它是太阳曆,是以地球绕太阳为周期。
彝族十月太阳曆是由观察星象北斗柄的指向来划分严冬星回节和盛夏火把节,以确定寒署的。
多有关于火把节的记载说明彝族的火把节也称为星回节,其节日可以从农曆六月六日至六月二十五这二十天内移动。彝族太阳曆一个月三十六天,它的五月约当汉族农曆六月,它的十月约当农曆十一月下半月至十二月。
彝族火把节

从农曆十二月十六日往后推五个彝族阳曆月,再加五天过年日,共一百八十五天,便正好是农曆六月二十四日,若遇到阳曆闰年时即将五天过年日加为六天,则为农曆六月二十五日。因此,将两个星回节分别定在十二月十六日和六月二十四日、五日,是包含有科学意义的。
四川省凉山州是我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每年的农曆6月24日,凉山彝族同胞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赛马、摔跤、射箭的比赛,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节日由来
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有这样几个传说:
第一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神仙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向地上撒下数不胜数的蝗虫。它们啃咬着庄稼。但是,勇敢的彝家人并没有屈服于天神。他们在英雄阿提拉巴的率领下,想出了用火来消灭蝗虫的办法。人们点起了火把,日夜不停地到田间地头捕烧害虫。经过几天的艰苦奋战,人们终于消灭掉了“天虫”,为了纪念这次用火把消灭“天虫”的胜利,庆祝五穀丰收,每年的农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就点起火把游行,并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
第二传说
书伦撰修《西昌县誌》载:……唐开元间,有邓耿诏者,六诏之一也。南诏欲并五诏,因星回节召五诏令饮于松明楼。邓耿妻慈善,惧难止夫勿行,不听,乃以铁钏约夫,背而别。比至南诏,火其楼,诸诏寻夫骸不可识,独慈善以钏故将其骸以归。南诏异其惠,以币聘之,善以夫未葬为辞,既葬乃于樱城自守。南诏以兵围之,三月食尽,善盛服端坐饿以死,南诏寻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户所松焉。燎长丈余,入夜争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丰歉。戚友会聚,剁牲饮酒,夷汉同之……。正如《西昌县誌.文艺志》(建昌竹枝词)所载: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楼烟冷尚余哀,而今火树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难回,赠到金杯隐自哀。千古人犹照亮节,吞来六诏已成灰。
第四届中国凉山彝族火把节盛况

第三传说
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体拉巴比赛摔跤,可是阿体拉巴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巴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巴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巴便在旧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凉山彝族《火把节的传说》
庆祝方式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届时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
凉山彝族火把节一年一届,2013年4月决定,每五年举办一次。其主会场一般设在普格县或布拖县,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设分会场,其选美活动中评选出的美女一般来自于美姑县。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讚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
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跳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準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活动内容
火把节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彝族的重要节日,庆祝的节目主要有:
斗牛
在人们围起的大圆圈中,两头兇悍结实的牯牛角牴着角,在主人的吆喝中、观众的吶喊声中拚命搏斗。获得最后胜利的牛只将披红挂彩,得到奖品,大家也会上前称讚这头牛的主人是牧农好手,方能养到这样的好牛。
摔跤
摔跤活动在彝族很盛行,分绊脚和不绊脚两种,以摔倒为输;不同村寨推选最强壮而有能耐的摔跤能手进行比赛,获胜者除了获颁奖品外,他们自己的村寨还另以酒、羊、牛等美食来庆祝和鼓励。
彝族火把节·力的角逐

此外,还有精彩的射箭比赛,而会场无时无处不聚集着许多骑马的少年和穿鲜艳服装的彝族姑娘,他们对歌跳舞,围观者高歌伴唱,到处充满欢乐的歌声和笑得合不拢嘴的老人家,连远道而来的游人也感染了节日喜庆的气氛。
斗羊
斗羊比赛有一种幽默感和滑稽感。两只公羊旁若无人高昂着头颅跚跚而来,当发现敌手后飞奔向前,"嘭"的一声随即分开,无事一般。如此再来几次,斗到最后,两只羊在昏头昏脑的情况下挨挨擦擦,握手言和,不分胜负,真是别有一番风趣。
还有赛马、斗鸡等全是雄性力的角逐,是民族内在活力的勃发,是进取的火与酒的碰撞,是拓荒的倔强与聪敏的雕塑。
选美
西昌的彝族火把节已和凉山对外开放、促进经贸交流,与国际相接轨,三年一届的"凉山国际火把节"为这一传统佳节染上了新时代的风采,赋予了新的内涵
彝族人世代爱美,追求美,"选美"自古以来一直是彝族传统火把节中最重要和最具有特色的活动内容。它不同于当今世界集商业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选美"活动。已延续上千年的彝族传统民间"选美"活动要求十分严格,美丽的彝家姑娘盛装打扮,手持黄伞,围着草坪上的火堆缓缓舞步表演"朵乐荷",评审们都是村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的评选既挑剔又自然,既要看姑娘的身材容貌,又要看她们的穿着打扮;还要看她们平时对待父母长辈的孝顺之心;更重要的是根据她们平时的道德品行和勤劳声誉来判断。
晚会
节日那天,寨里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竖立若干火把,準备活动使用。同时在村寨附近选择一块开阔地,在地中央竖立一根长10~20米的青松,青松顶端横放一根挂满红色纸花的木棒,缘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一个宝塔形大火炬,作为活动场所。傍晚,节日活动的主持人率领锣鼓队敲锣打鼓,寨中各家闻听锣鼓声即出门点燃火把,男女老少举着火把向活动场所汇集。人们到齐之后,主持人一声号令,大家举火把向宝塔形火炬奔去,将其点燃。一时火光沖天,欢声四起,大家各举小火把围着大火炬,跳起“丰收舞”,唱起丰收歌,载歌载舞,热情奔放。歌舞结束,各家各户的人们举着火把向自己的田土走去,分散举行火把游行,一直要游遍各自的田边地角,以此表达消灭害虫,祝祈风调雨顺,确保五穀丰收,人丁平安,六畜兴旺的心愿。织金彝族的火把节,以三塘镇松树坪的节日活动场面为大,每年均有上千人参加。活动场所还立有序碑,记述这里火把节的形成与延续。近年来,随着彝族同胞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火把节的气氛也一年比一年隆重,县民族文工队以火把节丰收舞为素材编练的彝族舞蹈《铜铃声声庆丰收》参加省、地汇演获得好评。
彝族火把节·选美

保护状况
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在今天的山地社会,我们依然能够从种种民俗事象的考察中发见到这个节日“祭火”的信仰观念与文化核心。
2010年8月4日,四川凉山州西昌市数千名民众身着节日盛装,跳起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拉开了第六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序幕。凉山彝族火把节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是中国十大民俗节日和四川十大名节,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2010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项目”。
各地特色
普格
普格是火把节的发祥地。彝族地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发展较慢,每处的火把节大多一天就结束了,晚上大家各自回家吃住,第二天再到其他乡凑热闹。整片彝族地区的火把节会持续大半个月,火把节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斗牛、赛马、斗羊、斗鸡、选美等。
普格是火把节的美食有坨坨肉,把猪、牛、羊连皮带骨切成拳头大小的块状,用白水煮熟后,蘸着盐巴、木姜子(当地一种植物的根,有调味作用)、辣椒,撕扯着吃。
彝区乃至整个四川地区都喜欢吃公鸡,其肉质更鲜嫩。彝区酸菜是用青菜或萝蔔梗叶煮熟,风乾10来天即可备用,是十足的绿色食品。酸菜鸡汤还加了当地的小米椒一起煮,所以比较辣,适合泡饭吃。
凉山州
西昌凉山州的火把节的选美活动很盛大,西昌凉山州的火把节地方特色饮食是辣椒醉虾。这里醉虾的製作原理与潮汕、江浙地区的醉虾、醉蟹相似,不过材料却特别,除了少量的酒、糖、醋外,主料是红红的辣椒碎和辣椒籽。把新鲜的小虾放在碗底,立即覆上厚厚的碎辣椒,再加入其他调味料,即用碟子盖住碗口,慎防生猛的小虾窜出,20分钟后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