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国小,是世界500强企业台湾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先生在贫困地区所创办的一个兴学项目。台塑集团每年盈利超过6000亿台币,本着“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宗旨,从2003年开始他启动实施了捐资兴学项目,计画在大陆的贫困地区捐资援建上万所国小,为300万名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环境,并将之统一命名为明德国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明德国小
- 类别:国小
- 创办者:王永庆
- 宗旨: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 类型:兴学项目
办学理念
教育肩负着一个社会、人类永续进步的重任。人的本质总希望人类在一代一代的延续下,能够不断的进化,而教育则是一代将从古至今所学习到的一切宇宙真理,其中包括了人类继续生存所需的做人处事道理、继续进化所需了解的人类历史的演变和经验还有社会科学知识等,综合起来后传授给下一代,使下一代有能力不仅在当今社会上生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此基础下,背负起这人类、社会继续进化的重任。因此,好的教育可使一个人因拥有最先进的知识、常识而能在社会上立足、求生存,但同时也必须能促使一个社会和乐、繁荣与进步,最终达到人类的延续和进化。一个人一生也因此奠定了能够继续学习与不断追求探讨真理的基础,进而对社会、人类有所贡献。
既然了解教育的重要,希望在能力範围内,儘量帮助当今在中国大陆,特别是内陆地区的贫困孩童,让他们虽然生活困苦,但尚有求学改善往后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机会,如此也是促进社会文明、安定、进步最根本的办法。
在普及基础教育的构想下。希望在贫困的乡镇兴建国小,以提供当地儿童就学机会。为能使更多贫苦地区的儿童受益,学校兴建地点应考虑有足够的人口数,学校设施也应以简单朴实,能达到基础教育功能为主。
基础教育则除了达到国家鉴定的六年级国小教育外,并能让孩童了解做人处事道理,教育的真谛,使孩童能真正肩负起往后的重任。
执行原则
1.资助对象应为确定长期保留之农村学校,并以位于国家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或特殊受灾害贫困县区为主,项目办理前一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低于省平均农民年人均收入(或2,500元)以下之县、市、区(或乡、镇)为辅。
2.资助学校以整所新建或重建优先考虑。旧有校舍尚安全可用,但须增建教学楼之学校,在新建之校舍面积占建设完成后总校舍面积一半以上者,也可以成为资助对象。
3.此捐助项目其主旨为改善农村孩童教育环境与提升教育素质。因此除学校硬体建设外,接受资助学校也需同意对学生整体素质之提升做出努力。
4.为确保往后资助工作、教学理念与活动之顺利推动,捐助国小计画与执行原则应先取得捐助地区省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同、支持与意见,各省教育厅也必须实际参与并为主体推动。
5.为能达到捐方和各受惠省(区)县市乡镇有着共同目标,并为此目标努力合作无间,各受惠省(区)县市乡镇必须愿意为此新建国小相对负担部份兴建资金。各省总配套资金与总捐赠款应达1:1之比例,但各校之配套资金比,则由各省相关部门依各县市经济状况决定。
6.为确保教学品质,学校应具备一定的规模,每所捐建国小在校生数最少需300名以上,并有一定人口覆盖面。
7.兴建每所300人学校,捐方平均资助四十万元人民币。在对各省资助总额不变下,每校实际分配之捐赠款额度在20-60万之间者,由各省相关部门视状况自行决定。
8.为配合国家政策,走向农村中心国小方向,并鼓励较大型国小,以提高教学素质与效率,如完成后在校生数超过三百人以上者,捐赠款可依学生数增加比例按平均资助金额40万元同比例提高。此类较大型学校之配套资金则需以不低于1:1比例安排。
9.此项工程为中长期资助项目,为方便各省之规划与筹款作业安排,在认同捐方之理念与方向下,各省可依其教育规划与需求,与捐方先做一期三年之布局安排,再分年实施。
10.为能在有限资金下使更多的贫困孩童受到帮助,校舍及设施宜以简单朴实但实用并确保建筑物长期使用的品质为原则。校舍规模原则上依国家规定标準设定,而校舍造价应依当地平均造价水平规划,且土建所占的资金应占资金总额的80%左右。
11.校舍必须以能达到至少五十年以上的使用年限来设计及做施工品质管制。
12.捐方在校舍建造期间可随时参与或执行必须之设计、发包、进度、施工品质检核等工作。
13.为充实孩童课外常识,应将图书室纳入新建校舍中或在原有的校舍中做合理安排,而图书室的面积应以一间教室之大小为原则,并提供适当之课外读物供孩童使用。
14.校园应儘量绿化与公园化。做好绿化与整齐的环境整顿工作,使大家能体会到再差的环境也是能够改造的。
15.为使各捐助学校呈现出相同或类似风格,捐方将提供基本设计图纸和设计规範,再由省教育厅委託建筑工业设计院,依据捐方提供之基本设计图纸、设计规範,及国家颁布的有关农村中国小建设规範和标準,和当地实际地理环境状况或特殊考量,统一设计若干套模组化图纸,经专家评审选定后供各地依各校学生人数和土地大小选用及调整、修改。同时,各项目学校统一命名为「XX乡/县 明德国小」,并由捐方提供统一样式的「明德国小」铜字,供各校镶嵌于教学楼门厅或女儿墙上方。
16.除了上述学校硬体方面的考量,更希望学生在基础教育时期就能受到完整的全人教育,鼓励孩童成为品学兼优,勤劳朴实,将来能确切为国家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学童。在人格和道德方面,建议在课程中除科学与知识的教育外,也能融入中国古典文化诗词与做人处事道理的教育。在训练孩童有勤劳朴实的美德方面,希望孩童能有责任範围区并参与校园绿化和校舍、洗手间等日常清洁整顿的工作,做到校园的美化和清洁。
17.为鼓励孩童全面的发展包括创意和思维的发展,愿意提供经费做为各种省级竞赛的奖励金,这些竞赛可以包括(但不限制在)作文比赛、绘画比赛、科学、数学、诗词朗诵比赛、校园绿化比赛等、友爱同学奖、孝顺父母奖、见义勇为奖等,此类竞赛奖的办法可以另订。
18.建校资金将由省教育厅集中统筹管理,并确保各项原则都能实现。同时对于各县市乡镇必须提出之配套资金亦应先到位存入省教育厅特定之账户后,捐方将逐步依工程进度将捐赠款汇入,以确保工程能按计画完成。对于工程项目则必须采正式公开招标,与统一验收等手段。
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的理念是强调教育的範畴应该是整体性的、全面性的,同时考虑到孩子的发展学习需要与顺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童才能在心智及体魄等方面得到健全均衡的发展。换句话说,也就是要让学童不仅学习到各种知识,还要接受道德与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并且启发他们学以致用,帮助具备相关知识以因应现实社会的种种考验,更重要的是拥有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上,将来他们就会懂得如何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并转成正面的机会,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愿意服务大众、贡献社会。
所以全人教育并不偏重某一特殊领域,而是讲求全面的、均衡的身心健康发展,跟一般所谓的「新」教育理念不同。
我们认为,只有全人教育才可以真正的让学童充分发挥潜能,并且有足够能力可以因应一生中的各种考验。正确的教育,必须从做人处事的整体面去考虑与施教﹐这是仅着重传授技术与知识所无法比拟的。我们认为,这虽是最传统,但同时也是最科学、最先进的教育理念。
为达到全人教育的效果,我们参考全球最好的教育方式,结合流传数千年的教法与教材,融入国家指定的基础教育,完成明德国小独特的教育理念。
全人教育的理念是容易了解的,因为全人教育符合最根本的常识,也符合儿童自然发展的过程﹐所以家长、老师、校长都很容易配合,但是要彻底执行并不容易,因为除了要符合国家要求的学习标準,甚至超过标準,还要把知识以外的人生价值取向(例如真、善、美的追求)也融入学习,这就需要学生、家长、教师长具备共识,全面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为了帮助孩童打稳一生所需要的教育基础,这是至关重要的课题,因此任何难关都值得努力设法突破。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恆,认真的推动,必定会有良好的效果。
最值得一提的是, 虽然明德国小是设立在最贫困的农村地区,但是,这套教学系统不会输给任何大都市、民办或国际上最好的学校。我们认为人本来就是平等的,不应该因贫穷而受困,只要提供相同的机会,每一位学童都应该可以发挥他最高的潜力,这也是我们捐建明德国小,从事教育工作的宗旨所在。
接下来,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表达全人教育的精神与重点。
首先,全人教育强调「勤劳朴实」。因为凡事唯有勤劳以赴才能求得良好成就。在勤劳的服务精神下,才能体会朴素的重要性,进而养成亲切、踏实与服务人群的态度。我们希望,每一个孩童在踏入社会以前,都能了解这个的道理,因此,明德国小特彆强调「勤劳」,并透过各式各样的活动来落实这个理念。为了让活动井然有序,我们用「分区」的方式,交给每个孩童责任区,而这些责任区可能包括洗手间、教室、走廊、楼梯、公共区等,用简单的评核、观摩方式来提升孩童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每个孩童负责的环境责任区也可以定时轮换、互调,藉以维持其公平性。除了以上的清洁打扫以外,任何劳动项目,例如校园绿化、小区服务等,也都可以考虑纳入活动中。
要彻底落实全人教育,用正面的、鼓励的方式,其效果会远远超过严肃的、负面的方式。
另一个全人教育的重点是启发、带动大脑的均衡发展。教导逻辑性、解析性的知识,只能带来片面性的教育成果,我们也可以称它为左脑(逻辑性)的教育。若想激发孩童的创造力,就必须让大脑全面的受到激励与启迪。也因为如此,我们特彆强调艺术、文学等具有启发性的活动,用轻鬆、整体竞赛的方式来培养孩童的兴趣。在艺术方面我们採用绘画、书法及手工作品的製作,在文学方面我们强调朗诵古典与圣贤所留下来的珍贵经典,同时以和道德有关的题目作为孩童作文的主题。
左右脑分工理论,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Sperry教授的创见,以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而荣获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Sperry教授称左脑为意识脑,掌握知性、知识、思考、判断、推理、语言、抑制、视听嗅味觉等。右脑为本能脑或潜意识脑,它控制了图像化机能(企划力、创造力、想像力),宇宙共振共鸣机能(第六感、念力、透视力、直觉力、灵感等),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心算、数算),超高速大量记忆(速读、记忆力)等。人脑所储存的信息绝大部分在右脑中,而思考的过程则是由左脑提取右脑的数据,将其符号化与语言化。
鑒于朗诵珍贵经典的重要性,我们特别安排「经典诵读」的课程。首先依孩童程度的不同区分课程等级,接下来用最轻鬆的方法鼓励学生整体朗诵,一天用几十分钟来读古人留传下来的经典。不用怕学生读不懂,也不用强调背,一般孩童透过轻鬆朗诵,只要重複几次以后自然会背诵,而且会经由自然而然的学以致用而不断增加理解的深度。依据我们过去推广的经验,用这种轻鬆的方法,不但会增加孩童文学的能力,还会增强数理的能力,会加强孩童的注意力与定力﹔克服注意力障碍,解决现代所面临最严重的学习障碍问题。
经由朗诵可以将孩童的注意力、意识力(听、讲、思考)融合为一,这一点可用最先进的医学研究工具检测,孩童在朗诵的过程,有明显的脑波趋缓现象,可以从超快的b波(14Hz以上)慢到a波(8-13Hz),甚至某些孩童可以达到q波(4-7Hz),也就是一般的睡眠波。主要的原因是许多熟练朗诵的孩童,经过几分钟的朗诵过程,甚至可以达到左右脑波同步(coherence)的现象。这种脑波同步现象相当罕见,一般是在深度的静坐或者是在高度创意的状态下才可能产生的。所谓「天才」,通常是处在左右脑波同步的状态,要不然不可能充分发挥全脑的潜力。
其实这些观念在国外早已得到认定,我们在1999年特别去拜访美国前教育部长班内特博士(Dr. William Bennett),分享读经的经验。他不但认同这种教育的模式,还提供不少左证﹐说明欧、美地区在四、五十年前就是用它来进行文学教育,只是近几十年来这种传统模式已经被忽略了。班内特博士同时认为,假如朗诵方式可以普及化,将会启发学生未来最需要的创造力与道德观念。
接下来在同一年(1999年),我们和34位全球各地的教育专家,共同成立了世界性的儿童联盟组织(Alliance for Childhood),在研究及讨论中发现,全球各地尤其是西方文化先进的国家(德国、瑞士、法国、美国),都有「经典诵读」,也有其它许多好的教育方法,但是相较于「经典诵读」还是难以企及。「经典诵读」不但在全球各地广被接受,同时也正热烈地推展中。仅在华人区域,包括中国本地在内,参加诵读的小朋友已经超过800万人,即可见一斑。
由于诵读经典是学习文学最好的方法,因此,在明德全人教育的系统中也包括了英文经典诵读。这种方法是反映多年来我们在国外教导语文的经验,发现直接朗诵殊胜优美的诗词是最好的方法,远超过一般教导语文的方式。我们希望明德国小的学生,未来能够成为具有国际观的优秀人才,因此及早读英文是有必要的。为考虑偏远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我们也带来最标準的发音CD光碟,以此搭配诵读经典的活动。
全人教育的另一个观点,就是要强化孩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言之,就是如何强化孩童适应各种状况的能力。其重点在于运用多元训练为基础的专题教学与问题引导来激发学生,以取代单一且固定的学习模式。因此,应多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数学等专题活动,及早启发他们的创意潜能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上述介绍全人教育的根本理念,我们还需要採取一些相关措施,给予学生不断的鼓励和指导,用这些方法来落实教育理念,例如给予学生多次的考试,用频繁的小考不断刺激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而不只是透过一两次大考就决定学生的表现成绩。经由这种频繁小考的方式,让老师彻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且及时做一些必要的辅导补救措施。另外,我们认为孩童在最快乐、最有兴趣的时候,反而是孩童学习能力最高的时候,所以鼓励老师利用互动的方式教学,并且提供每位孩童均等的机会,让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公平对待,同时也让他们了解,老师的希望,是每个学生都能学好,而不是强调竞争性。在教室外,我们也儘量鼓励老师带动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甚至是跨校的竞赛。利用这个方法,可以促使不同学校的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甚至校长和校长之间,都能产生相互观摩、鼓励的作用。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全人教育。我们认为只要大家认同这样一个好的理念,同时又愿意全心投入,将来会给几百万个明德小学生,带来新生命的开始,并充满希望。我们相信任何学生、老师、校长,只要愿意投入这种教育模式,未来都会以明德大家庭所培育出来的优秀学生为荣。
明德奖学金
在市场经济已全球化,而科技、资讯又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因交流、沟通与合作机会的增加,不仅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更因此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朝向地球村的理想愿景迈进。在此发展趋势当中,人们更深深的体会到,只有缩小人类的贫富距离,建立及遵循共同的道德标準,才能真正达到世界、国家、社会的和平、安定与进步。这理想的实现,必须靠市场经济的运作,来拉近全球间的贫富距离,并在人类互助、互重的精神下合作才能完成。一个社会要根本缩小贫富距离,则必需确保教育的普及。好的教育可以传授孩童及青少年在社会上谋求生存发展的基本知识,培养长期持续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教导他们做人处事的道理和道德标準。唯有接受适当的教育,孩童及青少年才能在此变化快速的多元化社会立足。因此,在能力许可下,必需儘可能协助贫困孩童及青少年给予他们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不致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失去求学机会,而成为未来孤立无援的社会弱势者。有了平等的教育机会,养成基本知识技能,他们在多一分努力下必有平等的发展机会,真正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进而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并对社会做出正面的贡献。随着贫困的消失,贫富距离的缩短,人类才能迈向世界大同,实现地球村的愿景。
明德奖学金的资助周期为5年,国小、国中及高中阶段自2003年起实施,至2007年完成;大学阶段自2004年起实施,至2008年完成。资助对象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小学生、国中生、高中生,以及从农村考入高等院校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明德奖学金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有一千个名额。
捐建实况
2004年在安徽、福建、甘肃、黑龙江、河南、山西、四川等7个省分别建校299所,培育学生142,363人,捐助人民币125,067,950元。
2005年在 安徽、重庆、福建、甘肃、广西、贵州、海南、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内蒙古、江苏、江西、吉林、宁夏、青海、陕西、山东、山西、四川、新疆、云南等24个省(市、区)分别建校969所,培育学生474,047,捐助人民币416,870,000元。
2006年在安徽、北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内蒙古、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宁夏、青海、陕西、山东、山西、四川、天津、新疆、云南、浙江等28个省(市、区) 分别建校775所,培育学生442,087人,捐助人民币385,205,000元。
2007年安徽、重庆、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内蒙古、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宁夏、青海、陕西、山东、山西、四川、天津、新疆、云南等25个省(市、区)分别建校722所,培育学生468,853 人,捐助人民币393,075,000元。
2008年 安徽、重庆、甘肃、贵州、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内蒙古、江西、吉林、辽宁、宁夏、青海、陕西、山东、山西、四川、新疆、云南等21个省(市、区) 分别建校557所,培育学生372,558 人,捐助人民币314,750,000元。
2009年安徽、重庆、甘肃、贵州、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内蒙古、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宁夏、青海、陕西、山东、山西、四川、新疆、云南、浙江等23个省(市、区)分别建校412所,培育学生274,226人,捐助人民币236,665,000元。
2010年在安徽、重庆、甘肃、广西、贵州、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内蒙古、江西、吉林、辽宁、宁夏、青海、陕西、山东、山西、四川、新疆*、云南等22个省(市、区)分别建校329所,培育学生203,314人,捐助人民币180,875,000元。
2011年在安徽、重庆、甘肃、广西、贵州、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内蒙古、江西、吉林、辽宁、宁夏、青海、陕西、山东、山西、四川、云南等21个省(市、区)分别建校226所,培育学生171,642人,捐助人民币134,580,000元。
2012年在河南、甘肃2个省分别建校12所,培育学生8,710人,捐助人民币7,200,000元。
2014年在黑龙江建校2所,培育学生2000人,捐助人民币3,000,000元。
截止2014年共建校4,244所,培育学生2,529,038人,捐助人民币2,168,862,9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