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蕈状石

(2020-02-27 15:14:44) 百科
蕈状石

蕈状石

蕈状石(Mushroom-like stone),按字面解释就是形状像蘑菇的石头。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蕈状石
  • 外文名:Mushroom-like stone
  • 学科:岩石学
  • 形状:蘑菇的石头
  • 成因:海水的浸蚀
  • 代表地区:野柳地质公园
  • 形成时间:数十万年

定义

蕈,音 xùn(训),本义,深山老林里的野蘑菇。蕈状石,按字面解释就是形状像蘑菇的石头。
巧夺天工的蕈状石巧夺天工的蕈状石
蕈状石是因岩层受海水数十万年的浸蚀,那些砂岩中质地酥软的岩石慢慢被海水浸蚀消失了,而坚硬的结核慢慢露出水面,再经风吹、日晒、雨淋、海浪的吹打,最终形成的状如蘑菇的石头。

形成过程

蕈状石必须在多种因素巧妙地综合作用之下才会形成,这个过程可能要经历数十万年之久,因此能看见这些奇特的蕈状石实在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蕈状石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 诞生:海水逐渐侵蚀掉表层较软的砂岩,坚硬的结核开始突出地面,露出蕈状石头部的头皮。
2. 无颈期:海水继续沖刷、侵蚀四周较软的砂岩。但蕈状石的头部几乎全部露出嵌在砂岩上,颈子部分当前还不见形状。
3. 粗颈期:地壳逐渐抬升,海水沿着蕈状石头部的下方开始侵蚀砂岩,于是显现出和头部等粗的颈子。
4. 细颈期:地壳继续上升,将蕈状石抬高脱离水面。此时的蕈状石开始摆脱海水侵蚀而进入风化作用阶段,颈子越来越细,同时头部也慢慢变小,即我们现今所看到的蕈状石的模样。

毁灭

在自然的不断侵蚀之下,蕈状石的颈子越来越细。一旦颈子承受不了头部的重量,就会从颈子处断裂,结束蕈状石的一生。此外,强风和地震都可能加速蕈状石的“断头”。蕈状石因此更显得珍稀。

分布

提起蕈状石就不能不说台湾着名的风景名胜——野柳地质公园。
台湾野柳地质公园地理位置台湾野柳地质公园地理位置
野柳地质公园位于台北县万里乡,是突出于北海岸的狭长海岬,在千百万年海水的浸蚀、风化的互动作用下,逐渐形成蕈状石、烛台石、海蚀洞等地质奇观,使长达1700公尺的海岬,成为台湾北部最负盛名的地质公园。令人拍案叫绝的蕈状石,无疑是野柳最引人注目的聚焦点。一颗颗活像一只只大磨菇的蕈状石,是因岩层受海水数十万年的浸蚀,那些砂岩中质地苏软的岩石慢慢被海水浸蚀消失了,而坚硬的结核慢慢露出水面,再经风吹、日晒、雨淋、海浪的吹打而形成的。
着名的“女王头”着名的“女王头”
整个风景区蕈状石约有180个,有如置身奇岩石林之中。其中, 髮髻高耸,雍容尊贵的“女王头”蕈状石早已成为野柳地质公园的象徵。那些蕈状石上布满大大小小的蜂窝状被称之为蜂窝石的礁石,形如姜状、棋盘状、豆腐状,还有壶状礁石,以及海蚀洞,令游人无不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