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钱塘江堤

(2020-03-13 08:24:51) 百科

钱塘江堤

我国的杭州湾由于地理原因,形成了闻名于世的钱塘江海潮。每当海潮兴起,潮头高达十多米,它们汹涌澎湃,怒涛滚滚,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无坚不摧的力量。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钱塘江堤
  • 创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处:《梦溪笔谈》
  • 作者:沈括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钱塘江堤
出处:《梦溪笔谈》
作者:沈括

作品原文

钱塘江,钱氏时为石堤,堤外又植大木十余行,谓之“滉柱”。宝元、康定间,人有献议取滉柱,可得良材数十万。杭帅以为然。既而旧木出水,皆朽败不可用。而滉柱一空,石堤为洪涛所激,岁岁摧决。盖昔人埋柱,以折其怒势。不与水争力,故江涛不能为患。
杜伟长为转运使,人有献说,自浙江税场以东,移退数里为月堤,以避怒水。众水工皆以为便,独一老水工以为不然,密谕其党:“移堤则岁无水患,若曹何所衣食?”众人乐其利,及从而和之。伟长不悟其计,费以巨万,而江堤之害仍岁有之。近年乃讲月堤之利,涛害稍稀,然犹不若滉柱之利;然所费至多,不复可为。
注:
【滉柱】竖立在堤岸外的深水木桩,可以减弱潮水对堤岸的冲击。滉,音huàng。
【杜伟长】即杜杞(公元1005—1050年),宋代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神宗时为两浙转运使。
【转运使】官名。宋初转运使掌管一路的粮食、财赋,后来兼管军事、刑狱,成为实际的地方行政长官。
【浙江税场】指当时设在杭州的两浙路盐场。
【月堤】一种圆弧形大堤,其形状类似初生的月亮,故称为月堤。

作品译文

钱塘江在吴越国钱氏时修筑了石堤,堤外又立了十几行大木柱,叫作滉柱。宝元、康定年间,有人建议把滉柱取出来,认为可以得到数十万根好木材。杭州的主帅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不久,旧木桩从水中捞出来,全都朽烂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一经取空,石堤被波涛冲击,年年都被摧垮。大概前人埋滉柱是为了减少浪涛的猛势,使石堤不与水直接冲撞,因此江涛不能为害。
杜伟长担任转运使,有人建议从浙江盐场以东,退后几里修筑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开汹涌的潮水。大多数水工都认为这个办法可行,独有一个老水工认为不可,暗地里告诉他的同伙说:“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没有水患了,我们还靠什幺来穿衣吃饭?”众人都乐于自身所获的利益,就跟随着附和这一主张。杜伟长没有察觉他们的计谋,花费了上万的巨款,而江堤溃决的灾害仍然年年发生。近年来才考虑到月堤的好处,修筑了月堤,江涛的危害逐渐减少,但是还不如立滉柱的办法好;然而滉柱耗费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

作品赏析

潮一方面是雄壮的自然景观;但另一方面它又摧毁堤岸,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灾祸。
从五代开始,人们就开始筑堤以抵御海潮的袭击。吴越王钱镠用竹络装石筑堤,并在堤外打下十余行木桩,称为“滉柱”,用以减小海潮的冲击力。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杭州守臣用土和柴薪筑堤,兴建了柴塘。景佑四年(公元1038年),又改用块石筑堤,这才有了最早的块石塘。
《钱塘江堤》记载北宋中期拆除滉柱和修建月堤的事,反映了那一时期人们与海潮作抗争的情形。

作者简介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一官僚家庭。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14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24岁开始踏上仕途,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晚年他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着《梦溪笔谈》和《忘怀录》等。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沈括逝世。
沈括沈括
《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是沈括一生社会和科学活动的总结。书中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天文、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和艺术等共600余条。其中200多条属于科技方面,记载了他的许多发明、发现和真知灼见。《梦溪笔谈》中还第一次明确地谈到磁针的偏角问题。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