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钱塘江风光》共分七章,第一章总述了钱塘江的水系、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城镇风貌;第二至六章,根据钱塘江干流或支流流向,分别以新安江流域(第二章)、桐江流域(第三章)、天日溪与分水江流域(第四章)、分水江流域(第五章)和钱塘江流域(第六章)为专题,多学科探讨了从钱塘江源头到钱塘江人海口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第七章详细阐述了钱江潮的成因、潮文化与观潮历史。《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钱塘江风光》七个章节相互联繫,交相辉映,既展示了古今钱塘江渊源,又展示了富饶、美丽、独特的钱塘江风光。
基本介绍
- 书名: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钱塘江风光
-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 页数:211页
- 开本:16
- 作者:徐建春 等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807588207
内容简介
《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钱塘江风光》是钱塘江丛书之一。介绍钱塘江江水及其两岸壮丽风光,图文并茂。钱塘江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璀璨。古代的钱塘江河口滨海地带是越文化发源地,也是华夏文化摇篮之一,沿江人民历代为治理和开发钱塘江付出辛勤劳动。《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钱塘江风光》紧扣钱塘江时代的主题,吸纳了近些年的研究成果何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融入了新的旅游文化与时代新元素。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风光无限钱塘江美丽富饶母亲河
江水源远流长
蜿蜒曲折水系图
众说纷纭争源头
文化悠久灿烂
纵向文化相传承
横向文化并繁荣
风景这边独好
闻说双溪春尚好
斗牛斗出“牛家亲”
衢江水碧衢山青
龙游石窟寻迷蹤
城镇璀璨夺目
大中城市名城多
中小城镇显特色
第二章 江入新安清 山至千岛秀
锦峰绣岭 梦幻新安
梦幻新安江
奇雾锁白沙
风云灵栖洞
秀水千岛 人欢鱼跃
锦山绣水千岛湖
书院禅寺海瑞祠
水下古城探幽秘
新叶村与大慈岩
千岛湖上秀水节
文明曙光 人文地理
10万年前“建德人”
九姓渔民奇婚俗
方腊洞前可沉思
第三章 独向桐江钓月明 天子呼来不上船
钱塘江尽到桐庐 水碧山青画不如
严子陵诗意钓台
瑶琳洞梦幻仙境
白云源芦茨港湾
七里泷御风扬帆
风光旖旎建德市 人杰地灵景色宜
半朵梅花香如故
子胥野渡舟自横
葫芦飞瀑越千尺
富春电站入画屏
第四章 大树华盖天目山溪水长流桐君侧
天目山垂两乳长 龙飞凤舞到钱塘
西天目古木参天
东天目云海飞瀑
天目山冰川之争
大明山千亩草甸
大峡谷情未了 鸡血石探源流
浙西大峡谷风情
昌化溪水绕古镇
鸡血石美丽传说
访大奇山探民俗风情 问中医药寻桐君老人
奇特山川大奇山
民俗风情女儿村
大红灯笼外婆家
娥眉一角桐君山
第五章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水送山迎入富春 文人迁客赞不绝
与朱元思书,绘富春美景
丰子恺的文化苦旅
“游圣”徐霞客泛舟富春江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富春风光无限好 只缘身在此景中
孙权故里龙门古镇
富春江畔鹳山风景
乡村旅游陶然农家
造纸印刷文化名村
野生动物主题公园
第六章 西湖时代越千年钱江时代新起点
“运河时代”缔造灿烂文明
跨湖桥文化
良渚文化
古老的运河
“西湖时代”跨越千年时空
西湖成因有新解
城市西湖共成长
西子湖畔行不足
独爱西溪万鑒开
“钱江时代”打造现代新城
钱江新城:现代CBD
下沙新城:大学城之最
钱江大桥:天堑通途
三堡船闸:江河之吻
第七章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试问潮从何处生 求索千年始得真
潮神的传说
潮因的千年争鸣
潮因的科学解说
“天下之最”解谜
旧时宝塔镇河妖 今日观景绝佳处
七层八面六和塔
枕上看潮镇海塔
八边形阁楼白塔
钱江巨浪排空来 直到白天看不足
古今观潮历史悠
弄潮儿向涛头立
中国国际钱江观潮节
参考文献
后记
江水源远流长
蜿蜒曲折水系图
众说纷纭争源头
文化悠久灿烂
纵向文化相传承
横向文化并繁荣
风景这边独好
闻说双溪春尚好
斗牛斗出“牛家亲”
衢江水碧衢山青
龙游石窟寻迷蹤
城镇璀璨夺目
大中城市名城多
中小城镇显特色
第二章 江入新安清 山至千岛秀
锦峰绣岭 梦幻新安
梦幻新安江
奇雾锁白沙
风云灵栖洞
秀水千岛 人欢鱼跃
锦山绣水千岛湖
书院禅寺海瑞祠
水下古城探幽秘
新叶村与大慈岩
千岛湖上秀水节
文明曙光 人文地理
10万年前“建德人”
九姓渔民奇婚俗
方腊洞前可沉思
第三章 独向桐江钓月明 天子呼来不上船
钱塘江尽到桐庐 水碧山青画不如
严子陵诗意钓台
瑶琳洞梦幻仙境
白云源芦茨港湾
七里泷御风扬帆
风光旖旎建德市 人杰地灵景色宜
半朵梅花香如故
子胥野渡舟自横
葫芦飞瀑越千尺
富春电站入画屏
第四章 大树华盖天目山溪水长流桐君侧
天目山垂两乳长 龙飞凤舞到钱塘
西天目古木参天
东天目云海飞瀑
天目山冰川之争
大明山千亩草甸
大峡谷情未了 鸡血石探源流
浙西大峡谷风情
昌化溪水绕古镇
鸡血石美丽传说
访大奇山探民俗风情 问中医药寻桐君老人
奇特山川大奇山
民俗风情女儿村
大红灯笼外婆家
娥眉一角桐君山
第五章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水送山迎入富春 文人迁客赞不绝
与朱元思书,绘富春美景
丰子恺的文化苦旅
“游圣”徐霞客泛舟富春江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富春风光无限好 只缘身在此景中
孙权故里龙门古镇
富春江畔鹳山风景
乡村旅游陶然农家
造纸印刷文化名村
野生动物主题公园
第六章 西湖时代越千年钱江时代新起点
“运河时代”缔造灿烂文明
跨湖桥文化
良渚文化
古老的运河
“西湖时代”跨越千年时空
西湖成因有新解
城市西湖共成长
西子湖畔行不足
独爱西溪万鑒开
“钱江时代”打造现代新城
钱江新城:现代CBD
下沙新城:大学城之最
钱江大桥:天堑通途
三堡船闸:江河之吻
第七章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试问潮从何处生 求索千年始得真
潮神的传说
潮因的千年争鸣
潮因的科学解说
“天下之最”解谜
旧时宝塔镇河妖 今日观景绝佳处
七层八面六和塔
枕上看潮镇海塔
八边形阁楼白塔
钱江巨浪排空来 直到白天看不足
古今观潮历史悠
弄潮儿向涛头立
中国国际钱江观潮节
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
钱塘江是中国东南地区独流人海的一条着名河流,也是浙江省的母亲河,从源头到人海口,跨越浙皖两省,两岸风光旖旎,文化深厚璀璨。千百年来,钱塘江不仅哺育了两岸的人民,而且成为一条交通走廊、文化长廊和生态轴脉。历代以来,文人墨客以饱蘸情感的笔墨,描山绘水,寄景抒情,讚美了钱塘江以及沿岸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佳作,举其荦荦大者,有南朝梁吴均的《与朱思元书》、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宋代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198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钱塘江纪行》,主要描述了钱塘江两岸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然而30多年过去了,钱塘江及其沿江两岸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景观更加优美秀丽,人文景观更加丰富多彩,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尚无跨浙皖两个省级行政区、同时又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髮生巨大变化之后的钱塘江及其沿江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文献问世。
《钱塘江风光》一书系《钱塘江丛书》的成果之一,历时五年,四易其稿。本书紧扣钱塘江时代的主题,吸纳了近些年研究成果和作者研究该区域30多年的成果并通过实地考察撰写而成,书中还融入了新的旅游文化与时代新元素。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总述了钱塘江的水系、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城镇风貌;第二至六章,根据钱塘江干流或支流流向,分别以新安江流域(第二章)、桐江流域(第三章)、天目溪与分水江流域(第四章)、分水江流域(第五章)和钱塘江流域(第六章)为专题,多学科探讨了从钱塘江源头到钱塘江人海口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第七章详细阐述了钱江潮的成因、潮文化与观潮历史。七个章节相互联繫,交相辉映,既展示了古今钱塘江渊源,又展示了富饶、美丽、独特的钱塘江风光。主要成就有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坚持和阐述了西湖成因河口湾说。西湖成因潟湖说是大科学家竺可桢等人的观点,笔者早在1990年就发表论文提出不同观点认为:在距今7000一6500年以前,海平面较高,在杭嘉湖平原的西侧与山地丘陵交接处,有一个从太湖向南汇入杭州湾的河口湾,河口湾的宽度与现在的杭州湾相近。后来由于泥沙的沉积,太湖至杭州附近的河口湾变窄淤浅,逐段湮废。所以杭州的大多数湖泊都是河口湾湮废后留下来的水体。西湖早在春秋时代由于大面积沼泽化已不是海湾,已成为陆地上的湖泊,所以早期的西湖是天然形成的,后来的西湖是经过人工修筑而成的。
第二,西湖的美符合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西湖湖面不大不小、湖水不深不浅、环湖群山不高不低、湖与城的距离不远不近,所以千百年来,西湖依然是那幺美丽且魅力无穷,让无数人沉醉和倾倒。
第三,文化名人对钱塘江独特视角的考量和发现。如徐霞客撰写的《徐霞客游记》中有很多处写到了钱塘江独特秀美的风景,还有丰子恺的钱塘江文化苦旅、王士性的观潮体验等,都有对钱塘江风光的独到诠释。
第四,对钱塘江以及沿岸地区自然人文景观和新的建设成就的阐述。钱塘江流域既是浙皖地区交流的黄金水道,又是重要的文化通道,自然和人文风光独好,全书力求以新的视角,反映钱塘江两岸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书中还注人时代新元素,将下沙新城、钱江新城、钱江大桥、杭州捷运等时代新元素融为一体,展现了与时俱进的钱塘江风光。
第五,对钱塘江流域历史古蹟的重新挖掘、整理和思考。钱塘江文化从10万年前的“建德人”,到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5000前年的良渚文化,再到吴越文化、南宋文化的发展过程,历史古蹟是对这些文化发展与传播的最好见证。但是,本书不局限于历史古蹟本身,比如河源河口考察报告,让人们重新重视对钱塘江源头的科学考察与探索;方腊洞前的沉思,让读者能进一步思考农民起义的正能量与负能量问题;严子陵约台,引导人们琢磨严子陵是否不钓名与利,不钓王与侯,只钓清风与明月,只钓清逸与潇洒。
在书稿撰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许多相关的旅游资料和一些方誌文献,并得到了浙江省徐霞客研究会、浙江省旅游局、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撰稿的前期,我召集蒋莉雨、徐之寒、汪维力、何晓瑜多次开会讨论书稿的写作思路、章节的安排,他们虽然是我的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内容,但却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范晓娟、沈洁作为2009年入校的研究生,也在资料的收集整理、文字的录入方面帮助做了不少工作。2010年入学的研究生陆丽萍和辅导员乔莹莹参与了书稿的初稿定稿工作,在我提供相关资料、特别是30年来在该地区我撰写的20多篇文章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字的录入、修改等工作,尤其是陆丽萍,在这方面更为勤奋。虽然她们也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内容,但仍努力学习帮助成书。在图片方面,我也曾多方设法,力求精美,最后在浙江省旅游局张雄文处长、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龚真真女士的帮助下得以实现。书中提出的创新性观点,除如前所述的“西湖成因河口湾说”等五点之外,杭州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四水共导”的观点,也是在我的师兄浙江大学杨建军教授等提出“三水共导”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全书最后由我统稿,因此,书中如果出现错误与不足,全部由我负责。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还得到了杭州出版社特别是责任编辑曾熙女士的无私帮助,她在文字的提炼、图片的遴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升了本书的质量。此外,本书还得到许多无法一一列举的师友们的帮助,我们对所有为本书提供资料、照片以及提出意见和给予帮助的单位及个人,谨致衷心的感谢。由于本书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内容广博,而我的学识有限,书中可能会有错误与缺点,欢迎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正补充。
徐建春
2013年3月于浙江工商大学钱塘江畔
《钱塘江风光》一书系《钱塘江丛书》的成果之一,历时五年,四易其稿。本书紧扣钱塘江时代的主题,吸纳了近些年研究成果和作者研究该区域30多年的成果并通过实地考察撰写而成,书中还融入了新的旅游文化与时代新元素。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总述了钱塘江的水系、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城镇风貌;第二至六章,根据钱塘江干流或支流流向,分别以新安江流域(第二章)、桐江流域(第三章)、天目溪与分水江流域(第四章)、分水江流域(第五章)和钱塘江流域(第六章)为专题,多学科探讨了从钱塘江源头到钱塘江人海口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第七章详细阐述了钱江潮的成因、潮文化与观潮历史。七个章节相互联繫,交相辉映,既展示了古今钱塘江渊源,又展示了富饶、美丽、独特的钱塘江风光。主要成就有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坚持和阐述了西湖成因河口湾说。西湖成因潟湖说是大科学家竺可桢等人的观点,笔者早在1990年就发表论文提出不同观点认为:在距今7000一6500年以前,海平面较高,在杭嘉湖平原的西侧与山地丘陵交接处,有一个从太湖向南汇入杭州湾的河口湾,河口湾的宽度与现在的杭州湾相近。后来由于泥沙的沉积,太湖至杭州附近的河口湾变窄淤浅,逐段湮废。所以杭州的大多数湖泊都是河口湾湮废后留下来的水体。西湖早在春秋时代由于大面积沼泽化已不是海湾,已成为陆地上的湖泊,所以早期的西湖是天然形成的,后来的西湖是经过人工修筑而成的。
第二,西湖的美符合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西湖湖面不大不小、湖水不深不浅、环湖群山不高不低、湖与城的距离不远不近,所以千百年来,西湖依然是那幺美丽且魅力无穷,让无数人沉醉和倾倒。
第三,文化名人对钱塘江独特视角的考量和发现。如徐霞客撰写的《徐霞客游记》中有很多处写到了钱塘江独特秀美的风景,还有丰子恺的钱塘江文化苦旅、王士性的观潮体验等,都有对钱塘江风光的独到诠释。
第四,对钱塘江以及沿岸地区自然人文景观和新的建设成就的阐述。钱塘江流域既是浙皖地区交流的黄金水道,又是重要的文化通道,自然和人文风光独好,全书力求以新的视角,反映钱塘江两岸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书中还注人时代新元素,将下沙新城、钱江新城、钱江大桥、杭州捷运等时代新元素融为一体,展现了与时俱进的钱塘江风光。
第五,对钱塘江流域历史古蹟的重新挖掘、整理和思考。钱塘江文化从10万年前的“建德人”,到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5000前年的良渚文化,再到吴越文化、南宋文化的发展过程,历史古蹟是对这些文化发展与传播的最好见证。但是,本书不局限于历史古蹟本身,比如河源河口考察报告,让人们重新重视对钱塘江源头的科学考察与探索;方腊洞前的沉思,让读者能进一步思考农民起义的正能量与负能量问题;严子陵约台,引导人们琢磨严子陵是否不钓名与利,不钓王与侯,只钓清风与明月,只钓清逸与潇洒。
在书稿撰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许多相关的旅游资料和一些方誌文献,并得到了浙江省徐霞客研究会、浙江省旅游局、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撰稿的前期,我召集蒋莉雨、徐之寒、汪维力、何晓瑜多次开会讨论书稿的写作思路、章节的安排,他们虽然是我的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内容,但却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范晓娟、沈洁作为2009年入校的研究生,也在资料的收集整理、文字的录入方面帮助做了不少工作。2010年入学的研究生陆丽萍和辅导员乔莹莹参与了书稿的初稿定稿工作,在我提供相关资料、特别是30年来在该地区我撰写的20多篇文章的基础上,进行了文字的录入、修改等工作,尤其是陆丽萍,在这方面更为勤奋。虽然她们也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内容,但仍努力学习帮助成书。在图片方面,我也曾多方设法,力求精美,最后在浙江省旅游局张雄文处长、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龚真真女士的帮助下得以实现。书中提出的创新性观点,除如前所述的“西湖成因河口湾说”等五点之外,杭州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四水共导”的观点,也是在我的师兄浙江大学杨建军教授等提出“三水共导”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全书最后由我统稿,因此,书中如果出现错误与不足,全部由我负责。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还得到了杭州出版社特别是责任编辑曾熙女士的无私帮助,她在文字的提炼、图片的遴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升了本书的质量。此外,本书还得到许多无法一一列举的师友们的帮助,我们对所有为本书提供资料、照片以及提出意见和给予帮助的单位及个人,谨致衷心的感谢。由于本书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内容广博,而我的学识有限,书中可能会有错误与缺点,欢迎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正补充。
徐建春
2013年3月于浙江工商大学钱塘江畔
序言
城市是有生命的。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成长史,有自己的个性和记忆。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不计其数的城市,大大小小,各具姿态。其中许多名城极一时之辉煌,但随着世易时移,渐入衰微,不复当年雄姿;有的甚至早已结束生命,只留下一片废墟供人凭弔。但有些名城,长盛不衰,有如千年古树,在古老的根系与树干上,生长的是一轮又一轮茂盛的枝叶和花果,绽放着恆久的美丽。杭州,无疑就是这样一座保持着恆久美丽的文化名城。
这是一座古老而常新的城市。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杭州文化始终延绵不绝,光芒四射。8000年前,跨湖桥人凭着一叶小木舟、一双勤劳手,创造了辉煌的“跨湖桥文化”,浙江文明史因此上推了1000年;5000年前,良渚人在“美丽洲”繁衍生息,耕耘治玉,修建了“中华第一城”,创造了灿烂的“良渚文化”,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而隋开皇年间置杭州、依凤凰山建造州城,为杭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后,从唐代“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东南名郡,吴越国时期“富庶盛于东南”的国都,北宋时即被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东南第一州”,南宋时全国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元代马可·波罗眼中的“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明代产品“备极精工”的全国纺织业中心,清代接待康熙、乾隆几度“南巡”的旅游胜地、人文渊薮,民国时期文化名人的集中诞生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湖山新貌,尤其是近年来为世人称羡不已的“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不管在哪个历史阶段,都让世人感受到她的分量和魅力。
这是一座勾留人心的风景之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天下景”,“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至今千里赖通波”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蕴涵着“梵、隐、俗、闲、野”的西溪烟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不胜收,令人惊艳。今天的杭州,西湖成功申遗,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东方休闲之都、国际花园城市等一顶顶“桂冠”相继获得,杭州正成为世人嚮往之“人间天堂”、“品质之城”。
这是一座积澱深厚的人文之城。8000年来,杭州“代有才人出”,文化名人灿若繁星,让每一段杭州历史都不缺少光华,而且辉映了整个华夏文明的星空;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蹟,为杭州文化添彩,也为中华文明增重。今天的杭州,文化春风扑面而来,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相得益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杭州不仅是“投资者的天堂”,更是“文化人的天堂”。
杭州,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叙说,有太多的人物值得追忆,有太多的思考需要沉澱,有太多的梦想需要延续。面对这样一座历久弥新的城市,我们有传承文化基因、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探索发展路径的责任。今天,我们组织开展杭州学研究,其目的和意义也在于此。
杭州学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杭州传统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包括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等重点分支学科。开展杭州学研究必须坚持“八个结合”:一是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研究相结合,研究先行;二是坚持理事会、研究院、研究会、博物馆、出版社、全书、专业相结合,形成“1+6”的研究架构;三是坚持城市学、杭州学、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相结合,形成“1+1+6”的研究格局;四是坚持全书、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相结合,形成“1+5”的研究体系;五是坚持党政、企业、专家、媒体、市民相结合,形成“五位一体”的研究主体;六是坚持打好杭州牌、浙江牌、中华牌、国际牌相结合,形成“四牌共打”的运作方式;七是坚持权威性、学术性、普及性相结合,形成“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研究效果;八是坚持有章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房办事相结合,形成良好的研究保障体系。
《杭州全书》是杭州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包括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五大组成部分,定位各有侧重:丛书定位为通俗读物,突出“俗”字,做到有特色、有卖点、有市场;文献集成定位为史料集,突出“全”字,做到应收尽收;研究报告定位为论文集,突出“专”字,围绕重大工程实施、通史编纂、世界遗产申报等收集相关论文;通史定位为史书,突出“信”字,体现系统性、学术性、规律性、权威性;辞典定位为工具书,突出“简”字,做到简明扼要、準确权威、便于查询。我们希望通过编纂出版《杭州全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希望人们能从《杭州全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璨的今天,还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是为序。
王国平
2012年10月
这是一座古老而常新的城市。杭州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杭州文化始终延绵不绝,光芒四射。8000年前,跨湖桥人凭着一叶小木舟、一双勤劳手,创造了辉煌的“跨湖桥文化”,浙江文明史因此上推了1000年;5000年前,良渚人在“美丽洲”繁衍生息,耕耘治玉,修建了“中华第一城”,创造了灿烂的“良渚文化”,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而隋开皇年间置杭州、依凤凰山建造州城,为杭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此后,从唐代“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东南名郡,吴越国时期“富庶盛于东南”的国都,北宋时即被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东南第一州”,南宋时全国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元代马可·波罗眼中的“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明代产品“备极精工”的全国纺织业中心,清代接待康熙、乾隆几度“南巡”的旅游胜地、人文渊薮,民国时期文化名人的集中诞生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湖山新貌,尤其是近年来为世人称羡不已的“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不管在哪个历史阶段,都让世人感受到她的分量和魅力。
这是一座勾留人心的风景之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天下景”,“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至今千里赖通波”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蕴涵着“梵、隐、俗、闲、野”的西溪烟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不胜收,令人惊艳。今天的杭州,西湖成功申遗,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东方休闲之都、国际花园城市等一顶顶“桂冠”相继获得,杭州正成为世人嚮往之“人间天堂”、“品质之城”。
这是一座积澱深厚的人文之城。8000年来,杭州“代有才人出”,文化名人灿若繁星,让每一段杭州历史都不缺少光华,而且辉映了整个华夏文明的星空;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蹟,为杭州文化添彩,也为中华文明增重。今天的杭州,文化春风扑面而来,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相得益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杭州不仅是“投资者的天堂”,更是“文化人的天堂”。
杭州,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叙说,有太多的人物值得追忆,有太多的思考需要沉澱,有太多的梦想需要延续。面对这样一座历久弥新的城市,我们有传承文化基因、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探索发展路径的责任。今天,我们组织开展杭州学研究,其目的和意义也在于此。
杭州学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杭州传统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包括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等重点分支学科。开展杭州学研究必须坚持“八个结合”:一是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研究相结合,研究先行;二是坚持理事会、研究院、研究会、博物馆、出版社、全书、专业相结合,形成“1+6”的研究架构;三是坚持城市学、杭州学、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相结合,形成“1+1+6”的研究格局;四是坚持全书、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相结合,形成“1+5”的研究体系;五是坚持党政、企业、专家、媒体、市民相结合,形成“五位一体”的研究主体;六是坚持打好杭州牌、浙江牌、中华牌、国际牌相结合,形成“四牌共打”的运作方式;七是坚持权威性、学术性、普及性相结合,形成“专家叫好、百姓叫座”的研究效果;八是坚持有章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房办事相结合,形成良好的研究保障体系。
《杭州全书》是杭州学研究成果的载体,包括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五大组成部分,定位各有侧重:丛书定位为通俗读物,突出“俗”字,做到有特色、有卖点、有市场;文献集成定位为史料集,突出“全”字,做到应收尽收;研究报告定位为论文集,突出“专”字,围绕重大工程实施、通史编纂、世界遗产申报等收集相关论文;通史定位为史书,突出“信”字,体现系统性、学术性、规律性、权威性;辞典定位为工具书,突出“简”字,做到简明扼要、準确权威、便于查询。我们希望通过编纂出版《杭州全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希望人们能从《杭州全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璨的今天,还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是为序。
王国平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