榉树(拉丁学名:Zelkova serrata (Thunb.) Makino)为榆科榉属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00厘米;树皮灰白色或褐灰色,呈不规则的片状剥落;当年生枝紫褐色或棕褐色,疏被短柔毛,后渐脱落;冬芽圆锥状卵形或椭圆状球形。核果几乎无梗,淡绿色。花期4月,果期9-11月。产辽宁、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生于河谷、溪边疏林中,海拔500-1 900米。在华东地区常有栽培,在湿润肥沃土壤长势良好。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榉树
- 拉丁学名:Zelkova serrata (Thunb.) Makino
- 别称:光叶榉,鸡油树,光光榆,马柳光树
- 二名法:Zelkova serrata
-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 目:荨麻目 Urticales
- 科:榆科 Ulmaceae
- 属:榉属 Zelkova
- 种:榉树
- 分布区域:辽宁、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形态特徵
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00厘米;树皮灰白色或褐灰色,呈不规则的片状剥落;当年生枝紫褐色或棕褐色,疏被短柔毛,后渐脱落;冬芽圆锥状卵形或椭圆状球形。叶薄纸质至厚纸质,大小形状变异很大,卵形、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0厘米,宽1.5-5厘米,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有的稍偏斜,圆形或浅心形,稀宽楔形,叶面绿,乾后绿或深绿,稀暗褐色,稀带光泽,幼时疏生糙毛,后脱落变平滑,叶背浅绿,幼时被短柔毛,后脱落或仅沿主脉两侧残留有稀疏的柔毛,边缘有圆齿状锯齿,具短尖头,侧脉(5-) 7-14对;叶柄粗短,长2-6毫米,被短柔毛;托叶膜质,紫褐色,披针形,长7-9毫米。雄花具极短的梗,径约3毫米,花被裂至中部,花被裂片 (5-) 6-7 (-8),不等大,外面被细毛,退化子房缺;雌花近无梗,径约1.5毫米,花被片4-5 (-6),外面被细毛,子房被细毛。核果几乎无梗,淡绿色,斜卵状圆锥形,上面偏斜,凹陷,直径2.5-3.5毫米,具背腹脊,网肋明显,表面被柔毛,具宿存的花被。花期4月,果期9-11月。
分布範围
产辽宁(大连)、陕西(秦岭)、甘肃(秦岭)、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和广东。生于河谷、溪边疏林中,海拔500-1 900米。在华东地区常有栽培,在湿润肥沃土壤长势良好。在日本和朝鲜也有分布。
本种特点
李惠林于1952年把产台湾的 Zelkova tarokoensis Hayata (1920) 新组合成 Z. serrata(Thunb.) Makino var. tarokoensis (Hayata) Li。我们观察了这一变种标本,虽然具有叶较小,侧脉较少等症状,然而它同其他地方的这群植物一样,甚至在同一株树或同一张标本上,也不难发现类似症状,本来这群植物在叶的形态、大小及侧脉数量及毛被等变异都很大,所以应予归併。
繁殖栽培
1、播种育苗技术
1.1 种子採集技术
1.1.1 母树选择
根据选用目的分别选择结实多、籽粒饱满的健壮母树採种。
(1)培育用材林,母树要求树形紧凑、树体高大、乾形通直、枝下高较高、旺盛且无病虫害。
(2)培育园林绿化品种,母树要求树冠开阔、树体丰满、叶色季相变化丰富、色叶期较长;变色期早。
(3)盆栽观赏类型,母树要求树体矮小,树形奇异。
1.1.2 採种时间与採种方法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当果实由青转褐色时採种。採用自然脱落法或敲打小枝法在地面收集种子。
採种后要先除去枝叶等杂物,然后摊在室内通风乾燥处自然乾燥2~3d,再行风选。贮存前于室内自然乾燥5~8d,使种子含水量降到13%以下。
1.2 播种育苗技术
1.2.1 圃地选择
育苗圃地宜选地势平坦有水源浇灌,且土层深厚肥沃的沙壤土或轻壤土立地。
1.2.2 整地作床
播种前,苗圃地要深翻细耕,清除杂草,施足基肥(2000~2500kg/hm2饼肥)。圃地细耙整平后,筑成宽120cm、高20~25cm的苗床。
1.2.3 播种
插种可在晚秋和初春进行。秋播随采随描,翌春3月上中旬发芽,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高,苗木生长期长;但易受鸟兽危害。春播宜在雨水至惊蛰时播种,最迟不得迟于3月下旬。苗床播种后加盖遮光率50%-75%的遮阳网有利于保湿和后期苗木管理。播种量为150~200kg/hm2保持土壤湿润,以利种子萌发。
1.2.4 苗期管理
条播,行距20cm,覆土厚度0.5cm,并盖草浇透水。插种后25~30d,种子发芽出土,应及时揭草炼苗,并防治鸟害。幼苗期需及时间苗、鬆土除草和灌溉追肥。苗木生长高峰期在7月至9月下旬。苗期每年应除草3-5次,每次鬆土除草后追肥1次,最后1次施肥可在8月上旬进行。榉树苗期苗木会出现分杈,需及时修整。
2、苗木栽植技术
2.2.1 立地选择榉树栽植应选择平原、滩地、沟坡、四旁等土层深厚、疏鬆、肥沃土壤,排水良好的立地环境,切忌排水不良,易季节性积水、淹水的立地。
2.2.2 整地
栽植前要将土地深耕、耙平,井施足基肥。确定好株行距,放线开沟筑畦扑挖穴。穴的大小视苗木根系体积大小而定.—般穴的大小应是苗木根系体积的2~3倍为宜。
2.2.3 初植密度
1年生榉树实生苗移植50cmx150cm(13000株/hm2)。
2.2.4 栽植方法
定植株行距为100cmx100cm(10000株/hm2)或栽植宜在3月上、中旬进行。栽植时将苗木在穴中放正,先回土至穴1/3处,再将树苗乾向上轻提,使根系舒展,再回土至穴2/3处。尔后,浇透水,再将穴土回满。回土时先回表土,再回心土,井做到边回土边轻踩。一年生苗木栽植宜浅。在长江以南岗坡早地,栽植深度为树苗原根茎埋入土中0~4cm。在夏季地下水位较高的立地宜筑垄栽植。乾早地区和易早地块,栽植深度可以略深,根茎埋入土中5~10cm。栽植时,还需在树根际四周做好围堰,方便持续乾旱时浇水,并防止”下雨时雨水流失。对个别地上部分已枯死、但根部还存活的苗木,应及时截乾平茬。
2.2.5 密度调控
苗木定植2年后,要隔行起苗移植.通过隔株留苗、密度调控,扩大苗木的生长空间,株行距调整为100cmX200cm(5000株/dm)或100cmx150cm(6700株/hm2),移植过程中需注意苗木的保湿。以后,每年根据立地条件、培育目标(市场规格要求)对密度进行动态调整。
苗龄3年的苗木株行距调整为200cmx200cm(2500株/hm2)或200cmx300cm(1700株/hmz);苗龄5年的苗木应调整为200cmx400cm(1200株/hmz)、200cmx300cm(1700株/hm2):苗龄7年的苗木调整为400cmx400cm(600株/hm2)、400cmx600cm(400株/hm2)。通过合理的密度调控,保障树体良好发肓,培育良好树形,提高绿化苗木套用品质。
3、苗木管抚技术
3.3.1 中耕除草
除草、鬆土是榉树大苗(幼树)管抚的重要措施。通过除草、鬆土,防止杂草与幼树争夺土壤水分和养分,提高土壤通气性,改善苗木根系的呼吸作用根际环境,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有机物的分解,促进苗木生长。幼龄期的榉树圃地,每年需鬆土、除草3~4次。每次除草、鬆土后,应将杂草覆盖根际保墒保湿。
3.3.2 抗早排涝
榉树虽能适应一定的乾早气候,但仍需适生湿润气候。气侯持续乾旱时,应及时浇水灌溉,防止苗木失水致死,雨季,尤要及时开沟排水,降渍。地下水位过高和土壤含水过多,均会对榉树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3.3.3 合理施肥
榉树苗木培育需在速生季节适时施肥。施肥的原则是:苗木生长初期,选用速效肥料;生长中期(速生期)施用氮素化肥;后期增施磷、钾肥,促进苗木木质好。
施肥量:1年生苗木午平均每亩施N、P205、K20分别为7kg、3kg、4kg,腐熟烂肥1500kg,採用前轻、中稳、后控的施肥方法,一般年施追肥4~6次。2至多年生苗木每年每亩施N、P20s、K20分别为15~20kg、6~8kg、8~10kg,腐热烂肥2000~2500kg。
3.3.4病虫防治目前江苏句容市尚未发现榉树有严重的病害。苗期现已发现20多种虫害,主要有小地老虎、蚜虫、尺蠖、叶螟、毒蛾、袋蛾、金龟子等危害。对食叶害虫可及时喷洒80%敌敌畏1000倍液、90%敌百虫1200倍液或2.5%敌杀死6000倍液等杀虫剂1-2次防治;对于地下害虫小地老虎鬚浇灌或用毒饵诱杀防治。
3.3.5 修枝整形
榉树修枝宜在初夏生长季或冬季休眠期进行,时间以冬季休眠时为好。随着树龄增大,2~3年开始逐年修去树高1/3的底层枝,持续修剪多次。依据榉树的培植目标,修枝培养树形的要求:培育园林绿化树种,主干枝下高度应保持在2.5~3m,并及时去除内膛枝、交叉枝、平行枝、病虫枝及枯死枝。
为了不影响观赏效果及材质质景,修剪的剪口需与主干相平,不留桩。此外,在萌发期还需及时抹除整形剪口处的萌出嫩枝。通过上述控制性修剪技术,能在保持植株光合作用面积的前提下,定向培植主桿生长,保障培育合格绿化苗木。
套用价值
榉树皮和叶供药用。据《名医别录》记载:“榉树皮煎服之夏日作饮去热。”《嘉佑补注本草》云:“榉树皮味苦无毒,下水气,止热痢,安胎主妊娠人腹痛。”又云:“叶冷无毒,治肿烂恶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