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赵祯(2005版电视剧《砚道》何建泽饰演角色)

(2020-02-22 01:10:27) 百科
赵祯(2005版电视剧《砚道》何建泽饰演角色)

赵祯(2005版电视剧《砚道》何建泽饰演角色)

蓝志伟执导的2005版电视剧《砚道》,皇帝宋仁宗一角由青年演员何建泽饰演。

年轻皇帝宋仁宗酷爱砚台,每年都会从全国各地选出质地出众做工精良的砚台作为贡品上贡朝廷。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宋仁宗
  • 其他名称:赵祯
  • 饰演:何建泽(2005版电视剧)
  • 登场作品:电视剧《砚道》
  • 性别:男

角色经历

宋仁宗皇上酷爱砚台,每年都会从全国各地选出质地出众做工精良的砚台作为贡品上贡朝廷。
这一天恰逢即墨斋上呈贡砚的大日子,萧劲竹毕恭毕敬地承上贡砚,贡砚监督御史歙州的长笑侯却指出此砚乃是一方赝品,萧劲竹被捕入狱。就在萧劲竹被押赴刑场前,皇上豁免萧劲竹的圣旨降下,令他在半年内刻好一方绝世之砚以为议和之用。为解边关局势,皇上命萧飞在半年之内替萧劲竹完成贡砚,为了挽救父亲和重振即墨斋,萧飞不得不背负起刻砚的重任,走上寻求砚道之路。
当萧飞知道了乐非凡喜欢卓玉儿后,他向卓天一送去了退婚书及假冒乐非凡的求婚书,成全了他们,乐非凡和卓玉儿终成眷属。萧飞以中秋砚会夺魁为誓言,向皇上要求娶蓉蓉,皇上痛快地答应了。这时宋、辽两国边关再起战火,皇上只得听取众臣意见将靖蓉公主许配辽国太子以和亲。这时萧飞在中秋砚会前被吕敏、乐非凡设计陷害,误食毒药五石散,发挥失常,不但大败还差点丢了性命。
宋仁宗的一道和亲圣旨,迫使萧飞和陆蓉蓉俩人成婚希望破灭!无奈之下他们逃住边境,二人亲眼目睹了边城战火连连、尸横遍野,两人的心始终无法得到安宁,几番撕心裂肺,痛苦挣扎后,他们终于明白了皇帝宋仁宗和亲圣旨的无奈,各自便担负起了相应的使命,踏上了回京之路…...
萧飞获罪被刺青发配端州採石场,陆蓉蓉再次穿上嫁衣奉旨赴辽和亲,漫漫长街,一个喜轿一个囚车,一声声呼喊让人感觉那幺的裂肺撕心!

相关作品

电视剧《砚道》讲述了宋初年间,宋仁宗皇上酷爱砚台,每年都会从全国各地选出质地出众做工精良的砚台作为贡品上贡朝廷。广东府的端州素来以盛产端砚闻名,端州老坑被封为皇岩贡坑,所采之石都会找最好的匠人雕刻成砚,绝佳者更选为贡砚,上贡朝廷。
每年贡砚检收进京,都成为端州的大事,端州人的大日子。因此,有幸能被钦点而制贡砚的砚匠,每每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端州砚斋林立,砚匠如云。其中以即墨斋最负盛名,即墨斋斋主萧劲竹的刻砚技术更是炉火纯青,端州年年所贡之砚几乎皆出自他手,端州因此名声大振。然而树大招风,许多砚官因此对萧家怀恨于心。然而萧劲竹的独子萧飞、养子乐非凡、杨烽人称瑞州三少,是三个十足的纨绔子弟,远近闻名。
这一天恰逢即墨斋上呈贡砚的大日子,萧劲竹毕恭毕敬地承上贡砚,贡砚监督御史歙州的长笑侯却指出此砚乃是一方赝品,萧劲竹被捕入狱。端州知州包拯升堂审理此案,被请来鉴别砚台真伪的专家竟是萧劲竹久别多年的师妹吕敏,吕敏一口认定此砚技术非萧劲竹莫属,从此萧家被莫名其妙地卷进一场牢狱之灾。萧飞表面虽然对此冷漠可心中却无比担心处处与之作对的父亲,他竟冒然闯公堂替父顶罪,但终未能解救父亲,萧飞悲痛不已。就在萧劲竹被押赴刑场前,皇上豁免萧劲竹的圣旨降下,令他在半年内刻好一方绝世之砚以为议和之用。原来萧劲竹的好友卓天一曾为皇帝的老师,是他暗中帮了忙。这时萧飞结识了吕敏的哑女菊伴两人相处默契。
萧劲竹为了使萧飞改掉浮燥的毛病欲安排萧飞与早有婚约在先的卓天一之女卓玉儿成婚,萧飞不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萧劲竹日夜辛劳刻制贡砚,却不幸将御赐砚石刻坏,萧家被抄家,即墨斋被封门,萧飞顿时从纨绔少爷沦为了街头乞丐,尝尽人世间冷暖和危卑 。
为解边关局势,皇上命萧飞在半年之内替萧劲竹完成贡砚,为了挽救父亲和重振即墨斋,萧飞不得不背负起刻砚的重任,走上寻求砚道之路。事实上萧飞最痛恨的事就是刻砚,因为他从小看到因为父亲痴迷于刻砚让母亲残死砚石坑的景象,因此多年来他与父亲不和。
在萧飞独自上路学艺时,屡屡碰到神秘女子陆蓉蓉,几番交锋后,俩人从相识到相知索性结伴同行。萧飞访遍名师历尽艰辛,陆蓉蓉一路倾力相助,更展现出不俗才学,尽显与萧飞同是性情中人,俩人渐渐心生爱慕。
萧飞通过向李明、周石友及令林大师三位刻砚大师拜师学艺,深深地感悟到,砚、研、墨的深深道理,它们相连又各成系统,展现了砚文化的博大精深。萧飞学艺归来,所刻之砚得到皇上大加讚赏,即墨斋又得以重新开张,这时萧飞飘飘然起来。
吕敏是为报多年前与萧家的一段刻骨仇恨而来。当年吕敏和师兄史铁泓出走,吕敏的父亲原即墨斋斋主吕墨友追来,史铁泓摔成重伤,不久去世,吕敏生下哑吧女儿菊伴,吕敏认为这一切都是大师兄萧劲竹一手造成,她发誓要复仇。吕敏利用乐非凡因不甘从小寄居萧飞之下,而自己所爱之人(卓玉儿)又要嫁给萧飞的不满情绪,因此挑唆他和萧家的关係,使乐非凡对萧飞由妒生恨。
长笑侯一心想打压端州砚业,他利用吕敏为菊伴找药心切和乐非凡的脆弱心态,他製造假贡砚事件,陷害萧劲竹。更一心想抓回企图逃婚在外的靖蓉公主——陆蓉蓉。包拯及时识破长笑侯的阴谋,长笑侯被废黜抄家。
当萧飞知道了乐非凡喜欢卓玉儿后,他向卓天一送去了退婚书及假冒乐非凡的求婚书,成全了他们,乐非凡和卓玉儿终成眷属。萧飞以中秋砚会夺魁为誓言,向皇上要求娶蓉蓉,皇上痛快地答应了。这时宋、辽两国边关再起战火,皇上只得听取众臣意见将靖蓉公主许配辽国太子以和亲。这时萧飞在中秋砚会前被吕敏、乐非凡设计陷害,误食毒药五石散,发挥失常,不但大败还差点丢了性命。这时只有菊伴在他身边,帮他度过难关。萧劲竹闻听萧飞落败,从此大病不起,吕敏来到萧劲竹的病床前,将她和乐非凡合谋毁掉萧家的真相告诉萧劲竹,萧劲竹经不住打击,死在吕敏面前。
成婚希望破灭的萧飞和陆蓉蓉俩人在无奈之下逃住边境。亲眼看到边城战火连连、尸横遍野让两人的心始终无法得到安宁,几番撕心裂肺,痛苦挣扎后,终于让他们明白了各自应担负的使命,踏上了回京之路……。萧飞获罪被刺青发配端州採石场,陆蓉蓉再次穿上嫁衣赴辽和亲,漫漫长街,一个喜轿一个囚车,一声声呼喊让人那幺裂肺撕心!
採石场里,吕敏和乐非凡仍旧不肯放过萧飞,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种种磨难和打击不但没有让萧飞消沉,反而使他的才华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心智更加成熟,刻砚的技艺更是日臻完美……。萧飞回到端州,得知父亲已经过世悲痛不已,誓要刻成天下第一砚,完成父亲的遗作《砚道》。
此时屡屡加害萧飞的乐非凡内心已经饱受煎熬,深爱的玉儿为了劝他悔改死在他面前,乐非凡决心去自首。菊伴为了帮萧飞採石,被吕敏事先布好的陷阱堵在水下,葬身奈何坑底,吕敏看着亲手害死了自己相依为命的女儿,悲痛欲绝,本想杀萧飞泄愤,可最后关头女儿的一封书信却让她大彻大悟,戾气顿消,原来萧劲竹没有告发吕敏和史铁泓,是吕墨友自己发现了吕敏私奔的事实。万念俱灰的吕敏跪倒在佛祖脚下,削去了满头乌丝……
萧飞手捧一方砚台,气定神闲地走进皇宫大殿,本是平淡无奇的一方砚台,萧飞却从中解读出天下之大义,皇上细细揣摩也感心中顿时开阔,不禁挥毫写下“国泰民安”四个大字。
萧飞终成一代刻砚大师,而《砚道》所承载的文化气息也将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人物评价

 宋仁宗时代文学艺术事业都很发达,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又都活跃在仁宗时代。在仁宗晚期,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相继为相,欧阳修参加政事,包拯为枢密院副使,司马光知谏院,王安石知制诰,真正称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满朝。这样的盛况,历代只有宋代才有,宋代只有仁宗时代才有。
宋仁宗是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明君圣主,他是北宋第四个皇帝,也是大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做了42年。(新华网评)

人物历史

公元1063年农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託哀思。”宋仁宗之后,当王安石变法失败,宋神宗赵顼又恢复了祖父宋仁宗赵祯温和的改良做法时,辽国君主急忙召集将领,说:“不许再去边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
直到700年后,自我感觉甚为良好、看谁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两个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了。
宋仁宗是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明君圣主,他是北宋第四个皇帝,也是大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做了42年。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着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所说“造极”的“赵宋之世”,主要是指宋仁宗统治时期。中国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北宋就占了六家。这六家(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又都活跃在仁宗时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都出现于仁宗时代。
宋仁宗为何能创史上最繁荣时代?这与他胸怀仁义、宽厚待人的行事风格有关。
苏辙是大文豪苏轼的胞弟,他们哥俩与其父苏洵,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三席。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考试中,年轻气盛、心忧天下的苏辙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
当时的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建议对之严厉制裁。宋仁宗却很淡定地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血气方刚的苏辙仅仅依据道听途说,便在科举考试中“妄议”朝政,且矛头直指皇帝,即便是在“康乾盛世”,也难逃其被灭九族的命运。宋仁宗的宽容心胸,由此可见一斑。
宋仁宗对读书人的宽容,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
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一看,吓出一身冷汗,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请朝廷制裁之。
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对这个口出不逊、有“煽动造反”之嫌的读书人,即使不按“谋大逆”严惩,起码也得按“危害国家安全”治罪。
谁知宋仁宗对这样的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就事论事地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于是,这个读书人被授予了司户参军的职位。
纵观数千年历史,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宽容苏辙的事,或许有人能做到,但宽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只有宋仁宗做到了。这说明宋仁宗很理性,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对“煽动造反”的,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明辨是非,分清是真要造反,还是发牢骚。然后做出符合事实的判断,做出明智的决定。
当时,朝鲜半岛封建王朝高丽岁岁向北宋进贡。有一次,使者回来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教训高丽。宋仁宗说:这只是高丽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没有去诉诸武力。
宋仁宗不光对人仁慈宽厚,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于律己的故事。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幺。宋仁宗回宫后,风风火火地对嫔妃说道:“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仁宗“为什幺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
宋仁宗回答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準备水壶,如果我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对属下能如此细緻入微之体恤,委实不易。
宋仁宗一辈子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变法,因为只有变法才能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才能富国强兵。可是做了长期準备工作的“庆曆变法”很快就失败了,他并没有灰心,在侬智高入侵广南州郡之时,他又突破人事制度,力排众议,破格任用士兵出身的大将狄青为统帅,平定了侬智高之乱。在他去世的两年前,他又重用王安石,任为知制诰,酝酿再来一次规模更大的变法。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知识分子在创造精神财富的时候,特别需要精神上的宽鬆,仁宗时代是一个知识分子精神上特别宽鬆的时代,所以文学艺术事业都很发达,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又都活跃在仁宗时代。在仁宗晚期,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相继为相,欧阳修参加政事,包拯为枢密院副使,司马光知谏院,王安石知制诰,真正称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满朝。这样的盛况,历代只有宋代才有,宋代只有仁宗时代才有。

帝王花絮

宋仁宗向宠妃施“苦肉计”:大臣唾沫留脸上
宋仁宗就是要告诉张贵妃,不是我不把你放在心上,而是阻力实在太大,看看,我都被人吐口水了,绝对不是骗你的,有口水为证。
他还借题发挥,说:“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言下之意,我这幺受辱,完全是为了你啊!
宋仁宗是北宋帝王,身边美女如云,可是有一美艳女子却能在众多美女中脱颖而出,专宠多年,此人就是贵妃张氏。宋仁宗对她恩宠有加,短短几年间,就把她从小小的才人提拔成仅次于皇后的贵妃,甚至动过废掉曹皇后改立张贵妃的念头。可惜,张贵妃30岁出头就一命呜呼。宋仁宗悲痛万分,不顾曹皇后的冷眼和朝廷众位大臣的反对,在皇后在世的情况下,就追封张贵妃为温成皇后,痴情得有些过头。
不过,宋仁宗既非只爱江山不爱美人的冷酷皇帝,也并非爱江山更爱美人的荒淫皇帝。就算他对张贵妃再怎幺宠爱,可一旦牵涉江山社稷、官员任免的大事,宋仁宗还是很有分寸的。
张贵妃出身寒微,在宫中难免受人歧视,于是总盘算着拉自己娘家人一把。张贵妃的父亲和兄弟都不够争气,或者早丧或者无能,只有伯父张尧佐还算争气,虽然关係疏远了一点,但毕竟是娘家人。张尧佐担任地方官多年,名声还不错,被顺利调到中央。可是担任什幺官职好呢?张贵妃看中了“宣徽使”一职。这是皇城各衙门的最高负责人,是皇帝的大总管,权力极大,油水多多,一般都是由国防部副部长(枢密副使)兼任。
可是,张贵妃枕头风吹了很多遍,宋仁宗总是迟迟没有动作。张贵妃每天都哭哭啼啼,宋仁宗招架不住,答应试一试。临出门,张贵妃拍拍宋仁宗的肩,说:“官家今天可不要忘了提宣徽使的事啊。”宋仁宗连连说:“得了得了。”很是无奈。宋仁宗上朝后宣布这项任命,可是包拯极力反对,说话慷慨激昂,唾沫都喷到皇帝脸上了。皇帝很无奈,只好放弃。
这个故事一般被认为表现了包拯的刚直敢谏和宋仁宗的仁慈虚心,可是原文后面还有一段奇怪的文字:“温成(张贵妃)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按照常理,一个人被人把唾沫喷到脸上后,会在第一时间擦去,可是宋仁宗没有。他不但没有在朝堂上立刻擦去,就算是在散朝之后也没有擦去,而是一直从朝堂退出,走到后宫,来到张贵妃面前,才“举袖拭面”。
很明显,他在施展“苦肉计”。
宋仁宗就是要告诉张贵妃,不是我不把你放在心上,而是阻力实在太大,看看,我都被人吐口水了,绝对不是骗人,有口水为证。他还借题发挥,说:“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言下之意,我这幺受辱,完全是为了你啊!
果然,看到宋仁宗为自己受了这幺大的委屈,明明他并没替自己办成事,可张贵妃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主动迎上前去向他道歉。面对大声嚷嚷、一脸愤然的宋仁宗,张贵妃小心翼翼,很久都不再提给家人封官的事情了。
张贵妃身为大宋帝国的第二夫人,自然少不了人来巴结。宋仁宗富有天下,他的宠妃自然也啥都不缺。大臣王拱辰(李清照的曾外公)因为反对庆曆新政,刻意打压苏舜钦和范仲淹,被宋仁宗贬到地方担任知州去了。他想调回京城,便千方百计搜罗了一个定州红瓷器献给张贵妃。定州瓷本就是宋瓷中的珍品,红瓷更是定州瓷中罕见的变种,据说颜色犹如硃砂,晶莹剔透又如美玉。
张贵妃见到后爱不释手,但知道宋仁宗不喜欢后妃和大臣来往、干预朝政,只是偷偷赏玩。有一天宋仁宗突然到来,张贵妃来不及藏好定州红瓷,被宋仁宗发现了。宋仁宗一看大怒,生气地问:“安得此物?”张贵妃看到仁宗大怒,也不敢隐瞒,供出了王拱辰。宋仁宗更怒:叫你不要收人家的礼物,你怎幺就是不听!他不但是嘴上说说,还抄起柱斧(宋朝皇帝经常拿在手上的一种装饰品,类似玉如意),一下子把珍贵的瓷器砸碎了。张贵妃一脸愧色,连忙下跪请罪。王拱辰自然也没有被调回。
可是,就算张贵妃宣扬自己绝不收礼,还是有许多人想破脑袋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心意”。出身名门、位高权重的名臣文彦博也不能免俗。张贵妃的父亲和文彦博的父亲早年相识,文彦博想借张贵妃之力拜相,就费尽心思找了一匹珍稀的用金线编织的蜀地灯笼锦献给张贵妃。张贵妃大喜,做成一件华丽的礼服,并在上元佳节宫廷大宴时穿上,一时艳惊四座,连宋仁宗都频频注目。可是,当宋仁宗听说这匹灯笼锦是文彦博所献后,就算宴会上人多嘴杂,易惹是非,宋仁宗还是顿时沉下脸来,给了张贵妃一个大大的难堪。
不过,宋仁宗还是很注意分寸的,要让自己心爱的女人斩断和所有人的人情往来,不大现实,也没有必要。王拱辰献上定州红瓷,宋仁宗一斧砸掉;文彦博献上灯笼锦,宋仁宗只是给点儿脸色。关键在于,王拱辰是因为反对朝廷新法、且恶意陷害朝臣而被贬的,这种人绝对不能轻易赦免,所以宋仁宗态度强硬;而文彦博和张贵妃毕竟算是世交,互相有点人情往来,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一个是后妃,一个是朝廷重臣,并且是呼声很高、即将拜相的朝廷重臣,两人一旦勾结,很有可能操纵朝政,所以宋仁宗必须防患于未然。于是,按照正常程式,宋仁宗仍然任命文彦博为宰相,但当御史提出,文宰相曾经献给张贵妃灯笼锦时,宋仁宗趁机发难,将文彦博罢相,以警醒自己的女人们。为了安抚贵妃,那个提出弹劾的御史随后也被罢官,算是平衡。
当然,如果宋仁宗只是一味强硬,总是使用家庭暴力,动手脚、甩脸子,那也算不得艺术。他在处理江山和美人的关係时,还注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当时的大宋宫廷,常常是国家流行时尚的发源地,宫中发生的大小事务不但关係到大宋的政治、军事,还关係到大宋的经济、生活。像金橘,本是江西的特产,因为出产地太偏远,开封府的许多人都不认识,可是有一次江西的官员献上金橘,张贵妃一吃就爱上了这口,于是京城都流行吃金橘了,金橘价格一下暴涨几十倍。好在金橘不是什幺贵重物品,价格比较低廉,对百姓的生活影响比较小,可是珍珠就不同了。宋代的珍珠,价格多是黄金的十倍。有一年,广州有一个外国商人非法携带一批珍珠进入,被官府抓捕充公。珍珠运到京城,宋仁宗带着后宫嫔妃集体观赏。张贵妃一看到硕大且无瑕的珍珠,就走不动了。看到心爱的女人如此喜欢,宋仁宗自然大方地将珍珠赏赐给她。可是其他嫔妃不干了。平时皇帝就经常赏赐一些好东西给她,现在又给她珍珠,实在太偏心了!宋仁宗也怕烦,就答应让人去集市上购买类似的珍珠,结果搞得京城的珍珠价格暴涨。
宋仁宗听说后很是担忧,当时国家多难,西北不宁,又长年给辽国和西夏支付岁币,国库并不充裕。若是因为购买珍珠这样的奢侈品,耗费大量钱财,实在不划算。可是,也不能无视其他嫔妃,后宫不宁,朝廷也难安啊。怎幺办呢—众位嫔妃之所以要珍珠,其实不是为了珍珠本身,只不过是不忿唯独张贵妃得到珍珠罢了。如果张贵妃能够主动放弃,其他人自然就不会纠缠了吧?
几天之后,皇帝召集众位嫔妃观赏牡丹,皇后和嫔妃都到了,唯独张贵妃最后到,头上戴满了前两天宋仁宗单独赏赐的名贵珍珠。众位嫔妃一看张贵妃那神气活现的样子,都很忌妒,曹皇后更是脸如寒冰。这次,宋仁宗没有像以往一样迎上前去,而是站立不动,等张贵妃自己走过来。不但如此,他还用袖子遮住自己的脸,说:“满头白纷纷,岂无忌讳?”一头的白色珍珠,仿佛死了人服丧一样,多难堪!听到宋仁宗这幺说,所有嫔妃都哈哈大笑。张贵妃羞愧难当,急忙回去换了寻常的装扮。宋仁宗看了很高兴,亲自上前给张贵妃头上簪了一朵艳丽的牡丹花。于是,所有嫔妃都不戴珍珠头饰,改插牡丹花了。自然,京城的珍珠价格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宋仁宗用一朵牡丹花就平抑了京城的珍珠价格,更平息了众位嫔妃的纷争。如此处理家庭和事业、爱情和工作的关係,江山和美人两不误,可谓高明!

生母之谜

刘德妃当时已被立为皇后,膝下无子,经过宋真宗同意,把襁褓中的宋仁宗赵祯立为己子。为了弄假成真,掩人耳目,她把婴儿赵祯从他母亲的怀抱里夺走,交给了淑妃抚育。这样,仁宗小时同生母同居一宫,却是母不认子,子不认母,活活地割断了他们间的血肉联繫。

事实上的李宸妃,并没有母子相认的这种幸运。宋代宫廷流传的却是另一则传说。
宋真宗最宠爱的妃子是刘德妃。刘德妃从小死去了父亲,是舅父母把她抚养成人。长到十五岁时,如花似玉的刘德妃曾以“播鼓”──花哨的击鼓表演,为表兄的商业招揽顾客。
这事儿惊动了刚刚成年的太子赵恆,他见她千娇百媚,便把她纳入了王宫。这事儿虽说受到了他父亲太宗的训斥,但几年之后,赵恆坐了皇位,死去了的父亲却无法阻止他再度把她接入宫廷。刘德妃青云直上,先封“美人”,再封“婉仪”,再封“德妃”,一切都如愿以偿。遗憾的只是她膝下没有子嗣。
那是个“母以子贵”的时代,郭皇后正好去世,后宫的最高席位──皇后,正等待它的竞争者。谁要是为皇帝老子生下一子,就无异于在这场无言的竞争中拔了头筹。儘管刘德妃用尽了心计,同皇帝情款意恰,佳期独占,但小腹依然平整,喜讯全无。她知道,如果杨淑妃、沈才人一旦占先,她的皇后梦就将如同肥皂泡一样,瞬息破灭。
刘德妃身边有个侍女,姓李。看到李侍女那含苞欲放、楚楚动人的样子,一条妙计突然闪现在刘德妃的心头——借腹怀胎。
她着意地打扮这个李姓的小宫女,让她引起宋真宗的注意。她知道,天下的男人大都是见好爱好的孬种,哪有不吃鱼的猫?哪有不上钩的鱼?不久,李侍女果然怀孕了,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刘德妃也装做怀孕,肚子也一天天大起来。对于皇帝来说,这真是双喜临门。不过,那宫女怀的是真胎,刘德妃怀的是假胎。
十个月之后,“两个”龙种先后呱呱落地。正如上面所说的,李姓宫女生下的是“狸猫”一样的怪胎,刘德妃生下的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皇儿──即后来的宋仁宗赵祯。李氏被当做怪物,打入冷宫,最后在寂寞的高墙内死去。
有了皇子的刘德妃可真是如鱼得水,不久,赵祯被立为太子,刘德妃理所当然地晋升为皇后。有大臣认为她出身微贱,少小时曾临街播鼓卖艺,不足以母仪天下。
但宋真宗急切切地发话了:“德妃之父刘通,曾任嘉州刺史、虎捷都指挥使,虽说去世很早,但她总还是官宦家的后裔,缘何说她出身微贱?至于早年临街播鼓,并非卖艺,而是为表兄繁荣商业。一个弱女子,身处逆境,竟能洁身自好,戮力自强,怎幺不可以母仪天下?”
停了片刻,他又说:“况且,刘妃为我生一贵子,使我赵宋江山后继有人,此乃大功一桩。千古以来,都是‘母以子贵’,我意已决,你等不必多言。”
就这样,刘德妃使用了移花接木、借腹怀胎之计,登上了皇后宝座。

《宋史》本着“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中国史家传统,平实地记载了李宸妃平凡的一生,为仁宗生母之谜提供了另一种说法。
宸妃姓李,原本是刘德妃的侍儿,她生得花容月貌,却是庄重少言,她的进幸也没有什幺戏剧性的情节,等到怀孕后,与其说是喜坏了宋真宗,倒不如说是喜坏了刘德妃。刘德妃当时已被立为皇后,膝下无子,经过宋真宗同意,把襁褓中的宋仁宗赵祯立为己子。为了弄假成真,掩人耳目,她把婴儿赵祯从他母亲的怀抱里夺走,交给了淑妃抚育。这样,仁宗小时同生母同居一宫,却是母不认子,子不认母,活活地割断了他们间的血肉联繫。
公元1022年,真宗去世,十一岁的太子赵祯做了皇帝,史称宋仁宗。刘皇后又理所当然地成了刘太后,“临朝称制”。每当朝会之时,小仁宗坐左边,刘太后坐右边,军国重事由刘太后一手裁决。她处事明敏,号令严正,恩威兼施,又颇能自我约制,因此,在她“垂帘听政”的十一年间,政事处理得井然有序。
这时候,李婉仪却是默默地处在先朝嫔妃之列,不敢有一点“母以子贵”的表现。其他人因畏惧太后的威势,也不敢向幼小的仁宗道明真相。而仁宗,则只知道他身边有疼爱他的“大娘娘”刘太后、“小娘娘”杨淑妃,同她们感情融洽,向她们竭尽孝道,而不知有其他。
天圣九年(1031),李婉仪病危,刘太后晋升她为“宸妃”。明道元年(1032)宸妃去世,享年四十六岁。
此时的刘太后,还不想让仁宗明白真相,準备用普通宫人的礼仪来安葬她。
当朝宰相吕夷简进奏说:“李宸妃的丧仪应在皇仪殿举行,须用一品仪殡葬于洪福寺。”
刘太后唯恐仁宗听出破绽,连忙把仁宗支开,然后回到帘下,不高兴地说:“后宫之事,难道也该宰相管辖?”
“皇室之事,都有关国家安危,微臣敢不尽心?”
刘太后发怒了:“一宫人死,你竟敢提出厚葬,是不是想离间我母子的感情?”
“不敢。”吕夷简不卑不亢地说,“太后如果念及刘氏后代的安危,则丧礼以从厚为宜。”
刘太后是何等精明之人,吕夷简一语中的,刘太后也顿时醒悟:一旦自己死去,仁宗得知了实情,痛感自己生身的母亲在生前死后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时,一定会怨恨自己,并迁怒于刘氏的后裔。她立即谢了宰相,吩咐以一品礼安葬宸妃。
吕夷简又暗中吩咐内侍押班罗崇勛,给李宸妃着皇后装成殓,并使用水银宝棺,以保持尸体永远新鲜。刘太后也一一依允。丧礼举行得格外隆重,众宫女恸哭致哀,送葬队伍竟“繁华辉焕,蜿蜒三十余里”。
公元1033年,六十五岁的刘太后也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历程。临终时,她留下遗诏:“尊杨太妃为皇太后,与皇帝同议军国重事。”
此时,仁宗已经二十四岁。
这可激怒了一班元老重臣。御史中丞蔡齐说:“皇上已成年,岂能让女后相继听政?”
仁宗的叔父八大王元俨说:“太后是皇帝生母的名号,连生母都不曾尊崇,哪能尊崇那幺多的养母?可怜的李宸妃,生了陛下,不仅生前不能与陛下相认,连死也死得不明不白!”
仁宗惶惑了,他问吕夷简,吕夷简证实了元俨的说法。
震惊,悲痛,愤恨!他身为天子,不能保护自己的母亲;身为人子,不能孝敬自己的生母一天,让母亲含恨而死。他号啕大哭,下哀痛之诏自责,并派兵包围了刘太后娘亲的府第。
大臣吕夷简进谏说:“太后虽有不义之举,但以皇后礼仪厚葬宸妃,表明她已有自悔之心;刘、杨虽非生母,但对陛下仍有抚育之情,不可或忘。”
仁宗决定重葬他的生母,尊宸妃为皇后,謚章懿,亲临殡仪之所祭告。待开棺考察之时,李宸妃安详恬静,栩栩如生,身着皇后礼服,没有鸩杀、残害或者虐待的迹象。这时仁宗才下令解除对刘姓戚属的包围,在焚香泣告生母李太后的同时,也祭奠了养母刘太后。
仁宗生母之谜已经解开。可以肯定的是:包公与李宸妃的平反昭雪毫无关係;李宸妃也不曾流落民间。至于刘德妃把仁宗收为己子,是使用狸猫换太子手法、移花接木手法,还是正常的过继承嗣,则永远是一个谜了。
至于李宸妃在亲生儿子即位之后,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为什幺三缄其口,不置一词,致使仁宗为不能在生前认母,抱恨终生,则更是一个不可释解的谜中之谜了。

榜上有名

千古仁君---宋仁宗赵祯,北宋唯一上榜帝王(史书塑造最伟大帝王第十名)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洪量宽容。宋仁宗赵桢即位后,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宋朝的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準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又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从此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宋朝皇帝对属下的不同意见,或任之,或贬官,或免职,而从不杀戮,也从不迫害。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因此造就了很多杰出的诗人词人,写出了流传千古含沙射影的愤恨张狂之诗词,有了宋词之盛。
赵祯生于帝王世家,12岁即位,23岁亲政。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受到历代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讚。
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主干。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两万八千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一天,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后来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只因为我的一碗饮食,而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我于心不忍,因此宁愿忍一时之饿。”
能臣侍明主。宋朝有名的治世名臣几乎都出现在宋仁宗时期。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情急之下唾沫时常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赵祯治国追求的是天下太平而不是大一统。有一次,使者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说: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
宋仁宗主张宽容、宽厚、宽鬆,甚至容得下“大逆不道”的言论。四川有个秀才屡试不中,便写诗煽动造反,成都太守将他缚送京城,交给皇帝严加惩治。可是仁宗却道:“这是老秀才自觉怀才不遇,急于要做官,写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机会,看一下他的表现吧。"于是就给了他个官做。
宋仁宗个人魅力的影响力在其在位之时就已跨越了国界。宋仁宗在位42年,周围敌国在宋朝边境的驻军逐渐全部撤除。仁宗临终前留下遗诏:丧礼必须从简。驾崩的讯息传出后,举国上下一片悲痛,就连乞丐也都焚烧纸钱大哭。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整个都城,以至天日无光,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带孝帽哀悼。讣告送到周围敌国,敌国百姓竟然自发沿街痛哭悼念,就连辽国皇帝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大哭到:我们已经42年没有兵戎相见了啊。
宋仁宗赵祯的仁德和气量可谓一代明君圣主。虽然没有实现大一统,但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时期的宋朝,远比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其他任何时期更幸福。宋仁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给后世历代帝王做出了表率,成为以后历代明君推崇的榜样。宋仁宗的治国模式至今仍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学习和研究的重点。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将国家的文治艺术推向了古代社会的巅峰,造就了古代中国一世繁华,被誉为千古第一仁君。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