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悦经典系列9:一九八四

(2020-03-21 11:51:49) 百科
悦经典系列9:一九八四

悦经典系列9:一九八四

基本介绍

  • 书名:悦经典系列9:一九八四
  • 译者:苏福忠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61361382
  • 作者:乔治·欧威尔 (George Orwell)
  • 出版社:陕西师範大学出版总社
  • 页数:266页
  • 开本:32
  • 品牌:陕西师範大学出版社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一九八四》自1949年在英国出版,迄今在全世界已经被翻译成至少62种语言,而它对英语本身亦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是反乌托邦文学乃至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不容忽视的经典。2014年,陕西师範大学出版总社“悦经典”系列秉承“作家中的作家,经典中的经典”的选书原则,收入本书,特邀着名翻译家苏福忠先生重新翻译,装帧精良,堪称最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乔治·欧威尔
George Orwell,1903-1950
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着名的英语文体家。
1903年出生于印度,1907年举家迁回英国,少年时代曾受教育于着名的伊顿公学,后因经济原因无力深造,被迫远走缅甸,参加帝国警察部队。终因厌倦殖民行径、痴迷写作而辞去公职,辗转回到欧洲,流亡伦敦、巴黎等地。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参加左翼组织,因重伤返回英国,但最终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其代表作有《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
译者简介:
苏福忠
着名翻译家,译作有《瓦尔登湖》《红字》《索恩医生》《文学》《莎士比亚》和厄普代克四部曲《兔子富了》等,着有《译事余墨》,另发表小说、散文、游记、评介文章和杂文等六十余万字。

图书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附录

序言

于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七年,我在缅甸的印度帝国警察部队服役。我后来放弃了,一部分原因是那里的气候毁了我的健康,一部分原因是我已含糊地有了写书的念头,但是主要原因是我不能再继续为我已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大骗局的帝国主义服务了。
这是奥威尔在一九四○年为《二十世纪作家》撰写的《我的简历》里写的一段话。即使这时候,英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许多殖民地国家已经独立,“日不落帝国”的风光不再,但是,奥威尔这段文字里“大骗局的帝国主义”这样的提法和字眼,还是不大遭人待见的。如果说大英帝国的崛起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必然,但是把大英帝国鼓捣成“大骗局”的,弄文舞墨的文人难免推波助澜之嫌,比如桂冠诗人丁尼生、一九○七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写作,甚至E.M.福斯特和维吉尼亚·伍尔夫的某些观点。更要命的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什幺时候都是打压个人主义的最致命的说词儿。不过,这些都阻止不了奥威尔的深层思考和深层表达。他的第一部小说《缅甸岁月》就借鉴了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的一个理念:“大多数印度人,就像大多数英国人一样,都是狗屎。”不论这是贵族情结还是精英意识,这种说法直指大众,是很容易触犯众怒的。奥威尔的聪明之处,是他不写人物的“狗屎”那面,而是揭示殖民地国家的人和英国人一样,都是人,不会因为国别、文明程度和财富占有多寡,就有了什幺本质区别。
我们都是靠抢劫亚洲苦力才得以生存的,我们中间那些“开明的”人都认为这些苦力应该得到解放,但是我们的生活水準,因之也是我们的“开明”,却要求这种抢劫继续下去。
这样的思考富于哲理而格外深刻,当奥威尔彻底回到英国,以一个作家的眼光和身份开始写作时,他发现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国民的富足与贫穷以及相应的地位,同样“要求这种抢劫继续下去”。一九三六年,一家出版社约他报导大萧条期间英格兰北部工业区工人的状况。在缅甸为帝国服务,他是“爷”,而“爷”的地位和身份是以殖民地的“贱民”为基础的,而在帝国之内,他发现“爷”的身份是以贫苦的劳动人民为基础的,这让奥威尔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与社会不公和人间苦难的直接接触,对他从小形成的观念和思想,具有了毁灭性的打击。他在火车上看见一个家庭妇女在捅房子外面堵塞的排水管,“她的麻袋布围裙,她笨重的木鞋,她冻红的胳膊……她的圆圆的脸十分苍白,这是常见的贫民窟姑娘的憔悴的脸,由于早产流产和生活操劳,二十五岁看上去像四十岁。”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想像力的作家,看到的不仅是现象,还有现象背后的悲惨生活。至于在工业区耳闻目睹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就更让他震动。这次採访时间虽然只有几个星期,但是《去维冈码头之路》被一些研究奥威尔的学者,称为他的“大马士革之路”,即借圣经人物扫罗去大马士革的路上,突然听到上帝的启示而皈依基督教的故事,指出奥威尔就是在这次与下层社会接触中,思想发生了根本变化,开始信仰民主社会主义,希望社会的力量能够拯救和保障穷人的生活条件。这种思想转变不久,他就又去了西班牙。
“我要去西班牙了。”他对一位编辑说。
“为什幺?”那人问。
“这法西斯主义总得有人制止它。”他说。
一如他的文风,他一贯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但是,西班牙之行并不像他想像的那样,所谓的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就真的是在单纯地打击法西斯,消灭法西斯,而是在大敌当前的恶劣环境里,照样窝里斗,既有内部清理,又有背后暗杀。他在前线被子弹射中喉咙而活了下来,却因为他对反法西斯联盟的窝里斗不满而差点被清理,被暗杀。
我在西班牙看到的,和自此以后我所看到的左翼政党内部运动的情况,给了我一种政治的恐怖。
一直到他去世,这种思想成为他的基本立场。他最为世人讚扬和推崇、并且成为文学经典的两部小说《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就是这一思想的结晶。
仅从文学元素、写作技巧和表达的层面上讲,《一九八四》这部政治虚构小说没有达到完美无缺的水準,但它所表达的内容却是完美无缺的:一个团体、部落、民族和国家,只需要少数几个独断专行、组织严密的独裁者,就足以把广大人民当作羔羊肆意蹂躏和宰杀了,而这种肆虐的恐怖力量,却来自广大善良的人们的沉默和盲目。
无须从头到尾阅读全书,仅从书中虚构的那个政府所设立的四大管理部门——真理部、和平部、仁爱部和富足部,就让但凡在那种体制下有一点经历的人感到毛骨悚然:任何一个部门都以漂亮的名字命名,但任何一个部门的所作所为,都以坏事做绝甚而黑白颠倒为宗旨,例如真理部大楼前面赫然在目的标语即是: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还有充斥全书的“老人家”、“双重思想”、“新话语”之类的表达,把“所有问题都说成是政治问题,而政治本身又集谎话、遁词、蠢事、仇恨、精神分裂之大成。”
一旦从头到尾把《一九八四》读完了,你不禁会暗自纳闷儿:奥威尔生活在一个民主的国家,思想独立、头脑自由是这种民主国家的立国之本,他怎幺就能如此深刻地如此成功地塑造出温斯顿这样一个从肉体到脑子让他生活其中的那个社会榨乾压扁的形象呢?这自然归功于奥威尔的文学想像力和创造力,但是书中的所有细节描写都能在那样的社会里找到根据,这却只能是奥威尔思想独立头脑自由非同常人的结果,例如他写出过这样精妙而深刻的表达:
在有些家庭里,做父亲的会对他的孩子说,“你再这样我就揍你”,而做母亲的则是噙着眼泪,把孩子搂在怀里,爱护地低声说,“宝贝,你这幺做对得起妈妈吗?”谁能说第二种方法不如第一种专制?
奥威尔一生从这样的角度审视社会,《一九八四》是这种视角写作的最高成就;他在破解极权主义社会的一个迷:一个社会怎幺能专门成立一个机构,来控制人们生而自由的思想,从而让人们做牛做马呢?
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的不朽,是理所当然的。
奥威尔本人信仰民主社会主义,反对极权主义的思想从他为数不多的散文写作中,可以探索到基本的脉络。一九四一年六月十九日,他在发表于《听众》的《文学和极权主义》一文中写道:
社会主义一般认为是一种道德化的自由主义。国家会掌管你的经济生活,使你免于贫困、失业等等的恐惧。但是它无需干涉你私人的思想生活。艺术可以像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那样繁荣,而且只能更为繁荣,因为艺术家不再受到经济的压力。
这大概就是奥威尔终生信仰的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定义。如果“国家会掌管你的经济生活,使你免于贫困、失业等等的恐惧”的表达,是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救济金等等社会化的“经济生活”,而“它无需干涉你私人的思想生活。艺术可以像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那样繁荣”是奥威尔在这种经济保障上的一种构想,那幺奥威尔的民主社会主义应该是从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想自由、独立思考是他骨子里的东西,因而他对极权主义的想像是非常正确的:
极权主义废除了思想自由,其彻底程度是以前任何时代闻所未闻的。而且认识到下面这一点很重要:它的思想控制不仅是被动的,而且是主动的。它不仅不许你表达——哪怕拥有——一定思想,而且它规定你应该怎幺思想,它为你创造一种意识形态,它除了为你规定行为準则以外,还想管制你的感情生活。它儘可能把你与外面的世界隔绝起来,把你关在一个人造的宇宙里,你没有比较的标準。反正,极权主义国家企图控制其臣民的思想和感情,至少像它控制他们的行动一样完全彻底。
他对极权主义的描述如此準确和深刻,这完全归功于他的深邃思想和丰富想像力。然而,如同他的民主社会主义概念有致命的缺点一样,他关于极权主义的概念,同样具有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在这两个概念中,他都忘记了所有制问题;通俗一些说,就是社会财产归谁拥有和支配的问题。如果他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所有制是私有制,那幺个人的经济保障,迟早会解决,因为人类为自己创造物质是基本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也绝不可能停止,挫折和困难是暂时的。如果个人创造归个人所有,极权主义的得逞是困难的,即便得逞也是短命的,因为独裁者垄断不了社会的财富,他们就无法全方位垄断个人的思想,至少不能像奥威尔描述的那样,彻底地“废除了思想自由”。儘管如此,奥威尔算得上思考并定义民主社会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先驱和贤者。
纵观二十世纪的思想发展,知识分子的“左”倾思想现象,或者说“左”倾知识分子,是不容忽略也忽略不了的。这主要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残酷性和资本主义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危机造成的。知识分子为社会思考出路,是本职工作。英国的威尔斯、萧伯纳、依修伍德、奥登等,法国的罗曼·罗兰、纪德、萨特、加缪等,都是西方左翼知识分子的代表。唯有奥威尔特立独行,实话实说,有话直说,因此在整个左翼知识分子中,并不受欢迎。一些人攻击他的主要把柄是他不读马克思的着作。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奥威尔嗜书如命,读书的範围庞杂,这是公认的。他自称信仰民主社会主义,但是却对社会主义的祖宗马克思的学说置之不理,确实耐人琢磨。但是,这并不能说,他和马克思的学说没有发生过任何碰撞。
同样生活在英国,同样写作在英国,同样对英国工人阶级在原始资本积累时期付出惨重代价的工人阶级生活状况做过调查和研究,虽然只是前后顺序,马克思得出的结论是“全世界工人阶级联合起来”,而奥威尔则认为“几乎所有的人,不论他们的实际行为怎幺样,在感情上都是回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念的”,因此他相信社会的经济保障。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造反,打烂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奥威尔却说“革命毕竟意味着要把一切都翻一个个儿。”,“一个是,你在没有改变制度之前怎幺改善人性?另一个是,你在没有改善人性之前改变制度有什幺用?”因此,奥威尔在他的文学批评经典长文《查尔斯·狄更斯》中,这样说:
道德家和革命家总是不断地互相拆台。马克思在道德家的脚下爆炸了一百吨的炸药,我们如今仍生活在爆炸的震天迴响中。但是,在什幺地方,已有地雷兵在工作,在埋设新的炸药,要在月球上炸掉马克思。然后,马克思,或者像他那样的什幺人会带着更多的炸药回来,这样的情况就会反覆继续下去,一直到我们无法预见的最后结束。主要问题是——如何防止权力被滥用的问题——仍未解决。
由此看来,奥威尔的民主社会主义信仰还是很耐人寻味的:“社会主义一般认为是一种道德化的自由主义。”道德化的自由主义,听来很新颖,但是究竟道德化到什幺样的程度就算道德了,比如说,马克思是不是一个道德化的人,倘若奥威尔多读一些马克思的作品,他完全能够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这是他的天赋所在,也是他的局限所在。
苏福忠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