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是一个成语,读音lǐ guǎng nán fēng,意思是慨叹功高不爵,命运多舛。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李广难封
- 出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 作品作者:王勃
- 近义词:李广未封
- 释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多舛
- 拼音:lǐ guǎng nán fēng
- 结构:主谓式
- 用法:作宾语、定语
解释
李广一生屡经磨难,战功卓越却未得封爵。用以慨叹功高不爵,命运多舛。同“李广未封”。
出处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人物简介
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中国西汉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另十六国和明朝有同名人物。
李广简介
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苛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鹹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着、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
李广身材高大

司马迁这样评价李广:《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
写作背景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是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中的两句诗,意思是: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其中流露出来的既有少年的凌云壮志,又有怀才不遇的感慨。用它来形容王勃写《滕王阁序》的背景,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要有凌云壮志,认为怀才不遇,一个基本的条件是你必须有“才”,是个“才子”。王勃就是一位非常有才情的诗人。据《旧唐书》记载:王勃“六岁能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就是说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而且思路十分流畅,其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英勇豪迈。杨炯《王勃集序》里也写道:王勃“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意思是王勃九岁就能写文章指出《汉书》的错误,一写就是十卷。十岁时承担了概括六经要旨的任务,一个月内就完成了,就好象有天神在助他。在写诗方面,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广为传诵,其中的“海记忆体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脍炙人口。“四杰”的领袖人物,恐怕非他莫属。
俗话说:“恃才傲物。”王勃既然有这样的才能,志向自然高远。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他曾上书右丞相刘祥道,请求推荐自己。其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的话。这里的“气”其实就是不凡的志向。成为经天纬地的大人物,成就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是少年王勃的追求目标。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诗人,却时时处处因才高而遭他人嫉妒,他的仕途充满坎坷和危机。唐高宗麟德三年(666),他经刘祥道推荐,参加了制科考试。虽然对策非常圆满,但朝廷只给了他一个“朝散郎”的闲职。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他为沛府修撰,其实是想利用王勃的文才为自己歌功颂德。在此期间,由于写了一篇讽刺当时宫廷斗鸡的《檄周王鸡》的开玩笑的文章,得罪了唐高宗,被赶出了沛王府。经受仕途的这一番挫折,王勃一度对仕途失去信心。于是去蜀游历,放纵诗酒,文名因此大振。唐高宗鹹亨二年(671)底至次年初,王勃从蜀地返长安参加科选。其友凌季夫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在此任内,因藏匿官奴罪犯曹达,不久又因为担心走漏风声将其杀死。因此犯下死罪。后虽得赦免,但连累其父,被贬为交趾县令,远放到南方的蛮荒之地。
王勃去交趾看望父亲,要从南昌府经过。在南昌逗留期间,正赶上都督阎公在滕王阁上举行盛会,目的是想让自己的女婿展示预先写好的一篇《滕王阁序》,又假惺惺地让别人先写,其他文人碍于都督的面子,都不肯贸然下笔。只有王勃没有推辞。王勃为什幺要写《滕王阁序》?除了想藉此机会表现一下自己的文才,让人家了解自己不凡的志向外,恐怕还有相当大的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的成分。
原因
李广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他的敌人叫他“飞将军”。“没石饮羽”就是由一个李广酒后把石头当老虎射穿的传说,而演化出的成语。
但是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居然没有博得封侯。王勃引李广的典故就是基于这个史实。既有怀才不遇的意思,又有对世态人情的感慨。而两千余年来对于“李广难封”原因的讨论也没有断绝过。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自身原因
【军功不够】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準有以下几点:①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②斩敌千级以上;③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④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準。
为什幺李广在武帝时的主动战中未能取得与他名气相应的战果呢?这其中也是由他自身的一些原因决定的。据《史记》记载:李广自负其能,因为自己箭法好而要求自己在十步之内非不中不射,常常由于这个原因离敌人太近而被围困,守城时曾经亲率三百士兵离开守军去追匈奴的三个射鵰者,在治军方面却又不事文书能简则简。然而分析以上几点司马迁着重记载的事件,我们对李广战败的原因也能窥探一二。
首先,自负其能,做为一军之将领,在军事行动中因为追求自己的圆满勇武形象而导致常被敌人围困。纵然最后都能得以生还,但却失去了在战争中时时了解敌我军情,因势改变全军战斗行为的能力。往往一片厮杀而缺乏谋略,仅凭莽夫之用自然难以获得很好的战果,主将被困而后果自可想而知。
其次,身为一郡之守却离开职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个射鵰者,从此行为中可看出李广欠缺大局观,事情考虑不分轻重缓急。如若射鵰者为诱敌之计,匈奴在李广离开后的夜里前来偷袭,后果又将会何等惨重。从这一点上看李广为将之欠缺。
最后,在治军方面李广主张人人自便,幕府文书极尽简便。这样虽然方便了士兵个人,却散漫了军队整体。从考古出土文书中我们得窥西汉幕府文书之内容,其中详细到每个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徵,每天有哪些人生病,什幺病,用了什幺药,哪个时间段谁替换了谁的岗位等等一系列内容。面面俱到的近乎一部部监控录像。这样无论出了什幺事情都具体到时间和个人。而李广嫌这些文书麻烦,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一些情况无法及时了解。而军队最重要的莫过于整体素质,不愿受苦的士兵在宽鬆的环境下又如何能达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行军效果呢?
【性格因素】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李广因为卫青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在这样的状态下与右将军出东路,右将军赵食其与之相处必然尴尬异常。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最终导致大军迷路,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从这件事情上看出,李广因为名声大,资历老,不愿意服从三军统帅的指挥。同样也不能明白各路协作的重要性,他只希望正面与单于对决,而忽略战略的意义,缺乏大局观。李广的性格缺陷在杀霸陵尉事件上(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往往意气之举而不考虑后果。其遇事睚眦必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的性格,决定了他在得知卫青要让刚失候的好友公孙敖挡单于的事情后而不能很好配合出师的结局。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杀降至祸】这个原因虽然不能说是原因,但却是李广自己觉察到的问题。《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东方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幺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王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外界原因
【数奇】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漠北之战前,李广曾主动请战于武帝,武帝以为他命运不好没有同意。但是在李广的再三请求下武帝才勉强同意。而武帝之所以认为李广“数奇”,也是由于李广战绩之不堪所导致的。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大的偶然性。
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实际上打的大规模胜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靠个人的勇武获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战绩。汉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军出塞。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各帅一路,每军一万人。本来这次出塞,四个人都有机会靠优异的成绩获得主帅的位置。但是运气和个人素质让四个人遇到了不同的情况。公孙贺在塞外旅游一圈,无功而返。公孙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损兵七千。李广最倒霉,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单于主力,不仅兵败而且被俘。后来靠个人的机智和勇武才逃脱。卫青的运气和战略眼光都很好,长途奔袭,端了基本不设防的匈奴圣地龙城。
李广参加的最后一次大战役,卫青已经是主帅了。因为受武帝嘱咐不能用李广为先锋,也为了给新失侯的好友一个立功机会,卫青拒绝了李广担任前锋的要求,而令其侧路袭击。但是李广的坏运气再次发生作用,他居然迷路了。这时的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自己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参加大型战役了。不仅没立成功封成侯,还要面对军法处那些笔桿子的羞辱。绝望加羞耻,致使他引刀自刭,一代悲情名将就此陨落。这是李广难封的运气原因。
【政策因素】西汉军功制度的不完善或者也能归为李广难封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
词语辨析
【近义词】:李广未封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