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正月不剃头

(2020-03-28 12:05:36) 百科
正月不剃头

正月不剃头

正月不剃头是指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流传着的“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的习俗;该习俗起源于1644年清廷颁布剃髮令的前后。

正月剪头死舅舅是属于误传。不剪头的含义是“思旧”,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当时,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髮,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髮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一直流传到至今。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正月不剃头
  • 来源:历史事件、社会风俗
  • 起源时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
  • 别称:正月理髮死舅舅

剃头传说

传说一
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誌》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髮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髮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乡老将“剃髮令”的时间记错了,不是顺治四年正月,是顺治二年六月。那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就下令在北京的前门、地安门、东西四牌楼等主要的路口设立席棚,免费给来往的行人剃头。“剃髮令”规定官军民一律剃髮,迟疑者按逆贼论,斩!朝廷以死要挟汉人归依满人的髮式,使汉人惊恐万状。但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宁死也不剃髮,甚至高呼:“宁为束髮鬼,不作剃头人。”但是,脖子毕竟硬不过钢刀,汉人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髮。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一种反抗形式。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七年)间,义大利人卫匡国写下《鞑靼战纪》,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髮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髮拚死斗争,比为明朝皇帝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清军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杀死了很多清军。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髮。为剃头不惜掉头,这是义大利人很难理解的。
正月不剃头
背景
参见:剃髮易服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清贵族为了巩固清朝对中国的封建统治,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髮型,改着满族服饰的政策。
为了摧毁各民族的抵抗意识和民族自尊颁布“剃髮令”,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髮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髮,留髮不留头”。在发布剃髮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 1645年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汉族人民为保护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进行了此起彼伏的斗争。清朝统治者对此进行了暴力镇压,例如1645年发生的嘉定三屠与“剃髮易服”有关。斗争历经37年之久,最终结果是满族封建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髮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幺被杀,要幺逃到海外,要幺遁入空门,带髮修行。
传说二
汉族男儿自古就蓄髮,“身体髮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剃头简直就是剔命。“去发”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种刑罚。三国曹操割发代首就是明证。此习自隋、唐以后已废止:未成丁的孩童,头髮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那时候,清朝为了统一全国的服饰,强迫汉人学满人的样子,剃头留辫子。满族人原是狩猎部族,为了实用方便,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外的头髮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习俗有极强的传承性,也会因时因地而变。满族入主中原后,强迫汉人剃髮,“留头不留髮,留髮不留头。”汉人誓死抗争,死了很多人,但最后还是被强迫剃髮,都留“金钱鼠尾”了。这样,正月不剃头以“思旧”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础,由谐音讹传为“死舅”。为了反抗清贵族的统治,汉人就编造出正月剃头死舅的说法。正月一个月不剃头,意味着一年没有剃头,以此来缅怀祖宗,缅怀传统。而舅舅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是公正的象徵,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源自误解

实际上,“正月里理髮死舅舅”的说法实际上是源自于一个“误解”。清朝后汉人被强制剃髮留辫,他们怀念前朝,心有不甘,会在正月的时候拒绝剃髮以示纪念,有思念旧朝的意味,“死舅”就是“思旧”的谐音,经过人们误传就成了“死舅”。
据考证,1644年清朝入关后,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壶头”,即剃掉前额的头髮,在脑后扎一条辫子。于是许多人把遵从传统习惯和怀念明朝的情感结合起来,约定每到正月里大家都不剃头,并将这个行动定名为“思旧”,意思是“思念过去的历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口耳相传,以讹传讹,“思旧”的谐音附会成了“死舅”,遂有了流传至今的民俗。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人伦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的文化背景促使原本的“误会”竟形成了强大的力量。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节俗”的传承应有所选择,现代人应该与时俱进地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过春节由“重仪式”向“重文化”转变,不要因为一场“误会”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据了解,在我国南方一些大城市,正月不理髮的规矩已逐渐淡化,但在我国更广的範围内,这一旧时“年俗”还存在,需要人们更新观念。

重要案例

2015年2月,一则正月理髮死舅舅新闻引发网友对一些毫无科学根据民俗的议论。据悉长春市民姜先生为了年后精精神神的上班,剪了一次头,被其舅舅发现,两个人差点闹僵。舅舅说:“正月理髮死舅舅,你怎幺能剪头呢?”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正月理髮死舅舅只是以讹传讹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是面对这样的民俗,不少网友表示,还是不要去触犯,以防家里长辈动怒。
虽然现在已经是21世纪,但是仍有不少人比较迷信,也有好多地方都有“正月里,不剃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其实,外甥正月理髮,不会害死舅舅的。一个人的生死,并非由别人理髮而决定的。这种“正月不剃头”的习俗,最初压根就和舅舅没关係。
旧时,人们很重视正月,认为正月是一年的开始,正月里很多事是一年的兆头。所以正月一个月不剃头,意味着一年没有剃头,以此来缅怀祖宗,思念明朝旧制。也就有了“正月不剃头——思旧”这句话。
这种习俗在流传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因“思旧”遭到政府的清算,就演变成了“正月不剃头——思舅”,用“思念舅舅”来为正月不剃头做注解。后来,“思舅”被讹传为“死舅”,以讹传讹,也就有了后来“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评论认为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依然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华文化的普遍价值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係。类似正月理髮死舅舅此类民俗,无需太刻意。而作为年轻人也不要刻意去反对这样的民俗,以防引来长辈不快。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