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谋略:无为而治》讲述老子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是无形和深层的,特别是老子的治国思想,更为厉代统治者有意或无意地运用着,而且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老子的治国思想是颇具“现代”意义的,如老子主张统治者不应事事亲为,而应明确分工,让大家各得其所,借众智以成国治,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谋略,与现代管理科学要求的层次管理原理是相通的。
基本介绍
- 书名:老子谋略:无为而治
-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 页数:226页
- 开本:16
- 作者:苏虹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50940648X, 9787509406489
内容简介
《老子谋略:无为而治》试图从治国、用兵、谋事、人生等方面,对《老子》作了一些探讨。老子治国思想对历代统治者影响最大的,也许当算这位哲人教会了统治者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因势利导、委曲求全这些既深奥又十分实用的道理。因此,有人认为一中国政治家的成熟,赖儒学的薰陶而有事业心,赖老学和道家的科研成果而有斗争的艺术一。这无疑是极具灼见的。
图书目录
一、治国篇
1.治大国,若烹小鲜
2.爱民治国
3.功成事遂
4.不自矜,故长
5.信不足,有不信
6.执大象,天下往
7.以百姓之心为心
8.盗竽,非道
9.治人事天,莫若啬
1O.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1.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12.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1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4.无以生为,贤于贵生
15.海纳百川,其善下之
16.大邦不过欲兼蓄人,小邦不过欲人事人
二、用兵篇
17.不以兵强天下
18.善战者果而已
19.物壮则老
20.兵者,不得已而用之
21.用之,恬淡为上
22.以奇用兵
23.善战者,不怒
24.善胜者,不争
25.祸莫大于轻敌
26.哀者胜
三、人生篇
27.宠辱不惊
28.功成而弗居
29.善利万物而不争
30.功遂身退
31.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32.归根复命,常理启明
33.欲独异于人
34.返朴归真
35.自知者明
36.自胜者强
37.大器晚成
3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9.为腹不为目
四、处事篇
4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41.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42.处其实,不居其华
43.大巧若拙
44.退其身而身先
45.清静为天下正
46.以天下观天下
47.图难于其易
48.忍辱负重
49.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五、思辨篇
50.有与无
51.动与静
52.强与弱
53.美与丑
54.祸与福
55.生与死
1.治大国,若烹小鲜
2.爱民治国
3.功成事遂
4.不自矜,故长
5.信不足,有不信
6.执大象,天下往
7.以百姓之心为心
8.盗竽,非道
9.治人事天,莫若啬
1O.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11.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12.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1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4.无以生为,贤于贵生
15.海纳百川,其善下之
16.大邦不过欲兼蓄人,小邦不过欲人事人
二、用兵篇
17.不以兵强天下
18.善战者果而已
19.物壮则老
20.兵者,不得已而用之
21.用之,恬淡为上
22.以奇用兵
23.善战者,不怒
24.善胜者,不争
25.祸莫大于轻敌
26.哀者胜
三、人生篇
27.宠辱不惊
28.功成而弗居
29.善利万物而不争
30.功遂身退
31.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32.归根复命,常理启明
33.欲独异于人
34.返朴归真
35.自知者明
36.自胜者强
37.大器晚成
3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9.为腹不为目
四、处事篇
4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41.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42.处其实,不居其华
43.大巧若拙
44.退其身而身先
45.清静为天下正
46.以天下观天下
47.图难于其易
48.忍辱负重
49.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五、思辨篇
50.有与无
51.动与静
52.强与弱
53.美与丑
54.祸与福
55.生与死
序言
老子是一个谜,一个千古难解之谜。
多少年来,史学界一直试图撩开老子的神秘面纱,但至今连其真实名字尚不能肯定。特别是老子成为道教的教主——太上老君后,更是高深莫测。
《神仙传》说:老子在其母腹中整整72年才出生,一落地便已是一位白髮苍苍的老者了——这自然是将老子神化了,因而不足为信。
然而,就是治学严谨的司马迁,在其“千古绝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谈及老子时,也不得不用模糊的手法,让人对老子若明若暗: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守之藏室之史也。
如果太史公继续深入下去,兴许会让后人一睹老子之真容。但行笔至此,司马迁却笔锋一转,讲起了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稍后,也只能推测: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一个“盖”,再加上一个“或”,让读者只能自己去想了。事实上,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为老子生活的年代而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老子在孔子前,有人认为老子在孔子之后,也有人认为老子在庄子之后,更有人认为老子是汉初人。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比较可信的,应该是老子稍早于孔子。因为,在先秦的典籍中,如《庄子》、《荀子》、《吕氏春秋》及《墨子》逸文中,都没有怀疑过老子其人以及与其学说的关係,上述这些不;同的学说,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着一个思想面貌大致相同的老子。而且,他们所描绘的老子学说,与《老子》(即《道德经》)一书的基本思想也是相符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战国中期以后,诸子受老子影响之深,几乎很容易能从其着作中看到老子学说的影子。只是到了汉初,才开始把老聃、李耳及太史儋的关係弄混,以致时代相差两百多年。这样一来,老子其人也就变得模糊起来。
老子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且不说道教将其神化,奉为祖师,就是历代帝王,也崇奉有加,初立庙祠,后又专设道宫,加号册封。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桓帝派遣中常侍管霸到苦县祠老子,次年又亲祠老子于濯龙宫,设华盖之座,用郊天乐。到唐代,对老子更加崇奉。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便诏称:“朕之本系,起自柱史”,奉老子为祖先。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虽然武则天曾试图用佛教削弱老子及其道教的影响,却未能奏效。后来的玄宗,又于天宝年间一再加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于西京、亳州升设太清宫。宋真宗为避宋室圣祖赵玄朗讳,改称老子“真元皇帝”,次年亲至亳州真源县朝谒太清宫,奉上册宝。此封号在道教中沿用至今。纵观中国历史,一个人死后能得到如此之殊荣,除老子,似乎再无他人。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老子其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老子的着作更是让后人着迷。《老子》一书只有区区五千言,但历年来研究《老子》的着作则可谓汗牛充栋。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国大陆近十年内发表的有关老子的专题论文就有近三百篇(部)。而对《老子》的看法,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几乎是所有学者公认的:即老子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是深层而无形的。虽然历史上明确以黄老为治者只有汉初,其后历代王朝在名义上均尊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但事实上却都离不开老子,不能不让老学作为礼教的补充,所以有“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之说。如果说中国政治家的成熟,依靠儒学薰陶而有事业心。那幺,其斗争艺术则有赖于老学和道家的智慧。
《老子》连同后来形成的道家思想,是一个多层次的不断演化和繁衍的动态体系,因而也是一个可以从多层面不断挖掘的宝藏。正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本书中,虽然作者试图从治国、用兵、谋事、人生等方面,对《老子》作了一些探讨,但也只能是触及皮毛。相信有兴趣的读者,仔细研读《老子》原着后,一定会有更大的收穫。
多少年来,史学界一直试图撩开老子的神秘面纱,但至今连其真实名字尚不能肯定。特别是老子成为道教的教主——太上老君后,更是高深莫测。
《神仙传》说:老子在其母腹中整整72年才出生,一落地便已是一位白髮苍苍的老者了——这自然是将老子神化了,因而不足为信。
然而,就是治学严谨的司马迁,在其“千古绝唱”《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谈及老子时,也不得不用模糊的手法,让人对老子若明若暗: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守之藏室之史也。
如果太史公继续深入下去,兴许会让后人一睹老子之真容。但行笔至此,司马迁却笔锋一转,讲起了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稍后,也只能推测: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一个“盖”,再加上一个“或”,让读者只能自己去想了。事实上,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为老子生活的年代而争论不休。有人认为老子在孔子前,有人认为老子在孔子之后,也有人认为老子在庄子之后,更有人认为老子是汉初人。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比较可信的,应该是老子稍早于孔子。因为,在先秦的典籍中,如《庄子》、《荀子》、《吕氏春秋》及《墨子》逸文中,都没有怀疑过老子其人以及与其学说的关係,上述这些不;同的学说,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着一个思想面貌大致相同的老子。而且,他们所描绘的老子学说,与《老子》(即《道德经》)一书的基本思想也是相符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战国中期以后,诸子受老子影响之深,几乎很容易能从其着作中看到老子学说的影子。只是到了汉初,才开始把老聃、李耳及太史儋的关係弄混,以致时代相差两百多年。这样一来,老子其人也就变得模糊起来。
老子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且不说道教将其神化,奉为祖师,就是历代帝王,也崇奉有加,初立庙祠,后又专设道宫,加号册封。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桓帝派遣中常侍管霸到苦县祠老子,次年又亲祠老子于濯龙宫,设华盖之座,用郊天乐。到唐代,对老子更加崇奉。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便诏称:“朕之本系,起自柱史”,奉老子为祖先。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则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虽然武则天曾试图用佛教削弱老子及其道教的影响,却未能奏效。后来的玄宗,又于天宝年间一再加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于西京、亳州升设太清宫。宋真宗为避宋室圣祖赵玄朗讳,改称老子“真元皇帝”,次年亲至亳州真源县朝谒太清宫,奉上册宝。此封号在道教中沿用至今。纵观中国历史,一个人死后能得到如此之殊荣,除老子,似乎再无他人。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老子其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老子的着作更是让后人着迷。《老子》一书只有区区五千言,但历年来研究《老子》的着作则可谓汗牛充栋。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国大陆近十年内发表的有关老子的专题论文就有近三百篇(部)。而对《老子》的看法,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几乎是所有学者公认的:即老子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是深层而无形的。虽然历史上明确以黄老为治者只有汉初,其后历代王朝在名义上均尊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但事实上却都离不开老子,不能不让老学作为礼教的补充,所以有“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之说。如果说中国政治家的成熟,依靠儒学薰陶而有事业心。那幺,其斗争艺术则有赖于老学和道家的智慧。
《老子》连同后来形成的道家思想,是一个多层次的不断演化和繁衍的动态体系,因而也是一个可以从多层面不断挖掘的宝藏。正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本书中,虽然作者试图从治国、用兵、谋事、人生等方面,对《老子》作了一些探讨,但也只能是触及皮毛。相信有兴趣的读者,仔细研读《老子》原着后,一定会有更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