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九演义》是在1997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由侯耀文、石富宽演出的的相声。《京九演义》的基本内容是:京九铁路建设中的劳动模範李铁柱来北京向中央领导汇报京九铁路建设中的英雄事迹,遇到过于热心且带有几分自作聪明,自我卖弄的一位评书演员。李铁柱按照平常的报告形式进行叙述,评书演员却认为如果按照评书的表演路数去介绍,效果会更好。这位演员先生把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混为一谈,处处製造悬念,事事极度夸张,弄得李铁柱啼笑皆非。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京九演义
- 上映时间:1997年
- 演员:侯耀文、石富宽
- 节目类别:相声
背景
在1997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侯耀文、石富宽演出的《京九演义》算得上一段儿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的相声佳作。
说它好,首先在于这段相声的选材。
这就是它旗帜鲜明地歌颂了京九铁路的辉煌,歌颂了京九铁路的建设者无私奉献精神和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使人听后,不仅得到健康的精神享受,还能在酣畅的笑声之中接受一种高尚的、潜移默化的、主旋律性质的教育。达到了寓庄于谐、寓庄于乐的高度,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比较完美的统一。用一句大家熟悉的话说,这是一段不折不扣的歌颂型相声。
创新
常识告诉人们,把艺术的表现不恰当地搬到生活里,如同在大马路上开锣唱戏,无疑是件荒唐的事情。而《京九演义》的作者恰恰利用了这个看似荒唐的手法,去结构、去表现这段本来十分难以表现的内容。《京九演义》是一篇规规矩矩的相声,除了思想内容积极健康,题材重大,格调高雅以外,在形式表现上,在艺术表现上,在结构上,尤其是在相声主要手段——包袱的使用上,也颇有一定的新意。
特点
形式表现
在形式表现上,他们打破以往的进进出出的相声手法,採取人物一贯到底的处理。舞台画面生动,艺术形象鲜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相声里,石富宽似乎就是评书演员,侯耀文就是劳动模範李铁柱。他们本来就是铁路文艺工作者,在相声内外他们已经和铁路生活不可分割地联繫在一起。他们一出现台上,便能够给人一种信任感。观众的信任是观众欣赏活动的先提条件。有了信任感,才会产生欣赏的兴趣,才能进入共同营造的艺术创作与欣赏的氛围之中。李铁柱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是个充满朝气,透着机灵的青年人,朴实憨厚中带有几分淘气狡黠。他明知作报告不能用评书的手法,但是,他却能引而不发,设下一个个智慧的圈套,让自以为是评书演员掉下自己设定的陷阱。评书演员身着长衫,精神饱满,说话嗓音洪亮,在不经意中带着几分自信和几分自得的职业特徵。他从自己的艺术经验出发,动不动就搬出“看戏看轴儿,听书听扣儿”的法宝,开言讲究夸张玄妙,举手投足符合评书程式规範,这老兄把生活原则和艺术原则搅和一起,用违背常规的方法去处理事物,结果受到了嘲弄。
艺术表现
在艺术表现上,两位演员表演的都很到位。侯耀文演的李铁柱,倒口生动,言谈话语符合人物特徵;石富宽模仿的评书演员,相当精彩。他摹仿评书表演的语气、手势、表情、动作,夸张适度,能够给人一种艺术创造中“他就是”的认同。两位艺术家在舞台上配合严谨细緻,银钉扣隼,準确得体,既没有啰嗦不洁的废话,也没有手忙脚乱的动作,语气表情处处符合人情事理。甲乙之间合作,这样成熟、健康、简洁、準确、默契的表演是很难得的。
结构特点
《京九演义》的通篇结构不能不令人称巧。起承转合,自然熨帖。倘若,一上来就直言直语开讲京九铁路如何重要,工人师傅如何伟大,工程多幺艰苦,工人多幺可爱等等。当然,这也是一种方法,但那决不是写相声,起码不是相声的结构法。在整个段子中,甲乙二人始终处于遵循常理和违背常理的矛盾中。评书演员用评书的手法去作情况汇报,有背常理;形容工地场面,採用脱离生活的描绘语言,有背常理;描述劳动模範音容笑貌用老评书的“开脸”,有背常理;把铁路工人当成张飞去形容,有背常理;在叙述紧张的情况时,还要拴扣子,以期吸引观众,有背常理;工地塌方本是危险的事情,评书演员认为“好玩”,有背常理;工人们战胜塌方,第二天照常上工,而评书演员以为要大吃大喝,发奖金,放假三天,更是有背常理。这些违背常理的地方,正是应了相声招笑的一个原则——“理不歪,笑不来”。这个“歪”是那位评书演员想当然的结果,自以为是的结果,自作聪明的结果,当然,也是他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反映。採用这个结构手法,很显然是作者经过艰苦构思而得。这样做的结果,既是内容情节的需要,也是作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匠心。在人们不经意中给那些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文艺工作者一个善意的讽刺。在一篇歌颂性很强的相声里,还能具备了一定的讽刺意义。收到了一石击二鸟的效果,实在难能可贵。
包袱使用
《京九演义》在包袱使用上,也是值得讚赏的。这就是注意了科学合理、自然巧妙的原则。从艺术整体看,这段儿相声有层次,有设计,安排包袱的数量和地方比较恰当。没有因为内容的铺排影响相声艺术的特色,也没有因为包袱过多、过滥干扰内容的叙述。相声的包袱,如同作画着色,何处用深,何处用浅,何处泼墨如水,何处惜墨如金,作者必须成竹在胸。在《京九演义》里,包袱的使用比较讲究,凡是包袱口儿,便把戏做足,把尺寸找準。如“直奔九龙而去。”如不能再说了,这儿应当留个“扣子”,“给中央领导汇报情况,这儿留个扣子?”“啊”“还啊哪,让中央领导追着我再听?”等几处,相当精彩。包袱抖开,笑料爆发,让观众乐就乐个明白,乐个痛快。其他几处如“报告挺生动,我要是给排练排练就更好了。”摹仿评书演员语气的:“可了不得啦,铁路工人来啦。”战胜塌方之后,评书演员想当然地一番表演:“吃生猛海鲜,吃涮羊肉,乾脆,每人发五千元奖金,外带放假三天。”等等,能让人在回味中感到可乐。在这件作品中没有惟“包袱主义”和“包袱至上”的弊病。而且规规矩矩,该有的地方包袱必响,没有包袱的地方,平平整整,清清楚楚。全段儿没有零零碎碎的笑料,没有一嘟噜一块的感觉。
相声以讽刺见长,兼有歌颂及知识传播等功能,互相比较相声在歌颂功能方面的展现,要难于它的讽刺功能。马季、常宝华等名家在开拓相声歌颂功能方面有许多成就,许多经验。此番侯耀文的《京九演义》堪称近年来的一块好“活”,好在一篇相声中既能有幽默的唯力还能有感人的力量。侯耀文能够选择这样的主题内容採用这个表现方法,创作出这篇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的相声,我想,没有他多次走到铁路工人中间的採访、体验生活是成功不了的。当然,如果没有他多年的生活积累和比较高超的相声结构、表演功力也是不能想像的。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文艺应当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听了《京九演义》,人们会相信,相声也能承担起这个责任。
相声台词
乙 这回我给大伙儿说段相声……
甲 (从侧台)您说的就是他吧?您等会儿!我仔细看看:小眯缝眼儿对吧?对啦,没鬍子对吧?对啦,厚嘴唇对吧?对啦,没有鼻樑子对吧?对啦,那行啦,就是他啦。
乙 我怎幺啦?
甲 同志,我找你有事儿啊。
乙 先等会儿,我还找你有事儿哪。
甲 你找我乾什幺?
乙 刚才谁让你按着模样儿找我的?
甲 就那个人。
乙 谁呀?
甲 他说是你的团长啊,找他吧?
乙 团……那就算了吧。
甲 我看出来了,你这个人挺软乎儿的。
乙 什幺叫软乎儿呀?说吧,是什幺事儿?
甲 是这幺回事儿:我是个铁路工人,在京九线儿上正打着隧道呢。这不,领导让我到北京把工地上的事儿向中央领导和同志们介绍介绍。
乙 我明白了,您一定是劳动模範?
甲 不对,我是劳动奉献。
乙 那您是先进个人?
甲 不对,我们是先为别人。
乙 那您是筑路先行?
甲 不对,我是干啥都行。
乙 那您是“四化”功臣?
甲 不对,我是个普通工人。
乙 那……就别说了,合算我说了什幺都不对呀?
甲 也不是,你说的全对了,可这话你说行,我自己不能这幺说。
乙 你这是跟我谦虚。
甲 对了,我还想进步呢。
乙 好幺!您这一谦虚显得我说话太没水平了。
甲 不对,正因为您太有这方面的水平了,所以我才找你。
乙 您找我,具体什幺事儿吧?
甲 领导不是让我介绍情况吗。
乙 那你就说吧。
甲 不行啊,我在隧道里乾什幺活都成,可当着人说话,我就不知道怎幺说了。
乙 那你打算怎幺办呢?
甲 我想这样:我把我这个发言稿念一下子,您听听,哪里不生动,您给帮帮忙;哪里不形象,您给帮帮忙;哪里不流畅,您给帮帮忙;哪里不精彩,您给帮帮忙;哪里不紧凑,您给帮帮忙;哪里不闪光,您给帮帮忙;哪里不……
乙 这样得了,你呢,回去干活儿;我呢,替你汇报去,怎幺样?
甲 我提过这个建议,领导说不行啊!
乙 为什幺?
甲 说看你彆扭,不像个工人的样子。
乙 还是的,这事儿非你不可。
甲 非咱们俩不可,你做个指导,我当个具体说话的。
乙 行行,就这样吧。你先把你那发言稿念念,我们听听!
甲 那我可就念了。
乙 开始吧!
甲 噢,对了!你听哪里不对,就赶快拦住我。
乙 你放心,该拦的地方我一定拦住!
甲 行了……可这话又说回来了,你到底是乾什幺的?
乙 我……你说我是乾什幺的?
甲 我的意思是说,你是不是专门子做这方面的事的?
乙 噢,我明白了!告诉你:我又会说相声又会说评书。
甲 噢,你是两门儿都抱着。
乙 对了,不是吹牛,帮你排练这段儿都有富余。
甲 那太好了,咱们开始吧!
乙 早就该开始了。
甲 (念发言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乙 等等,这儿得拦您一下。
甲 怎幺刚念就拦哪!
乙 我问问,您这发言稿有题目没有?
甲 有哇。
乙 叫什幺?
甲 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乙 这不行,不吸引人。
甲 那应该叫什幺?
乙 我给你起个名儿,叫“京九演义”怎幺样?
甲 这个“演义”是怎幺个意思?
乙 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吧,演义就是特别有意思的故事。
甲 这行吗?
乙 你听我的,没错。
甲 行,那就这样吧!我再开始吧。
乙 念吧,
甲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我叫李铁柱,是一个普通的隧道工人,工作很普通,长的很普通,穿的也很普通,所以对我自己没什幺好介绍的,首先……
乙 等等,这儿我得拦您一下。
甲 怎幺刚念就拦啊?
乙 你这样不行。
甲 怎幺了?
乙 领导上让你到北京来汇报……
甲 我没要来,工地上忙着呢!
乙 那既然来了,你就是铁路工人的形象。
甲 那你有办法吧?
乙 有哇!我们评书里专门有这方面的台词。
甲 什幺词呀!
乙 就是先给你开个脸。
甲 什幺叫开脸?
乙 就是把你这模样、长相先形容一下,这样大伙儿记得清楚。
甲 那好,你说吧,我学着。
乙 听着,话说铁路工人(神秘的)李铁柱。
甲 (学乙)话说铁路工人李铁柱,(自语)怎幺像小偷儿哇。
乙 今年五十开外……
甲 今年五……我拦你一下子吧。
乙 怎幺啦?
甲 我今年才三十一呀。
乙 三十一?那你这脸儿怎幺这幺些皱纹儿。
甲 这是石头粉儿呛的。
乙 脸也够黑了。
甲 露天干活儿的时候晒的。
乙 头髮都白了。
甲 来的时候忘了洗头了。
乙 眼珠子都是红的。
甲 为了抢工期加班来着。
乙 怪不得显着这幺老吶。
甲 可我们心里年轻着呢。
乙 行了,咱们还是说外表吧,听着!
甲 说吧。
乙 话说铁路工人李铁柱,今年三十出头儿。
甲 这就对了。
乙 黑灿灿的脸膛黑中透紫,一副卧蚕眉,一双豹子眼炯炯放光,在隧道里,恰似两盏明灯是忽隐忽现;脸上看,一道道的皱纹,好像刀砍斧剁;腮下瞧,一部钢髯,犹如利剑针芒;看身量,倒有一丈开外;一说出话来,如同虎啸龙吟;一声断喝,震的隧道里的石头“嘎嘎”作响。
甲 完了,我得回老家了。
乙 乾挺好的,怎幺老想回家呀?
甲 我都引起塌方了,肯定得给我开除喽!再有,你这说的也不是我呀!
乙 谁呀?
甲 好像是张飞呀!
乙 啊,张飞的词儿,我熟。
甲 你得说我呀。
乙 是呀,咱们这不是演义吗?
甲 演义也得说我们的样子。
乙 那你们工人什幺样儿?
甲 京九线的工人,一个个是埋头苦干、默默无闻,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来不会瞎嚷嚷。为了提前完成工期,千军万马大会战,那真是勇往直前,排山倒海,见山开洞,见水架桥。只求工程优与快,不求生活好与乐。苦点儿,我们踏实;累点儿,我们结实,全线五万多工人一个心眼儿,为四化建设,勇当开路先锋啊!
乙 嗐,你倒早说呀,五万多人齐上阵?
甲 对了。
乙 一个心眼儿往前跑?
甲 对了。
乙 那得这幺说:各位,忽听党中央一声号令,只见铁路工人如潮水一般,蜂拥而来。一个个是低声吶喊:“了不得啦、快看吶,铁路工人来啦,别让困难跑了啊!”只见万军之中有黑脸一小将,名叫李铁柱,跨下一匹白雪马,双脚一磕刺马针,如同闪电一般“哇呀……”直奔九龙而去……
甲 你说呀。
乙 完了。
甲 完了?跑了就完了,没你事儿了。
乙 有我什幺事儿啊?
甲 我听你这话里话外的是要煽动我当逃兵呀!
乙 没有,我这是变着法儿的,用评书的词儿夸你呢!
甲 夸我,你让大家听听:同志们都在工地上没黑夜、带白日的乾,我上九龙乾什幺去?
乙 这你误会了,我是说你呀,一马当先,先到九龙了。
甲 我上九龙骑马乾什幺?
乙 骑马快呀。
甲 那我们修铁路乾什幺?
乙 这是一种形容。
甲 你这一形容,我们这两千五百三十三公里的铁路白修了。
乙 这句你要觉着不对,可以不用。
甲 前面那句也不对呀!
乙 怎幺不对呀?
甲 别人都没去,我一个人上九龙乾什幺去呀!你这是让我脱离集体呀!
乙 我没法给你排了,老带扣帽子的。
甲 话不能这幺说。
乙 怎幺说?
甲 我不能和集体分开呀!我们这个集体,是个团结的集体,战斗的集体。没有集体的力量,工期不能这幺快;没有集体的力量,工程质量不能这幺好;没有集体的力量,我们就不能战胜塌方……
乙 行了,前边你爱什幺样就什幺样了,咱们重点把塌方这段儿排排,我们就喜欢这种内容。
甲 我就奇怪了,你怎幺就喜欢出事儿呢?
乙 因为这种情节容易吸引观众。
甲 我明白了,观众爱听玩命的。
乙 对了,说的越详细越好。
甲 你是不知道啊,这个塌方太可怕了!
乙 你也知道害怕。
甲 对了,我也是人哪,可我们怕的不是个人的安危。
乙 那你怕什幺?
甲 我们怕的是拖延工期呀!
乙 你具体说说。
甲 那天中午,我们乾到快一点了,我说:“同志们,吃饭了”,话还没说完吶,就听“咔嚓”一声……
乙 怎幺了?
甲 石头裂了一个大缝子,紧接着那水呀,“哗”就出来了,那水呀冰凉冰凉的,就齐腰深了。
乙 这段太精彩了。
甲 怎幺一出事儿你就高兴呢?
乙 这情节观众爱听。
甲 你爱听,我们可急了!当时也顾不上吃饭了,我说:“同志们,注意保护边墙啊,别让墙倒啦”。可这时候就听“哗啦”一声,
乙 怎幺了?
甲 塌方啦!石头块子砸在安全帽上是“噹噹”地响啊!石头面子迷的眼睛是睁不开呀!把工人们砸的是东倒西歪呀,走一步就得往水里头栽呀!
乙 这儿我拦你一下。
甲 你别拦我,救同志们要紧呀……
乙 你等我问一下。
甲 有话快说。
乙 有大石头砸下来吗?
甲 多大的?
乙 饭碗这幺大的?
甲 到处都是呀。
乙 面盆这幺大的,
甲 一块挨一块呀!
乙 米缸这幺大的?
甲 一个劲儿的往下砸呀,
乙 饭桌这幺大的?
甲 整个儿……你是饿疯了,
乙 什幺叫饿疯了?
甲 说了半天,你没离开吃呀!
乙 我问你,有大块儿的石头掉下来没有?
甲 有哇,有一块儿大石头,横着就有七八尺,立起来倒有一丈长,三五千斤打不住,七八千斤还不让……
乙 嘿!敢情他会山东快书。
甲 这都是实际情况呀。
乙 行了,这段儿我负责了,保证让你满意。
甲 那你帮帮忙吧,越精彩越好。
乙 听着,记住了。
甲 你说吧。
乙 上回说到:铁路工人李铁柱带领着众工人正在挖掘隧道,干得是热火朝天。
甲 这说的还行。
乙 这工人们都什幺样?那真是高的高、矮的矮、胖的胖、瘦的瘦、黑的黑似铁、红的红似血;太阳穴鼓着、眼珠子瞪着、脯子肉翻着、牌子肉绷着、手拿着工具是你争我夺,你沖我打,为了提前完成工期,乾的是一个不让一个。
甲 说的太对了。
乙 干着干着,猛听得“哗啦”一声,有人高声叫道:“不好!要塌方!”喊话的是谁?不是别人,正是李铁柱!只见他扔下工具大喊一声:“妈呀,快跑啊!”
甲 我……我拦你一下子吧,你说的这是我呀,还是你呀?
乙 你呀。
甲 我是大伙儿的头儿,到这时候,我领头儿跑哇?
乙 你要组织大家抢险护洞,放下手里的工具,跑着扛木头去。
甲 不对吧!我听你刚才说:“妈呀,快跑吧!”这“妈呀”是怎幺回事儿?
乙 它是……这幺回事儿,这个……这个……啊,对了,你们这个洞子里呀,有个女同志,叫“玛娅”,
甲 我们洞子里什幺时候又出了个女的?而且听这个名字好像是个俄国人哪?
乙 对呀,你看现在电影里,通俗歌儿里都有女的。
甲 那为什幺?
乙 没有她们不热闹。
甲 这可就热闹大发了。
乙 咱们这不是演义吗!
甲 我跟你商量商量,等你们文工团挖洞子的时候,再加这个女的行吗?
乙 算了,这段算我白说,咱们还说塌方吧!
甲 对了,你说正经儿的吧。
乙 各位:李铁柱大喊一声:“塌方了!注意安全!”这真是无巧不成书,铁柱抬头一看:哎哟,有一块儿床板大小的石头已经裂开了,这要是砸下来,下面的工人就得砸成肉饼啊,眼看着这石头缝子是越裂越大!李铁柱一看,抱起一根木头就往上沖,正在这时候,就听“哗啦”一声,您要知这块巨石到底掉下来没有,请听下回——分解。
甲 哎,你怎幺不说了。
乙 不能再说了,这得留个“扣子”。
甲 什幺“扣子”?
乙 就是到了关键的时候,把它停住,这样哪听众好追着你再听。
甲 是这幺回事儿。
乙 对了,
甲 我问问你:我给中央领导汇报,让中央领导追着我再听?
乙 啊……我们平常说书都这样。
甲 你这样成啊,你是演义呀,我们可不能等啊。
乙 那你说说你们是怎幺办的?
甲 当时我一看那石头要掉下来了,我赶紧抱着一根木头跑过去把它支上,我说“同志们,为了安全,你们先撤出去吧。”可同志们说,“队长,要活一块儿活,要死一块儿死!就是死也要保住隧道啊。”说着话,同志们是哪儿危险往哪儿沖,哪儿最紧张就往哪儿上,经过六个多小时的抢险,隧道终于保住了,我们战胜了塌方,保证了挖掘工作的正常进行……
乙 太好了,战胜了塌方,大伙儿高兴不高兴?
甲 那当然高兴。
乙 是不是应该庆祝庆祝。
甲 你又要乾什幺?
乙 我看前边我就不管了,关键是后边这儿,我给大伙儿说说,你们开个庆祝会怎幺样?
甲 你说说,我听听!
乙 话说同志们战胜了塌方是兴高采烈啊!你抱着我,我抱着你,是热泪盈眶。有敲锣的,有打鼓的,有放鞭炮的,霎时间,工地上像过年一般。有的说,队长,你得请客呀!这个说:“对,咱们吃生猛海鲜。”那个说,“不行,这两天我肚子不好,最好吃涮羊肉。”
甲 这几位都是你们文工团的吧?
乙 还有的说:“队长,咱们也甭吃,发点儿抢险费吧,一人五千块钱怎幺样?”
甲 大伙儿说什幺?
乙 大伙儿说:“好啊!就这幺办吧!”
甲 这些人都是哪儿来的?
乙 当时李铁柱一听这高兴啊!
甲 我还高兴。
乙 对,你说:“同志们,没问题,不仅发钱,还放假三天,咱们喝他个一醉方休。”
甲 我说同志,我拦你一下吧。
乙 怎幺了。
甲 我们当时没开庆祝会,我就说了一句话!
乙 你说什幺?
甲 “同志们!洗洗脸吃饭吧,早点休息,明天按时上工。”
乙 合算我给你排半天都没用?
甲 你说的这些个我们那儿都没有啊!
乙 这不是演义哪!
甲 对了,我算明白你这演义是怎幺回事?
乙 怎幺回事了。
甲 就是没实话呀!
乙 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