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P原理与套用》是2006年机械工业出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海华、边恩烔。本书介绍了下一代网路的体系结构、软交换技术、Void技术以及相关协定,作为全书内容展开的基础;然后详细介绍了SIP的体系结构、讯息类型、呼叫信令流程等内容;随后对SIP的扩展机制、SIP的套用及开发技术进行了介绍;最后,展望了SIP的套用前景。
基本介绍
- 书名:SIP原理与套用
- 作者:周海华,边恩烔
- ISBN:10位[7111189779] 13位[9787111189770]
- 定价:¥30.00 元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6年6月1日
内容提要
SIP是下一代网路的核心控制协定,与H.323相比,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
本书内容翔实、準确而新颖,既可以作为高校电子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网路和相关专业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网路设备研製人员、网路管理人员、套用开发人员、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等相关人员的培训教材,同时对关心SIP及VoIP技术发展的读者也会有所帮助。
图书前言
众所周知,VoIP是语音通信的未来。虽然现在VoIP仅占国际语音流量的5%,但是它正在快速增长,由其带来的新兴业务也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SIP最早是由IETF的Iptel工作组提出的一种VoIP实现方式,其基本思想是在网际网路环境中组建一个平面结构的、可套用于点到点对话需求的系统。基于SIP的VoIP技术,在网际网路上套用相当广泛:微软公司的WindowsX P中就内置了採用SIP的对话软体;另外,Sun公司也宣布支持SIP,并且推出了相应的产品。由于SIP拥有允许用户直接与终端协商通信能力与属性、频宽与QoS可以实时交流而无需事先明确、简单易行并且很容易与其他服务集成等比H.323突出的优点。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NGN和软交换技术
1.1 NGN简介
1.1.1 通信发展的背景
1.1.2 对下一代网路发展的思考
1.1.3 NGN的协定体系及支撑技术
1.1.4 NGN标準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演进
1.2 软交换技术
1.2.1 概述
1.2.2 软交换体系架构
1.2.3 软交换协定
1.2.4 软交换的发展现状与待解决的问题
第2章 V00P技术
2.1 概述
2.1.1 IP电话的概念
2.1.2 IP电话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2.1.3 IP电话的优点
2.1.4 IP电话的关键技术
2.1.5 IP电话需要解决的问题
2.1.6 VoIP标準化组织
2.2 H.323
2.2.1 H.323协定体系结构
2.2.2 H.323协定簇
2.2.3 用H.323组建VoIP网路
2.3 H.248
2.3.1 媒体网关控制协定的发展
2.3.2 H.248协定模型
2.3.3 H.248与MGCP
2.4 SIP
2.4.1 SIP起源
2.4.2 SIP的特徵和功能
2.4.3 SIP概况
2.5 SIP与H.323的比较
第3章 SIP体系结构
3.1 SIP的组成
3.2 SIP讯息
3.2.1 概述
3.2.2 讯息类型
3.3 SIP实体行为
3.3.1 UA实体行为
3.3.2 重定向伺服器行为
3.3.3 代理伺服器实体行为
3.4 SIP操作
3.4.1 SIP定址与SIP URL
3.4.2 SIP事务
3.4.3 注册
3.4.4 鑒权
3.4.5 能力查询
3.4.6 对话
3.4.7 会话发起过程
3.4.8 会话更改过程
3.4.9 会话结束过程
3.5 SIP时钟
3.6 SIP呼叫处理
3.6.1 注册
3.6.2 两个UA之间直接通信的呼叫流程
3.6.3 通过代理伺服器的呼叫流程
3.6.4 通过重定向伺服器的呼叫过程
3.6.5 呼叫转移处理过程
3.6.6 协商保持处理过程
3.6.7 呼叫释放过程
3.7 SIP的可靠性
3.8 SIP的可扩展性
3.9 SD0
3.9.1 概述
3.9.2 SIP对SDP的要求
3.9.3 会话描述的一般格式
3.10 SAP
3.11 SIP进展情况
第4章 SIP的扩展
4.1 SIP讯息扩展
4.1.1 SIP讯息类型扩展
4.1.2 SlP讯息头的扩展
4.1.3 SIt’讯息体的扩展
4.2 SIP安全性
4.2.1 安全威胁
4.2.2 安全机制
4.2.3 传输层和网路层的安全
4.2.4 SIPS URI方案
4.2.5 HTTP鑒权
4.2.6 S/MIME
4.2.7 安全机制的实现
4.3 SIP的可靠性
4.3.1 概述
4.3.2 UAS行为
4.3.3 UAC行为
4.4 SIP伺服器的定位
4.4.1 概述
4.4.2 DNS需要解决的问题
4.4.3 客户端用法
4.4.4 伺服器用法
4.5 SIP QoS的实现
4.5.1 概述
4.5.2 QoS策略的关键内容
4.5.3 SIP QoS的实现
4.6 SIP-T
4.7 SIP-I
4.8 SIP穿越防火墙
4.8.1 NAT/FW概述
4.8.2 穿越NAT/FW存在的问题
4.8.3 针对NAT SIP解决方案
4.8.4 SIP套用级网关实现的框架
4.9 SIP压缩
4.1O 第三方呼叫控制
4.11 SIP与H.248的互通
4.11.1 SIP与H.248的协作
4.11.2 信令流程和相关说明
4.11.3 协作方法
4.12 SIP与H.323的互通
4.12.1 互通转换的原理
4.12.2 SIP.H.323系统互通的呼叫流程
4.12.3 转换互通方案
4.12.4 方案的分析和比较
第5章 S0P的套用
5.1 SIP在软交换网路中的套用
5.1.1 与PSTN的互通
5.1.2 与H.323的互通
5.1.3 为软交换其他功能提供承载
5.1.4 代理伺服器的套用
5.1.5 SIP对移动性的支持
5.1.6 软交换与套用伺服器的互动
5.2 SIP在行动网路中的套用
5.2.1 移动通信标準化组织
5.2.2 SIP在IMS中的套用
5.2.3 SIP在3G中的套用
5.2.4 SIP在PoC业务中的套用
5.2.5 SIP在OSA业务中的套用
5.2.6 SIP的其他套用
5.3 IPv6环境下的SIP最佳化
5.3.1 SIP中的自动配置
5.3.2 SIP中的任播套用
5.4 SIP在实时业务中的套用及测试
5.4.1 实时业务质量测试的意义
5.4.2 实时业务运行的协定体系
5.4.3 视频编码技术
5.4.4 SIP系统实时媒体流的识别
5.4.5 影响实时业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5.4.6 实时视频质量评估的基本方法
第6章 s0P开发
6.1 SIP协定栈
6.1.1 目前主流的SIP协定栈
6.1.2 VOCAL系统
6.1.3 VOCAL中SIP呼叫流实例
6.1.4 SIP协定栈分析
6.1.5 oSIP协定栈结构分析
6.1.6 oSIP套用结构图
6.1.7 oSIP使用概述
6.2 SIP伺服器的实现
6.2.1 SIP伺服器的功能
6.2.2 SIP伺服器系统结构
6.2.3 伺服器实现
第7章 S0P的业务开发及研究
7.1 概述
7.2 SIP的可扩展性及开放的业务开发环境
7.2.1 SIP的可扩展性
7.2.2 开放的业务生成环境
7.3 事件通告机制及扩展增值业务
7.3.1 事件通告机制的概念
7.3.2 事件通告机制的流程
7.3.3 自动回叫业务
7.4 几种基于SIP的业务创建技术
7.4.1 SIP CCI
7.4.2 SIP Senlct
7.4.3 JAIN API
7.4.4 CPL
7.4.5 几种技术的比较
7.5 Parlay
7.5.1 概述
7.5.2 Parlay技术
7.6 J2EE开发环境
7.6.1 J2EE技术
7.6.2 EJB组件技术
7.6.3 EJB和CORBA
7.7 基于SIP的即时讯息
7.7.1 即时讯息的发展
7.7.2 SIP即时讯息机制
7.7.3 SIP即时讯息机制与其他网路的互动操作
7.7.4 小结
7.8 SIP开发实例
7.8.1 UA概述
7.8.2 UA部分主要程式及其介绍
第8章 SIP测试技术
8.1 测试技术
8.1.1 协定与协定测试
8.1.2 设备测试
8.2 SIP测试技术简介
8.2.1 物理特性测试
8.2.2 协定测试
8.2.3 功能测试
8.2.4 设备性能测试
8.2.5 服务质量测试
8.2.6 网路性能测试
8.2.7 坚固性测试
8.3 SIP功能测试
8.3.1 注册功能
8.3.2 正常的呼叫建立功能
8.3.3 正常的呼叫释放功能
8.3.4 不成功的呼叫建立
8.3.5 定时器检验
8.3.6 特殊呼叫建立
8.3.7 呼叫保持功能
8.3.8 呼叫转移功能
8.4 SIP测试
8.4.1 一致性测试
8.4.2 互操作性测试
第9章 SIP套用展望
9.1 优缺点
9.1.1 SIP的优势
9.1.2 SIP面临的问题与研究进展
9.2 SIP的套用前景和展望
附录 SIP RFC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