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al)称为会话发起协定,是由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组织于1999年提出的一个在基于ip网路中,特别是在internet这样一种结构的网路环境中,实现实时通讯套用的一种信令协定。而所谓的会话(session),就是指用户之间的数据交换。在基于sip协定的套用中,每一个会话可以是各种不同的数据,可以是普通的文本数据,也可以是经过数位化处理的音频、视频数据,还可以是诸如游戏等套用的数据,套用具有巨大的灵活性。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会话发起协定
- 外文名: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al)
发展
作为一个ietf提出的标準,sip协定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其他各种广泛存在的internet协定,如http(超文本传输协定)、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定)等,和这些协定一样,sip也採用的基于文本的编码方式,这也是sip协定同视频通讯领域其他现有标準相比最大的特点之一。
SIP终端

sip协定的提出和发展,是伴随着internet的发展而发展的,到目前为止它走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1996年首先出现了sip的概念,这时sip的主要套用是针对internet上的各种文本套用,如电子邮件、文字聊天等。
1999年3月,itef的多方多媒体会晤控制(mmusic)工作组提出了rfc2543建议,供各厂商和机构讨论。
1999年9月,sip工作组从mmusic中分离并独立出来,成立了sip工作组,并与2000年7月发表了sip的草案。
2002年6月,itef的sip工作组又发表了rfc3261建议,以取代rfc2543。
由于网路环境以及相关多媒体技术的不足,在sip协定首次提出的时候,仅仅针对各种文本套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和ietf中ip电话工作组(iptel)、ip网中电话选路(trip)工作组等兄弟工作组配合工作,在sip协定中大大加强了对多媒体通讯的支持。
基本组成
按逻辑功能区分,sip系统由4种元素组成:用户代理、sip代理伺服器、重定向伺服器以及sip注册伺服器。
sip用户代理
sip用户代理,又称为sip终端,是sip系统中的端用户,在rfc3261中将它们定义为一个套用。根据它们在会话中扮演的角色的不同,又可分为用户代理客户机(uac) 和用户代理伺服器(uas)2种。其中前者用于发起呼叫请求,后者用于回响呼叫请求。
SIP终端

sip代理伺服器(sip proxy server)
sip 代理伺服器,是一个中间元素,它既是一个客户机又是一个伺服器,具有解析名字的能力,能够代理前面的用户向下一跳伺服器发出呼叫请求。然后伺服器决定下一跳的地址。
重定向伺服器 (redirect server)
重定向伺服器是一个规划sip呼叫路径的伺服器,在获得了下一跳的地址后,立刻告诉前面的用户,让该用户直接向下一跳地址发出请求而自己则退出对这个呼叫的控制。
sip注册伺服器 (sip register server)
sip注册伺服器用来完成对uas的登录,在sip系统的网元中,所有uas都要在某个登录伺服器中登录,以便uac通过伺服器能找到它们。
[[category:IMS(IP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