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闽侯县大湖乡大湖中学,地处闽侯偏北脊樑地的大湖乡,建于1958年9月,最初校址位于新塘村,为新塘学区玳瑁国中班。半年后玳瑁班与新塘学区分开,搬到了现今的大湖自然村,借杨立正的两座民房分别做教室和食堂宿舍。1959到1960年,大湖公社在公社所在地的西南边的一座小山丘上开始创建今仍为大湖地区最高学府的一所学校——闽侯第十二初级中学。至此学校从新塘学区完全分离出来,独立了,并实行校长负责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大湖中学
- 创办时间:1958年9月
- 所属地区:闽侯偏北脊樑地的大湖乡
- 最初校址:位于新塘村
校容校貌
第一届招收初一新生80人,分两班。教职员工为一个校长,四个教师。第二、三届都只收新生一个班,教师由原先的五人增加到十多人。
初建校时,在小山丘顶上,只建有一座破木结构的两层共八间教室的教学楼和一座食堂。教学楼前有一小操场,后面的山丘顶上有一百多米的小跑道。
闽侯大湖中学
历史沿革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也受到影响,处于瘫痪状态,不到半年,学校完全停课,学生解散。
大湖中学始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有关教育的各项政策,经常性地以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从58年创校到66年间,学校曾多次组织学生到各村去帮助村民抢收稻穀等,住址文娱宣传队深入各村演出,内容多为歌颂党,歌颂人民,歌颂英雄,体现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的幸福生活,还请一些在旧社会中受尽折磨的农民来校向学生讲述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控诉旧社会的罪恶。通过这样的忆苦思甜活动,让学生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懂得新社会的好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
大湖中学

从70年複课闹革命到73年间,学校还两次请贫下中农来校为全校师生开展忆苦思甜活动。在这活动里,一次让全体师生吃一顿糠饼饭,另一次让全体师生吃一顿没菜的纯番薯米饭,让大家切身体会一下旧社会贫下中农生活的痛苦,来对比幸福生活,让大家懂得共产党的恩情。
背景故事
在各个时期,在完成好教学任务的同时,学校也始终不忘对学生进行劳动锻鍊。在刚创建学校时,学生从新塘搬到大湖村来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参加建校劳动。原教学楼的墙基,操场,跑道,都倾注着我校第一、二、三届学生的光荣汗水。
从1970年到1973年,学校又要求学生参加建校劳动,如分班开挖完成教师宿舍楼和学生宿舍楼的房基土石方,同时用板车从学校1.5公里外的地方运回大石头,够砌两幢房子第一层的量,还分班分量用学生的双手从砖瓦厂搬回两幢房子所需的砖瓦量,还两次不远5公里、18公里,全体师生超高压动若洋、溪下村抬木板,为建校节省了不少资金。另外,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勤工俭学劳动,亲自开垦出一亩荒山种茶叶,以班为单位,还种番薯,种菜,还租用当地一些水田种稻穀。收成后归班级,归学生个人。
校友

1974年以后,学校虽然没有要求学生完成大的工程任务,但也还组织学生在原有的学校环境设施的基础上美化完善校园环境及基础设施的劳动,如植树造林,运石铺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