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兴义八卦田

(2020-01-01 19:11:56) 百科
兴义八卦田

兴义八卦田

兴义八卦田位于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景区内,是一片天然形成的八卦田,平卧在农田中央,其造型神奇迷离,如神匠打造,层叠有序。八卦田中有三个天然地漏,深不见底,被称为地眼——大地的眼睛。这些纳灰漏斗群为宽而浅的碟型漏斗。农田耕地以漏斗为中心,弧型展布,构成了奇异的“八卦”图案。据说踩一踩八卦田,升官又发财。还有一条纳灰河在田中穿过,却又消失在田野中。据考察,此河在地下穿延,在二十多公里外有重见天日,并汇入珠江。这种漏斗是在地下河局部坍塌和地表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纳灰漏斗群呈有序的带状分布,揭示其下部为一条地下暗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兴义八卦田
  • 位于: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景区内
  • 被称为:地眼
  • 形状:碟型漏斗

详细介绍

龙从对面较为高大的石山—少祖山发出,撒落平阳后穿田,山脚下两边有天乙、太乙夹护。再在纳灰河边。
化一“弓脚太阴金星”,开窝口结穴,喝“皇娘下诞”形”。因穴场四面护丛周密,中有焰火煊天,将军侍卫,兵马待命;穴场临田近水,小明堂融聚,外明堂开阔,能容千军万马,经云:“明堂容万马,富贵得天下”!且帖身一节右臂收水有力,故可先出富豪,后发王侯!
贵州素有地无三分平之称,而“八卦田”一带却平田万亩,人皆感造物之神奇,叹为鬼斧神工!其实此处乃是大龙之所驻,真龙之所踞也!本人点穴无数,“八卦田”一穴是最好。因其龙来自万峰林,气贯于万峰湖,最为厚重,位居平阳,故称平阳第一!
诗曰:
万峰林藏八卦田,
明堂融聚小河缠;
焰火煊天将军侍,
平阳富贵号魁元!

相关资料

万峰林,从海拔2000多米的兴义七捧高原边沿和万峰湖北岸,黄泥河东岸成扇形展开,逶迤连绵至安龙、贞丰等地。西北高,东南低,向万峰湖、黄泥河倾斜。上线以海拔1600米左右的高寒土山为界,下线至海拔800米左右的亚热带红壤土山,形成一个环形山带。长200多公里,宽30─50公里,仅兴义市境内就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讚叹这片连线贵州、广西、云南的峰林:“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形胜”,讚叹:“天下山峰何其多,惟有此处峰成林”。

传说故事

万峰林八卦田传说:逶迤秀美的万峰林,因其山峦叠翠,民风淳朴,自然风光优美而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当人们面对这片热土地时,不禁时时发出讚叹之声。在纳灰寨,有一个地方叫“八卦田”,田坝中央有一处是一个道士先生的八卦罗盘,如此巨大的八卦罗盘,实为天地间的绝无仅有。
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自然条件恶劣,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山林野兽经常出没于村寨,叼走家畜和小孩的事时有发生,夜晚时分,人们纷纷闭户不敢外出,本来人烟稀少的村庄更显荒凉。
一天,一个姓李的道士云游来到万峰林。据说这个李道士本事非同一般,寨中老幼便请他来到纳灰寨,请他看看有没有办法改变,听了老百姓诉苦后,李道士答应为大家看一看,并在纳灰河上下周围进行踏勘。其实,纳灰河一带灾荒连年,土地荒芜、人烟稀少、野兽肆意叼咬的原因是这里住了一个山怪,这山怪经过多年修行,已经成精,属于山精野怪一类,这里的一切都是它造成的。知道李道士接受了当地百姓的要求,便对李道士说,我给你财物,你走吧,这里的事你别管,你也管不了的。李道士不肯,认为灰溜溜的走了没有面子,也是他这一个行道的耻辱,便要山怪离开这里,让这里得到安宁。山怪见李道士叫真了,便说:那好吧,我们两斗一盘,看看是你的本事高还是我的功夫深,于是,一场李道士与山怪的斗法在纳灰寨前展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直斗得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李道士凭人力,山怪却是调集山石野兽,蛇虫蚊蝇之类,眼看李道士轮番斗法,一次次打败山怪,但山怪一方却总是源源不断调集兵力,最后,山怪见李道士力气耗尽,便亲自出马,準备一举成功。双方相逢,分外眼红,山怪挺剑而来,李道士迅速攀上峰林高山之巅,从高处扔下八卦盘,向山怪打来,山怪见了临空而来的八卦盘,惨叫一声,倒地而死。只见八卦盘在空中翻飞,逐渐在耀眼霞光中衍生万物,八卦中的乾化为马匹,坤化为牛,震化为龙,巽化为鸡,坎化为猪,离化为凤凰,艮化为狗,兑化为羊。八卦中的阴阳二极化为天眼,八卦落地,迅速变大,罩住了这片大地。从此纳灰村有了龙风呈祥,六畜兴旺,便年年风调雨顺,百姓生活幸福安康。现在的纳灰河畔,奇峦异峰耸立,两岸垂柳相映成趣,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八卦盘落地之处,被冠名为“八卦田”,又称“神州八卦”。

独特文化

兴义居住的多是布依族,布依族善歌舞,是布依族地区广泛流传一种布依族世代相传的民间说唱艺术——“八音”。所谓“八音”,通常有笛子、箫筒(无膜笛)、牛骨(马骨)胡、葫芦琴、月琴鼓、包包锣、小马锣、钗等乐器。布依八音旋律古朴、流畅、悠美、悦耳,常活动于民族节日,婚丧嫁娶、建房、祝寿等场合,是布依族人民喜爱的曲种,几百年来,在兴义巴结的村村寨寨传承着,深着当地各族人民民众喜爱。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