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浪淘沙·秋江

(2020-02-16 10:30:22) 百科

浪淘沙·秋江

《浪淘沙·秋江》是宋代词人张炎创作的一首词。该小令主要描写秋江景色,整个画面显得有色有声,宛如一幅肃爽秋景图。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浪淘沙·秋江 
  • 创作年代:宋代 
  • 作品体裁:词
  • 作者:张炎
  • 作品出处:《全宋词》

作品原文

浪淘沙①
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注释译文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28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乐章集》《浪淘沙令》。入“歇指调”,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复就本宫调演为长调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韵,第三段两仄韵,定用入声韵(唐宋人词,凡同一曲调,原用平声韵者,如改仄韵,例用入声,原用入声韵者,亦改作平韵)。《清真集》入“商调”,韵味转密,句豆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韵,第二、三段各五仄韵,并叶入声韵。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秋江景色的小令。作者晚年曾在浙东、苏州一带漫游,从令中提到的“海门”来看,写于晚年的可能性较大。
“万里一飞蓬”,开首便交代自己有如飘泊不定的蓬草。在张炎的词中,“断梗”、“浮萍”和“飞蓬”的形象不断出现,如“试问清流今在否,心碎浮萍多少”(《南浦》(别本)),“空怜断梗,梦依依,岁华轻别”(《凄凉记》),“深沉最苦,便一似、断蓬飞絮”等等。作者此际登临,首先意识到的是自己有如万里江山一点微不足道的“飞蓬”,其悲凉心境便不难体会到了。“吟老丹枫”,时令正值深秋,秋风吹拂下,作者在飘零欲坠的红色枫叶下吟着愁苦的词句。张炎曾有词:“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绮罗香》),“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无避秋声处,愁落天涯”(《甘州》),这些愁苦的意象正是彼时作者心境的反映。开首二句作者尚未写情,则悲苦之情已经溢出句外。“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这两句所刻画的画面极富立体感,且动静结合。此时也许恰值傍晚,暗蓝色的天幕,一弯秋月已然升起,三两只沙鸥正自由自在翱翔,下面便是涌上迅即又退下的潮水。古代文人对自在闲适的沙鸥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在张炎词作中,写及沙鸥的也相当多。“闲意谁同?”是说沙鸥这种闲情逸緻谁能比得上?很显然,对于沙鸥,满腹忧愁的作者是自叹弗如的。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下片续写自己登临之所见。作者的目光放得更远。秋风肃爽,虽已是傍晚,但能见度仍很高,极目望远,水天一色,浑无际涯,似乎是独立于尘世之外的境界。在这寂静的环境里,夹杂着获花香的秋风送来忽断忽续的渔歌。词写到这里,整个画面愈发显得有色有声,宛如一幅肃爽秋景图。“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不竞”,意为不争。《诗经·大雅·桑柔》:“君子实维,秉心无竞。”这是一个倒装句,应为“心不竞(如)烟水自流”。作者从“登山则情满于山”,到心境为景色所陶治;从“闲意谁同”到“心不竞”如“烟水自流”,这里可看出作者登临时的情感发展轨迹。末句以景作结,写得很是肃爽。沈义父《乐府指迷》曾言:“结句须要放得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理由是以情结尾,“往往浅露”。此语虽未免绝对,却也不失为一家之言。试看:在一片寒冷的霜空中,传来婉转悽苦的长笛之声,这笛声正撞击着一位有如飞篷飘萍般游子的心弦。

作者简介

张炎(1248—约1320),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先世风翔(今属陕西),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初大将张俊后裔。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曾北游元都谋宫,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其早年生活优裕,日以文酒自误,词作多欢愉明畅。宋亡后,家道中落,多追怀往昔之作,格调悲凉凄婉。其词意度超远,语言清丽,善以清空之笔,状沦落之悲,堪为白石后劲。曾从事词论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着有《山中白云词》及《词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