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中华工学院

(2020-03-30 16:07:29) 百科

中华工学院

中华工学院(1990-1997年),于1990年由民间在中华台湾地区新竹创办,为新竹地区首间民办、以工程见长的高教体系学府。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华工学院
  • 校训:勤朴诚正
  • 创办时间:1990年
  • 所属地区:中华 台湾地区 新竹市
  • 类别:私立大学
  • 学校类型:工学院
  • 学校属性:私立大学
  • 现任校长:林树

学校介绍

中华工学院(1990-1997年),于1990年由民间在台湾新竹创办,为新竹地区首间民办、以工程见长的高教体系学府。之后陆续增加许多管理、人文、观光等非理工科系,成为一所综合大学。1997年改名为中华大学。
创校历史
1987年,15位有志兴学的新竹地方人士以落实科技教育、增加推广教育管道为宗旨,集资筹设新竹第一所民办大学——中华工学院。这15位出资者,现今被认为是中华工学院的创始人。
同年,在茄苳湖山成立筹设机构,隔年3月设校申请获準。1990年,中华工学院正式在新竹市郊的东香里茄苳段成立并开始招生,与高雄工学院、长庚医学院、元智工学院、大叶工学院、华梵工学院等,同为台湾解除戒严前后第一批成立的高等学府。
创校时期
中华工学院创校初始便以发展为中型的综合大学为目标,并配合新竹的高科技工业发展的环境及需求,设立了电机工程、资讯工程、工业管理、土木工程、建筑与都市计画等五个学系。首任校长为航太工程学家刘通敏博士。第一届招收215名学生;其中男生206人,女生9人。隔年成立硕士班,第一届招收38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1人。1992年陆续成立夜间部、推广教育中心,第一届夜间部招收五班共170人。1993年举行了首届硕士班的毕业典礼,也是学校第一次的毕业典礼。1994年台湾教育管理部门颁布《师资培育法》取代《师範教育法》,师资培育机构由原师範校院扩大为各大学校院,于是中华工学院立即开办教育学程。1996年台湾教育管理部门开放大学附设二年制技术学校政策,中华工学院与淡江、元智、义守等19校率先将二技学系纳入招生,以高教体系丰富的资源及设备吸引技职体系学生就读技术系。)
升级成大学时期
1994年,确定“大学自治”和“学术自主”的原则,政府对大学的管理做了相当程度的鬆绑。因此众多公私立高等教育学府无不加速发展,前仆后继地投入丰沛的资源进行建设。而中华工学院是新竹民办大学中,起步较早,最具影响力的学校。自1994年起,中华工学院即向教育部提出申请改名大学,并依要求加速建设学校。
同年,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林树获聘为校长,他凭藉着其深厚的学术背景推动中华工学院迈向综合大学。在此时期,学校的共同科和人文社会科学皆获得很大的发展;通识教育中心、师资培训中心、外文系、行政管理系相继成立。至1996年,中华工学院已发展为日、夜间部合计5500余人的大型学院,并于该年举行了第一届运动会;综合一馆、土木馆、体育场、中华湖等设施也于此时完工启用,一所综合大学校园已然成形。1997年,政府审批通过,包含中华工学院在内等九所学院获準改为大学,中华工学院遂更名为中华大学。

组织结构

中华工学院依大学法的规定,设有三处、六室等行政单位。最高组织单位为董事会,职位下设校长统合学校各单位所负责之相关业务:分别设有校务会议、行政会议;以下在行政方面设有秘书长、教务处、学生事务处、总务处、图书馆、会计室、人事室及各委员会。在教学体系上,至1996年,共有19个学系及5个硕士班研究所,另设有共同科、夜间部、电子计算机中心、语言中心等单位。

历任院长

1990年8月-1993年7月:刘通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太工程系博士,航太工程学家。
1993年8月-:刘宝钧教授。
1994年2月-1994年7月:沈文叔,史学家,前交通大学主任秘书。
1994年8月-1998年7月:林树,教育学学者,前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

院系设定

中华工学院历年系所设立成长分年表 (资料来源:统计处《历年度大专校院人数统计》)
年份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总系所数
5系
6系2所
7系3所
9系4所
11系5所
14系5所
19系5所
总班级数
日:5班
日:15班
研:2班
日:27班
研:5班
夜:5班
日:41班
研:7班
夜:10班
日:52班
研:9班
夜:16班
日:61班
研:10班
夜:22班
日:70班
研:10班
夜:29班
技:3班
总学生数
日:215
日:650
研:38
总:688
日:1334
研:103
夜:170
总:1607
日:2149
研:181
夜:372
总:2702
日:2808
研:245
夜:740
总:3793
日:3054
研:259
夜:990
总:4303
日:3591
研:310
夜:1192
技:300
总:5393

学校环境

行政大楼

创校时首先兴建的馆楼,1990年竣工启用,是中华工学院开校时期,担负教学
中华工学院
、研究、实验、实习、图书室的综合性建筑物。行政教学大楼由建筑师陈荣村教授设计,是一幢带有中国风的现代建筑,造型中具备中国古典建筑的对称、厚实、严肃等特质,并以出陛、斜屋顶和山墙表达中国建筑的概念,以中国文化的再诠释,来塑造一现代中国大学的建筑型态。建筑物座西向东,左右两翼为演讲厅,在高楼层设计了大面积开窗,并将中国屋顶改为的单脊改为双脊,创造了天窗透光走廊,另一方面仍保持燕尾的意象。现为建筑与规划学院所在。正门大厅悬挂有创校时的匾额“弘道育才”一面。

图书馆

建于茄苳湖山南麓,面对白马湖及学校正门。1992年完工后,图书馆、行政单位、部分科系陆续迁入图书馆大楼。
中华工学院

会议厅

位于鸭仔湖畔,内有大型会议厅、两间会议室,可用于大型会议、研讨会、座谈会、学术发表、专案简报等用途。另外,国际会议厅建筑含有中华工学院唯一的室内运动场。
1994年以后,随着政府对大学政策逐步开放,为了争取改为大学,中华工学院加速建设的脚步,规划兴建综合一馆、综合二馆、综合三馆、综合四馆,并于1996年完成了综合一馆、土木馆、运动场。

综合一馆

中华工学院改大前新建的教学大楼,位置与行政教学大楼相对,1996年六周年校庆落成启用,机械系、资工系、电机系等系所迁入该馆。

宿舍

第一宿舍位于校区西侧,内含学生餐厅,提供中华工学院学生住宿生活的空间。随着系所规模迅速成长,学校需要更多的住宿空间以提供学生充足的生活的环境,遂兴建第二宿舍。第二宿舍与第一宿舍相连,楼高八层,迄今仍为中华大学最高耸的建筑物。2009年分别以校训命名为勤楼、朴楼。

土木馆

中华工学院改大前新建的教学建筑,1996年六周年校庆落成启用,位于运动场东侧,二楼网球场与运动场同高,九二一地震受损,原地改建为工程二馆。
中华工学院校舍兴筑分年表[12]
中华工学院建物名称
楼地板面积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现况
三合院
120m
拆除改建为校史室
湖滨教职员宿舍
293m
武术教室
行政大楼
8242m
建筑暨规划学院
学生第一宿舍
6543m
勤楼
学生第二宿舍
7117m
朴楼
图书馆大楼
19215m
行政暨图书大楼
国际会议厅
1907m
国际会议厅
综合一馆
8755m
工程一馆
土木实验馆
997m
拆除改建为工程二馆

图书馆

中华工学院图书馆在开校时即成立,其主要功能在于支援学校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建馆之初,馆舍位于校内行政大楼三楼右侧,当时的藏书量约两万余册。1992年,利用电脑及资讯相关技术进行了图书馆自动化,大幅度地改善了图书馆中的各项作业流程与服务效率。1993年迁馆至行政暨图书资讯大楼六楼,成为一较完整且较具规模的图书馆空间。1997年,中华工学院图书馆随着学校更名为中华大学图书馆。历任馆长为詹武忠、王彦博、李伯超、刘福勛。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