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学,即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是中国第一所不靠政府和外国人出资而独立创办的私立大学。它将中国古代兴办私学的教育传统和近代日本、欧美大学体制相结合,开创出符合近现代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模式。民国元年(1912年),武汉黄陂人陈宣恺和陈朴生筹建了私立中华学校,分设男女两部、中学部,由陈宣恺先生任校长。租校舍于武昌府后街与昙华林两处。同年八月开始招生。为华中师範大学前身。后由其子陈时继任中华大学代表人兼校长,定校训为“成德、达材、独立、进取”。1953年撤销,併入其他学校。原校址位于今湖北中医学院内。该校在1952年和1953年被拆併到华中高等师範学校、中南财经学院、武汉大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私立武昌中华大学
- 简称:中华大学
- 创立时间:1912年5月13日
- 筹建人:陈宣恺和陈朴生
- 地址:湖北武汉
简介
华中师範大学前身的中华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培养出恽代英、林育南、陈潭秋、光未然等杰出人才,造就民国时期中南地区最大的知识群体。2012年是中华大学创建100周年。

1912年5月13日,陈时乘辛亥革命革故鼎新之际,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私立大学中华大学。着名教育家陈氏家族倾其家产,首创综合性、多学科,设有大中国小及女子部的现代私立大学,为两万八千多学子提供了学习机会,造就了民国时期武汉地区最大的知识群体。中华大学敢为人先、爱国进步的办学精神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意义
陈时早年留学日本,先后就读于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等私立大学,结识了孙中山、康有为、梁啓超、章太炎等先进人物,1909年,经黄兴介绍,在东京加入了同盟会。耳濡目染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归功于教育的成功,于是他萌生回国后兴学办校,以教育振兴中华的宏愿。1911年春,陈时学成归国,秋天参加了辛亥革命,任军政府财政司秘书。1912年5月13日,陈时创办了中华大学。
中华大学既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也是继承孔子私学传统,融汇欧美、日本兴办现代私立大学理念办学的产物。没有辛亥革命,就不可能有私立中华大学的创办;而没有陈时留学日本,也就不会有“我要办大学”理想的萌生。总之,中华大学是时代进步的产物。
“陈时和中华大学不仅开中国现代私立大学之先河,为奠定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国立、私立、教会大学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作出了贡献。而且在兴办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同时,从事了教育多元化的全面实践。”上世纪二十年代,陈时与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朱淑雅等人一起倡导职业教育与平民教育,他们在武昌主持召开中华职业教育社年会,汉口举办西部八省职业教育产品展览会,发起成立湖北省平民教育促进会,亲自参加平民教育大游行,开办平民学校、工役夜校和平民试验学校。他在教育等方面的成就业绩被有识之士称为“他就是湖北的蔡元培”。
中西文化
1923年6月,第一届世界教育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陈时和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等八人参加这次大会,陈时和郭秉文成为中国教育界最早走向世界的两位大学校长。

出席世界教育会议为陈时“走出去”,参与国际教育文化交流,拓展新的教育活动空间创造了条件,也为以后“请进来”,众多中外名流学者荟萃中华讲坛,开一代讲学(讲演)之风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初,五位中共一大代表李大钊、陈独秀、董必武、陈潭秋、刘仁静先后在中华大学讲学、演讲和就读。
在以后的数十年间,先后邀请月霞法师、康有为、梁啓超、章太炎、蔡元培、胡适、黄炎培、马寅初、张伯苓、李四光、郭沫若、邹韬奋、陶行知、冯玉祥、陈立夫、张学良、顾维钧、蒋百里、邓初民、杨杰、邵力子、范长江、李公僕、梁潄溟、辜鸿鸣、陈诚、太虚法师、泰戈尔(印度)、杜威、孟禄、柏氏夫人、推士、司徒雷登(美国)、杜里舒、培伦子(德国)等等。
“百余名中外着名人物莅校演讲,名人之多,时间之长,影响之大,确实是中华大学、华中师範大学百年校史中精彩纷呈的一页。国学大师黄侃自1922年起,至1925年,连续在中华大学中文系执教”,1925年10月,章太炎来中华大学讲学,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中文系成立国学研究会,推举章太炎先生为会长。
爱国运动
爱国进步是中华大学的精神,中华大学高举反帝爱国的大旗,在“五四”、“五卅”、“一二九”等一系列学生运动中,不仅率先回响,而且成为勇立潮头的中流砥柱,从五四运动在中华大学发起筹备成立学联,恽代英书写“宣言”到“九一八”事变,组织抗日救国会,举行总宣誓,陈时带领师生上街游行。
从“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中华大学师生最早走上武汉三镇,到三十年代“一二九”运动中,中华大学和湖北教育学院率领武昌大中学校最大一支学生队伍8000人,渡过大江到汉口游行……一直到1947年武大发生“六一”惨案,中华大学喻德明(女)等学生被捕,中华大学始终是湖北武汉地区学生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
陈时、严士佳、邹昌炽等师长在“粮道街无粮、米市街无米”的艰难环境中,强撑苦斗,为了在中国培养高等教育人材,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华大学涌现出恽代英、林育南、陈潭秋、施洋等六十多位革命烈士;这在近代全国各大高校中是十分罕见的”。
杰出人才
中华大学为社会培养了各个层次的人材数以万计,其中有一批被社会公认的杰出人材,如哲学家冯友兰,《资本论》首译者王亚南,黄河大合唱词作者、诗人张光年(光未然),原红四方面军总政委、《俄华大词典》编辑陈昌浩,诗人沙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万国权。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大学有一部分校友在1949年前后去往台湾,约三百余人于1967年成立台北市中华大学校友会,校友中,有人曾经在台湾担任要职,如余家菊、陈启天、李焕、张导民、刘先云、成开勛等,他们在台湾的成就,仍旧值得后人永誌不忘。
抗战八年是陈时和中华大学最为艰难的岁月,也是中华大学最为辉煌的时期,面对着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到处硝烟滚滚,师生们常跑到防空洞内躲警报,校园内仍然坚持学习。抗战后期,盟军在缅甸对日作战,急需翻译人员,中华大学高年级男学生纷纷报名参军,和盟军一起抒写了永载史册的慷慨壮歌。1939年,中华大学校友张光年在延安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以笔名“光未然”发表,由冼星海谱曲,唱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直到大洋彼岸,成为抗战时期的最强音。
中华大学作为华中师範大学前身之一,其精神、传统、价值也成为这所百年学府“最难得的资源和财富”。
历史沿革
* 1912年,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陈宣恺和陈朴生先后捐田二百石,白银三千两,官票五千串,家藏书籍三千余部,同时还争得友人的支持和帮助,经过一番努力,筹建了私立中华学校,分设男女两部、中学部,由陈宣恺先生任校长。租校舍于武昌府后街与昙华林两处。同年八月开始招生。
* 1914年1月,江汉大学停办,其中150人转入中华学校。
* 1915年3月,教育部正式认可该校为大学,并以倡办人陈宣恺为学校正式代表人。
* 1916年1月,法务部正式认可开办专门部司法科。
* 1917年11月,陈宣恺去世,由其子陈时继任中华大学代表人兼校长,定校训为“成德、达材、独立、进取”。
* 1920年2月,中华大学组织校董会。
* 1921年3月,中华大学调整学校组织系统,在校长下设立教务、总务两处,由林立任教务长,李式金任总务长。4月校董事会正式成立。
* 1926年4月,校舍被军阀刘玉春毁损,学校停办。
* 1926年冬,武汉国民政府改革高等教育,将国立武昌大学等高校与中华大学大学部及专门部合併改组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27年冬,中山大学停办。
* 1928年1月,中华大学武汉校友发起复校运动,呈请湘鄂临时政务委员会批准,2月接收校址,3月13日开学。12月,令準学校立案。
*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大学奉令疏散,先西迁湖北宜昌小溪塔,武汉沦陷后,又迁到重庆市南崖米市街。
* 1939年,学校在渝租借基地,筹建临时校舍。
* 1946年春,学校复员迁回武昌旧址。
* 1950年,中华大学改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文教厅直接领导。
* 1951年,中华大学分别受湖北省水利局、省人民银行、省人民政府财委会、省交通厅、省工业厅委託代办了水利、银行、会计、土木化工等五个专修科。
*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华大学的化学、国文两系与私立华中大学等高校合併成立华中高等师範学校(即华中师範大学)。
* 1953年,中华大学、中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相关係科合併成立中南财经学院(即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之一)。其他科系併入武汉大学。校址现位于武汉市湖北中医学院内。
院系设定
* 1912年,男生部开办大学预科、专门部(政治经济、法律两别科及英文专修科);女生部开办师範、职业两专修科,并开办中学部、国小部。
* 1915年9月,开设文科大学本科、中国哲学门。
* 1916年,开设法科大学本科、经济学门。
* 1917年,开办商科大学本科、交通学门。
* 1923年8月,学校试行新学制,扩充学系,开办中国文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律学、数理学等系,同时开办高中。并开办研究科,招收特别选习生。
* 1928年复校,7月,遵照大学组织法改组,成立文、理、商3个学院,分为11系和2个专修科。
* 1930年,开办市政、师範两专科。
* 1949年4月,学校设有3学院8系1专修科。即文学院设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教育学系;理学院设数学系、化学系;商学院设经济学系、工商管理学系、国际贸易系、会计专修科。在校学生696人(其中本科632人、专科64人),教职工271人。
历任校长
* 校长 陈宣恺 1912年-1917年11月
* 校长 陈时 1917年11月-1945年8月(后改任常务董事长)
* 校长 王震寰 1945年8月-1948年
* 代校长 严士佳 1948年-1949年2月
* 校长 严士佳 1949年2月-1952年
着名校友
* 钱亦石、太虚大师、张子柱
* 王亚南,1927年毕业于教育系,原厦门大学校长
* 恽代英、黄负生、刘子通、林育南、萧鸿举、谢定远、唐际盛、曹学楷、陈学渭
冯友兰、《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张光年(光未然)、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诗人沙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万国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