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马游坪村

(2020-06-20 13:54:43) 百科

马游坪村

马游村,史称马游坪村,后简称为马游村,位于姚安县西部山区,东接官屯村,南枕大河口乡,西临葡萄村,北与黄泥塘村、左门乡毗邻,是官屯乡葡萄、三角、黄泥塘三个村必经之地,村委会驻地距县城约25公里。2007年未,共有农户571户、人口2223人,其中农业人口2214人,非农业人口9人,男1131人,女1092人,汉族137人,彝族2084人,其它民族2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3.7%。马游村党支部下设12个党小组,共有党员67人,其中:少数民族党员64人,男党员56人,女党员11人。该村建有完小1所,校舍建筑面积1520㎡,拥有教师10人,在校学生193人。建有村卫生所1个,卫生员2人,2007年初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915人,参合率达89%。

全村总面积58平方公里,辖9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田房、麻姑地、吊索箐、独房、王家、小村骆家、小村自家、朱家、义学、山后、庄家、大村罗家、大村自家、郭家),行政隶属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官屯乡。马游,地处一个四面群山环绕的高山凹地,村委会住地海拔2250米。全境属云岭山脉,白草岭山系,由老倌山,官屯稽肃山和小尖山群相连而就。四周山峦环抱,中心形成高原盆地,地势平缓,群山起伏,可谓山中平川。受大理苍山、洱海气候影响,长年多风少雨,属典型的高寒冷凉民族山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马游坪村
  • 行政区类别:村
  • 电话区号:0878
  • 邮政区码:675300
  • 地理位置:位于姚安县西部山区,东接官屯村
  • 面积:58平方公里
  • 车牌代码:云E

发展状况

马游坪村始建于宋代,历史悠久。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4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61万元,占总收入的58%,畜牧业收入111万元,占总收入的24%(年内出栏肉猪804头、肉羊421头),其它收入77万元,占总收入的17%。农民人均纯收入1449元。马游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业、林业、运输业、烤酒业、饲养业等其它副业,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荞子、萝蔔、豆类等农作物和烤菸、核桃、花椒、桃、梨、苹果等经济作物和林果。全村总耕地面积3061亩,其中水田1834亩,旱地1227亩,土壤以硷性黄壤和白沙壤为主,土壤贫瘠,加之常年气温偏低,农作物产量极低。农民部分收入依靠林下资源,林下资源主要以松茸、牛肝菌等野生菌为主,但收入随价格波动影响较大。马游彝族为世居民族,其祖先渊源于氐羌,语言属于彝族中部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马游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彝族民众男女老幼皆能歌善舞,彝族梅葛名扬海内外,一度被誉为“歌舞的山村”,“梅葛的故乡”。

传统文化

男喜饮酒,女善纺织,男女皆能歌善舞,保持着古朴的生活习俗。马游坪自古就有重教的优良传统,国小兴办史已有百余年,民众知书达理。
马游彝族传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社会文化。马游是“彝族梅葛”的发源地之一,距今有几千年的历史。梅葛是一部反映彝族人民生产生活全貌的百科全书,是借梅葛调来保存的一种口头叙事史诗,是彝族的根谱,也是彝族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具有强烈的地方性、民族性,具有较高的科学意义和美学意义,一直以来倍受海内外知名学者的青睐。马游彝族民间文学、民族乐器、娱乐方式、节日庆典、婚俗丧仪、礼节礼仪等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婚俗古朴有趣,“姑娘房”流传久远,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彝族歌舞纯朴豪放。
歌舞是村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芦笙一响脚就痒,通宵达旦跳脚狂”,生动表现了该村彝族对歌舞的喜爱和豪放的民族性格。名为“打跳”的歌舞有多达72种演奏曲调和表演形式,内涵丰富。该村被视为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的发源地之一。《梅葛》演唱内容分为创世、造物、婚恋、丧葬4个部分,概括反映了彝族早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逢年过节,丧葬婚嫁,建房盖屋,都要请毕摩或歌手聚集火塘边演唱梅葛,有时要唱三天三夜,男女老幼围聚在一起,弹三弦,吹葫芦笙,唱彝族歌和“吼梅葛”,跳“左脚”舞或“打跳”。为了传承梅葛文化,村里建立了“梅葛文化基地”,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梅葛文化节”,并创作了《彝族人民热爱您,阿波毛主席》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和《铁牛开进彝家寨》等充满时代气息的舞蹈,该村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彝族文化村。
二是居住文化。马游彝族是一个农牧兼营的民族。民居村落分布于高寒冷凉的高山凹地,村落一般在依山傍水处,民居房屋形式多种多样,传统的住房有土掌房、木垛房、茅房、麻桔房,最为典型的是土掌房和木垛房。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传统住房已不多见,少量存在多为畜廄、杂物房等附属建筑。
三是服饰文化。马游彝族服饰被视为彝族文物活宝库中一块光彩耀眼的瑰宝。是在充分汲取其它民族服饰文化的基础上,保留自身喜好的特色,从布料,织线选用,色彩搭配,款式取捨,缝剪刺绣,花纹图案,首饰等方面,都蕴含着深刻的彝族自身文化内涵和特点。一套马游彝族服饰精品,完全是靠彝族妇女手工一针一线绣成的,它往往是一人或几人,少则数天,多则数月几载缝製而成,是彝家妇女非凡智慧的再现,是一件满载彝山乡土民族味的刺绣装饰艺术品。
男女服饰多为自製,黑蓝相间,缀满精美刺绣,尤具民族特色。主要由帽、上衣、坎肩、围腰、披风、背披、腰带、长裙、短裙、围裙、长裤、腿套、鞋、飘带、挎包、兜肚、鞋垫、菸斗、荷包、羊皮褂以及银制的耳环、耳坠、手镯、戒指及少量的玉器等饰物组成。服饰全是彝族妇女手工绣成,多以黑、蓝、白布料作底色,用挑、贴、镶补、刺绣等手法製成的花纹图案作装饰。花纹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飞禽走兽、花草木虫、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云雨风水等,线条粗犷,色彩鲜明凝重。其服饰款式、色调、纹饰都保留了古代 “贯头衣”的基本风格,是马游坪彝族服装的独特之处,很有研究欣赏价值。儿童、老年人喜在长衣外面套穿羊皮坎肩(马褂),以保暖防雨,男女上山背柴时也穿羊皮马褂,用来防寒护肩。
四是饮食文化。马游彝族以稻田耕作为主,其主食过去为小米(俗称水高梁米),辅之以稗米、稻米、包穀、洋芋、荞麦、杂豆等。彝族民众热情好客,从饮食结构、饮食习俗,以及彝族的敬酒歌等方面,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马游梅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马游梅葛名誉海内外,马游被省政府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郭自林、郭有珍、罗玉芳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芦笙製作、梅葛演唱、彝族服饰民族民间艺人。
传统节庆和民俗活动主要有正月辞旧迎新欢庆、农曆二月初八敬祖赶会节、祭龙节、开秧门节、端午节、六祭土主节、羊神节、跳六月(火把节)、送鬼节、祭月亮节、尝新米节、送土神、招祖祭山神、冬月杀年猪等。有原始信仰,相信万物有灵,崇拜大自然和祖先。除祭祖先外,还有祭天、祭竜、祭山活动。
马游坪的民族乐器主要是葫芦笙和笛子,还有二胡、月琴、三弦、口弦、响篾和叶子。每逢打跳等娱乐场合,都要吹奏葫芦笙,当地葫芦笙艺人至少有五、六百位,吹技上乘的约一、二百人。马游坪彝族的婚恋习俗古朴有趣,至今还延续着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传统方式——“串姑娘房”。

地图信息

地址: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

地图信息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

反馈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