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中正堂

(2020-06-23 00:09:50) 百科
中正堂

中正堂

中正堂位于登封市区西南约12公里大金店镇区东部街北侧,坐北面南,北望嵩山,南临颍河,东临少阳河,西临207国道,周围皆为民居。地理坐标:北纬34°22′26.7"东经113°58′50.4",海拔:335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中正纪念堂
  • 外文名称:CKS Hall
  • 地理位置:台北市中山南路21号
  • 气候类型:四季皆宜
  • 占地面积:0.156平方公里
  • 开放时间:09:00--18:00
  • 景点级别:AAA
  • 门票价格:免费
  • 着名景点:自由广场、中正纪念堂广场 
  • 公交:搭乘15、18、208、214、227、648
  • 步行:喜来登饭店步行370米
中正堂建造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以中华民国委员长蒋中正的名字命名,由国民党三十一集团军(司令汤恩伯)第十三军军长石觉建造,为当时的十三军军部;十三军下属有八十九师、一百一十师、第四师,分别驻防于登封城高庄村、菜园村、玉皇庙村、十里舖村、卢店村、东金店街、告成镇、文村等。十三军在登封驻防四年(1941——1944年)。军部驻扎在中正堂内,一些重要会议均在此召开;十三军军纪很坏,抓丁拉夫,敲诈勒索,登封百姓深受其害,加以当时连年蝗旱为灾,民众把受汤恩伯十三军的祸害列为“水、害、蝗、汤(汤恩伯的军队)”四大灾害,并有形容十三军的顺口溜:“十三军一进村,不是逮鸡子就是抓女人” 。1944年日寇侵占登封,十三军不战而溃,逃往他乡,中正堂废弃。新中国成立后,中正堂作为公有财产被大金店大队、村委使用。2002年12月23日被登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登封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3日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中正堂建造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砖瓦结构,中西合璧的中型礼堂式建筑。该堂墙体全用中灰砖石灰粘缝垒砌,木构梁架,小灰瓦覆顶。为风火山、重檐、山面留门式建筑,前后单步梁对五架梁,重檐金柱,无斗拱小式建筑,带有地方手法,山面略带西洋式做法,木构架为地方手法,馅柱不详。面阔九间(30.3米),进深三间(13.10米),建筑面积396.93平方米。上层檐下置有方格形凉窗,凉窗下有瓦扣围脊外裹麻刀灰,上层屋面正脊做法与围脊同,垂带为合瓦做法。各间前后各闢对衬的长方形拱券顶格子木窗一个,高1.62米,宽0.89米。东墙上第二、五、八间辟拱券门,高2.62米,宽0.89米;南面山墙正中辟拱券形门,高2.74米,宽1.64米,为进入该堂的正门,上置有板门两扇,门上方有石匾“中正堂”三个楷书大字,落款位于左下方曰“石觉敬书”。门两侧各置长方形拱券顶格子木窗两个。殿内有木柱两排计16根,木柱上各置单步梁,柱下置青石覆盆柱础。堂内全用与堂墙同规格的条砖平铺,南部两间原置有棚板,是当时军官们居高临下训话的讲台。该堂现为大金店振松幼稚园占用,堂顶瓦件鬆动,有漏雨现象。
中正堂为民国时期建的风火山重檐式、带有地方手法、中西合璧的礼堂式中型建筑,对研究民国时期嵩山地区地方建筑手法及中西合璧建筑具有重要的实物价值,同时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是研究民国时期中西合璧建筑文化的实物例证;中正堂是国民党反动派汤恩伯三十一集团军部下十三军驻防登封时军长石觉建造的,它是一部国民党祸害人民的历史,是国民党十三军横徵暴敛的罪证,对研究民国时登封驻军状况,十三军的罪行及抗战时期国民党反动派的消极抗日具有主要的借鉴价值。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