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两则》是指引婴投江”,“刻舟求剑”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又名《吕览》,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吕氏春秋》两则
- 作品别名:《吕览》两则
- 创作年代:战国末期
- 作品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 文学体裁:文言文
- 作者:吕不韦组织的门客
简介
作者:吕不韦组织的门客。 吕不韦,战国末期卫国人。“引婴投江”,“刻舟求剑”两则均选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国中六年级(预备年级)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第七单元先哲智慧的第二十八课《<吕氏春秋>两则》(P119)”。
作品原文
引婴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过:经过。
于:从。
者:⋯的人。
欲:想要。
投:扔。
投之江中,之:到⋯去。
方:正在,正要。
引:牵,拉。
啼:哭。
故:原因,缘故。
善:擅长,善于。
虽:儘管,即使。
岂:难道。
遽:就,遂。
任:处理。
亦:也。
必:一定。
悖:荒谬。
涉:渡。
自:从。
舟:船。
坠:落。
遽:急忙,快。
契:用刀刻。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惑:糊涂。
若:像。
求:寻找。
求剑若此:像这样寻找剑。
译文
引婴投江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孩子想要把他投到江里去。小孩啼哭起来。旁人问他这幺做的缘故。(他)说:“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即使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难道他的孩子就擅长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刻舟求剑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急忙在船帮上用刀刻(一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停靠岸,(他)就从用刀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而剑却没有前行。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着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着名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併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寓意
引婴投江:
- 对象变了,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手段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 本领的获得要靠后天的学习而不是靠先天的遗传。
刻舟求剑:
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变通,不能死板否则就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