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子的说法诞生于晋代。中国在汉代就出现了源自对狩猎活动模仿的角牴戏,在汉之前它被称为“蚩尤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戏子
- 年代:晋代
- 别称:蚩尤戏(汉之前)
- 源于:对狩猎活动模仿的角牴戏
- 种类:角牴戏、百戏等
- 地位:在三国时代,戏子的身份很低贱
“角牴戏”
戏中演员头戴野兽面具,表演民间歌舞。戏中常出现的一个场面就是两个相抵角力,以强弱定胜负,故称“角牴戏”。而后,两人相抵角力的表演单独出去,便成了后世的相扑、摔跤。
“百戏”
汉武帝打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闢导致西域胡人相继朝贡。史书记载,此后胡人曾进贡过两个杂技班子,自此,印度杂技传入中国,“角牴戏”中开始出现了杂技、魔术、音乐、舞蹈表演。这时,“角牴戏”有了“百戏”的名称。
戏子

“百戏”这个词是印度古梵语“巴戏”的谐音,原意为“有趣的玩意儿”,后引伸为诡技、花招、矇骗……(东汉张衡在《西京赋》曾记载过一次宫廷印度杂技表演,有吞刀,吐火,弄蛇等杂技节目。)
此汉以后,“百戏”实际上汇集了前代的和外来的多种民间表演技艺,包罗了中、外、古、今各民族各地域精彩节目,兼容并取,合为一体,同时,开始出现略带情节的原始戏剧剧目。当然,其中必有人兽相抵,人人相抵角力的保留项目。
到了三国时代,罗马(埃及)商人秦论曾给孙权进贡过侏儒杂技团,晋代以后,罗马商人更频繁地出没于中国,佛教涌入,各种文化交融,带有情节的“百戏”娱乐之风进入民间,表演者开始称为“戏子”。但这是个贬义的名词,因为在当时,戏子的身份很低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