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世界教育趋势及令人振奋的实践》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译图书,作者是[英]瓦莱丽·汉农、萨拉·吉林森和莉奥妮·香克斯。
基本介绍
- 书名:学以致用
- 又名:世界教育趋势及令人振奋的实践
- 作者:[英]瓦莱丽•汉农/[英]萨拉•吉林森 [英]莉奥妮•香克斯/[法]瑞萨(摄)
- 原版名称:Learning a Living: Radical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for Good Work
- 译者:刘海粟
- ISBN:9787300234281
- 类别:教育创新
- 页数:212
- 定价:59.80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 装帧:平装
- 开本:1/16
- 策划:源创图书
内容简介
《学以致用:世界教育趋势及令人振奋的实践》系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丛书(中文版)之一。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于2009年由卡达基金会主席谢赫·莫萨·宾特·纳赛尔殿下发起,是一项促进教育创新的跨领域全球性倡议。通过一年一度的峰会和一系列全年项目,WISE正在促进全球合作并构筑教育的未来。
WISE丛书致力于传播和激发创新思维和优秀实践,探索为21世纪的生活做準备所必须面对的挑战。创作团队的足迹遍布全球,寻访教育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在全球教育领域,工作和学习、职业和学术之间的鸿沟日趋加深;而在全球劳动力市场上,年轻群体的失业率日益上升。这使得创新者们聚焦于弥合职业与教育之间的脱节与失调,帮助年轻人为未来的工作乃至人生做好準备。本书在全球範围内选取了15个国家的教育创新案例,介绍了改革者们在教与学的领域所做出的创新实践和尝试,总结了适应21世纪工作和学习的新範式。
作者简介
[英]瓦莱丽·汉农
“创新单元”董事。“创新单元”是位于伦敦的非营利社会组织,致力于利用创新的力量来解决社会挑战。她也是“英格兰教育”的前任理事、教育创新领域专家、“全球教育领导者”项目的创始人之一,经常在国际会议及论坛上做主讲。
[英]萨拉·吉林森
“创新单元”合伙人,“激进效率”项目负责人,致力于传达独特、优质和低廉的公共服务,主导年轻人的个性化学习及其与世界工作的联繫。
[英]莉奥妮·香克斯
“创新单元”研究员、项目协调员以及《21世纪的10所学校》《21世纪教育的10个理念》二书的合着者。
摄影[法]瑞萨
享誉全球的美国《国家地理》杂誌摄影记者。自从1991年以来,他辗转上百个国家拍摄世界冲突、革命事件和人类灾难等,并通过网路媒体、无数书籍和展览呈现出来。1983年开始在世界各地发起摄影培训项目,2001年创办了Ainaworld,致力于非正式的视觉教育、交流和信息领域的妇女培训。
译者刘海粟
在英国完成本科及硕士学位,毕业后参与英国政府所属公办中国小校教学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及管理,回国后历任上海格致中学美国课程中心主任、上海建平中学ECGY国际英才教育中心主任等职务。现任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副校长。
目录
序
致谢
前言
旅程图
第一章 甦醒,面对崭新的世界
未来,石油之外的唯一资源,将是知识的创造。
第二章 三大要素,为生活而学
学校教授的知识,就好像一个密封的盒子,抽象而脱离世界。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多种多样的技能,学校却没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回归他们的天赋,重拾这些技能,是我们的应尽之责。
第三章 打基础:技能匹配
职业教育和培训曾经被看作是失败者的选择,是被看不起的称呼,现在再也不是这样了。
第四章 更广阔的视野:解决问题
教育者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培养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和技能,也对学习充满热情,并积极参与到世界中来。
第五章 下一片疆域:创造可能
年轻人想要以更公平合理、更可持续的新方式打造属于他们的社会,他们不想从事现有的工作,而想定义工作的新领域。
第六章 揭开学习的价值
创新者们不仅仅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教育,而是看成变革。从价值观的层面上看,他们正在改变社会。
第七章 纵观全局,融合价值观与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好的工作机遇、正确的价值观三者相结合,可以形成强有力的混合效应,从而带来积极的行为改变和文化变革。
第八章 学以致用
所有创新者的行动,不应该只是结构性或调整性的一个个改革案例,而应是在社会所有层面上对变革的大声疾呼。
书摘
甦醒,面对崭新的世界
在中国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一种兴奋感和探险精神正将这里的师生凝聚起来。虽然临时坐落于原属于南开大学的一座废旧的校园里,2011年3月,南方科技大学向首届45名学生敞开了大门。南方科技大学的第一堂课是唐叔贤教授上的。他曾在威斯康星大学工作了25年,此后又担任香港城市大学常务副校长。他说着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南方科技大学的很多教授在海外都建立了成功的学术事业,但他们没做新大陆的开拓者,而是选择回到已经改变了的故土,带着经验和信心想要改变中国的未来。
近年来,被誉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经济开始变得步履蹒跚。随着工人越来越要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工作条件,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涨。在2011年,中国圣诞商品业的车间工人平均工资增长了30%,这导致成千上万的工厂关闭。製造商将生意转移至了人工成本更廉价的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同时,高等教育的扩招意味着成千上万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在涌入就业市场——2011有660万大学毕业生,而1998年时还只有83万。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失业率很高,有些人的应对方法是出国,其他人则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未来恐怕不像自己期待的那般光明和富足。正如《时代》杂誌的记者汉纳·比姬(Hannah Beech)所说:“高期望值与新的经济现状之间的脱节,让年轻一代如何放弃对两位数增长率的幻想?”在这些变革与幻想破灭之间,不同的社会群体——从对现实不满的工人、农民,到被诸如社交媒体之类的新工具所赋能的年轻人——正在呼唤工作、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各领域全方位的改革。
南方科技大学的建造是深圳政府部门希望将当地经济从以製造业为主转型为中国硅谷的策略之一,被广泛讚誉为中国迄今为止最令人兴奋的教育实验。南方科技大学的使命是引领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内的教育改革,打造一所最前沿的大学,吸引和培养世界上最优秀的头脑。学校想要寻找的是充满学习热情和创造力、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为了实现这一点,学校最为激进的做法之一,就是和中国教育部共同开发自己的招生流程。这让南方科技大学可以根据学生的一系列能力来挑选学生,而不是只依照他们在国家的大学统一招生考试中的表现。副主任韩蔚博士是建校的委员会成员,她解释说:“我们并不想创造教育革命……但我们的确想引领文化变革——去弘扬某些价值观。我们想教育有才华的人去服务社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她的理念在学生的抱负中也有所体现,就像来自北京的17岁的陈启佳所说:“我从小就对汽车感兴趣,我想成为汽车行业的工程师。不过自从在南方科技大学读书以来,我的想法变了。我意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应该只是物质上的成功,还要快乐,做善事。现在我想成为太阳能领域的专家。我觉得那是未来的行业。”
南方科技大学的出现是对变动不居的工作世界的回应。无数的因素都在改变我们工作的内容,改变我们工作的方式,改变工作者。就像启佳所说的,它的含义不仅仅是经济成长,而是创造了一片能够为世界“做善事”的空间。
丛书信息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丛书 (共3册), 这套丛书还有 《重新想像学习:互联社会的学习变革》,《可複製的教育创新: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