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振聋发聩

(2020-01-30 20:25:16) 百科
振聋发聩

振聋发聩

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汉语成语,释义为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振聋发聩
  • 外文名:Said of a great teacher
  • 拼音:zhèn lóng fā kuì
  • 释义:用来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 出处: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
  • 近义词:醍醐灌顶
  • 反义词:如堕烟海
  •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 感情色彩:含褒义

词语辨析

【近义词】醍醐灌顶
【反义词】如堕烟海

成语用法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解释

【基本解释】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详细解释

含义

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发:开启;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头脑糊涂麻木,是非不明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辨析

正音:聩,不能读作“ɡuì”。
辨形:振,不能写作“震”。

示例

茅盾《联繫实际,学习鲁迅》:“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振聋发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振聋发聩振聋发聩

成语争议

张巨龄先生曾在《光明日报·文荟副刊》撰文认为,“振聋发聩”这个常用成语的“聩”字,是一个几乎被所有人都在误书的字。他写道,“包括我们现在的一切出版物在内”,都将“聩”字误书了。他呼吁,“在语言规範化、标準化日益加强的今天,应当由国家语言文字的相关机构予以规範,将这个(指“振聋发聩”的“聩”字)被误书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常用成语,恢複本来面貌:振聋发瞶。”
姑且不论这种注释是否确切,单是“聩”字引起的误解,就值得很好地研究一下。
“聩”的常用义项是“聋”。但是在这个成语中,前边已经有了一个“振聋”,后边的“发聩”,就不应该再表示同样的意义了,正如“装疯卖傻”,“装聋作哑”这样的成语一样。所以,我以为这个“发聩”,应当表示“使眼睛不明者能看见”,但“聩”确实当作“目”讲。那幺,这个字就应当是另外一个同音形近字:“瞶”。其左边是“目”,而不是“耳”。
笔者保存着一份清光绪三十二年出版的《正宗爱国报》创刊号的原件,该号第5版在述及“本报的章程”时,就有一句关于欢迎“振启国民聋瞶的谠论”的话,其中“瞶”,就是“目”字旁,表示“盲”的意思。
据查,“瞶”,音Kuì。宋王洙、胡宿二人所编,而由司马光呈上的《类篇》一书中注云:“目无精也”。清代文人叶燮的《原诗》里曾有所谓“其余非戾则腐,如聋如瞶不少”的描述,其中的“聋”、“瞶”同时出现,就分别表示两种状况,即“耳不聪”与“眼不明”。此外,《正字通》、《广韵》、《篇海类编》、《字彙》等工具书里对“瞶”的注释,分别是“目昏”、“目疾”、“目病”、“目风疾”等。总之,无一例注作“聋”。
应当说明的是,“瞶”也有过与“聩”,即“聋”相同意义的用法,但那是作通假字使用的,比如《新唐书·元稹传》中的“不疾废目毛瞶”和宋代赵湘《本文》中的“不若盲瞶之大”的话。其中的“瞶”,由于前边已有表示“目无精”的“目毛”、“盲”这样的字出现,所以就被通假为当作“聋”讲的“聩”字用了。但是,通假并非“瞶”的本义,他处则不足为训。
根据以上的分析,完全有理由提议,在语言文字规範化、标準化日益加强的今天,应当由国家语言文字的相关机构予以规範,将这个被误书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常用成语,恢複本来面貌:“振聋发瞶”。而其含义也应注释準确,即:“使耳聋人能够听到,使失明者可以看见。比喻某种言论或行动具有使人警醒的力量”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