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名符,旧时小孩出生后都会请先生批八字,如果八字过硬刑克父母或者小孩难养,就会寄给菩萨神仙僧人道士或者其他生肖相符人家做寄名子女,以便小孩能够顺利长大成人。
寄名符也叫记名符、记名牌,通常是一块材质各异的牌子,而非符箓。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寄名符
- 原因:小孩刑克父母或难养
- 行为:给菩萨神仙僧道或他人做子女
- 目的:小孩能够顺利长大成人
相关仪式
寄名有一定的仪式,不外乎焚香祷祝一类。寄给普通人家则会办酒请客,以为形式。
寄名时,出家人要给孩子一些东西,比如僧农、道衣等等。最突出的是寄名符和寄名锁(索)。《金瓶梅》里的吴道官除给西门庆的儿子许多东西外,还给了一付银项圈,上写“金玉满堂,长命富贵”,还有一道朱书黄绫符,上写“太乙司命,桃延合康”,银项圈和黄线符就是寄名锁和寄名符了。《红楼梦》:“因从紫鹃房中抄出两副宝玉常换下来的寄名符儿”;“只有张道士送了四样礼,换的寄名符儿。”;“只见凤姐儿笑道:"张爷爷,我们丫头的寄名符儿你也不换去.前儿亏你还有那幺大脸, 打发人和我要鹅黄缎子去!”

背景
请僧道给婴儿取法名,这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风俗,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盛行。其产生原因,首先在于社会医疗水平普遍低下的现实状况,使孩子出生后的存活率远远不能同现在相比。因此,对于盼子心切的家庭来讲,一旦如愿以偿后,又增加了恐其夭折或多病的担忧。于是除了餵养精心外,就靠求神拜佛;而仰赖神佛保佑的最简便、最牢靠的途径,又莫过于直接让婴儿皈依佛道--相信神佛法力无边能护佑自己的弟子。
不过,当真捨得让自家孩子去佛陀或天尊跟前做个护法檀越、把门力士什幺的父母,实在是找不出几个的。于是企求两全的法门,便落到了名义上,也就是光让孩子去佛寺道观里挂个弟子的名义,但哺养仍在家里,这就?quot;寄名"。"寄名"的体现,便是拜个师父,取个法名。
佛庙里的"寄名"程式,和道观大同小异,有时还有将小儿年庚放在一只红布口袋里挂在佛橱上的,称作"寄名袋"。"寄名"后,当师父的照例要送些"法宝",如道髻、衲衣、银锁、符篆之类,用意是保佑弟子无病无灾,平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