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最早利用柞蚕和放养柞蚕的国家。现在中国的柞蚕产分布于10多个省区,以辽宁、河南、山东等省为主。其中辽宁省柞蚕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辽宁70%的丝绸产自丹东。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柞蚕之乡
- 地址:河南省西南部
- 荣誉:“中国柞蚕之乡”
- 历史:兴于汉,宏于明,盛于清
概况
伏牛山南麓,是中国19个柞蚕基地县之一和全国唯一的一化优质柞蚕茧出口基地县,2000年7月被命名为“中国柞蚕之乡”。2003年2月南召一化柞蚕、茧、丝(绵)绸通过国家原产地保护认证,已获得商标注册登记的“一化”柞蚕系列产品达17种,使传统特色产业在世贸组织成员国内受到了智慧财产权保护。2005年被中国有机食品认证委员会认证为“有机柞蚕”,是中国首个被认证的有机柞蚕产品。
起源
古代起源
南召柞蚕业兴于汉,宏于明,盛于清,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西汉末年境内有野蚕成茧,东汉光武开始人工放养。明嘉靖年间,“山丝产额甲于各县”,“妇孺会络经,满城梭子声”,出现较大行店、货栈,南召店(旧县城)“日进斗金”。清代,南召柞蚕业进一步兴旺发达,民众以“养蚕为业,植柞为本”。乾隆年间,代理知县陈之郧作诗讚道:“槎坡饶而利,蚕坡茧丝盈”,“以兹补乏匮,且以供职征”。鹹丰年间,县境柞蚕丰收利大,民众以养蚕为业,植柞为本,有“一筐蚕,十亩田”的谚语。光绪二年,南召县养柞蚕达3万余筐,产丝10余万公斤。光绪年间,上海“久成”丝行在南召设立分店,南召丝绸远销欧美和俄国,县衙创办蚕桑学堂,培养养蚕和缫丝专业技术人才。
近代起源
民国年间,南召蚕业大起大落。民国三年(1914年),南召山丝绸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赛会”参赛。民国十至二十年(1920-1931年),为南召柞蚕发展鼎胜时期,全县蚕农达17000余户,年放养量6万筐,产茧近8万担,产丝20余万公斤,产柞绸230万余米。1932年以后,由于封建採办势力高利盘剥和战乱影响等原因,南召柞蚕业日渐衰萎。
改革开放以来,南召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膨胀柞蚕业生产规模,大力开展天然林改造和荒山点橡,并採取留桩放拐、点橡补墩、保持水土、肥坡旺柞、禁止柞坡开荒等措施,加大对柞坡的建设和保护,使蚕坡面积逐年增加。先进的育种技术成为柞蚕种物25个。河南省南召县的柞茧产量占全国的40%、河南省的70%,全县16个乡镇338个行政村中有15个乡镇211个行政村78%的农户从事柞蚕生产,形成了规模经营之势.拥有养蚕专业村近百个同时,还涌现出了3个柞茧万担乡、1个丝绸之乡和1个丝棉之乡。
荣誉
柞蚕业的兴起,带动了南召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以柞蚕丝为原料的南召县豪威缫丝工业有限公司、南召县九龙地毯有限公司、南召县麻绢厂、南召县绣品厂等一批工业企业应运而生并得到健康发展,先后培育出了“南召柞丝”、“南召丹霞地毯”、“南召真丝绣衣系列产品”、“南召阿房宫睡眠皇后系列高级丝绵被”等一批名牌产品。目前,全县地毯加工网点已辐射全国8个省100多个县、市,年产量50万平方英尺,产值达1亿多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丝毯生产基地之一,产品享有天津口岸免检待遇,畅销亚、美、欧、非四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额连续7年名列河南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