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是作家张悦然着长篇小说,2016年8月出版。
作者以80后一代人的视角,直面祖辈、父辈的恩怨纠葛,通过一桩骇人罪案层层抽丝剥茧的漫长过程,将几代中国人的现实际遇与心灵困境展开在读者面前。
该作获得第二届书店文学奖年度书籍。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茧
-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 作者:张悦然
- 首版时间:2016年8月
- 字数:250000
内容简介
两个生于八十年代的年轻人,遭受着缺失父辈之爱的痛苦。他们追寻上一代的足迹,循着线索不断走向秘密的核心,最终发现了一个庞大而不堪的真相。
一个是受人敬仰的院士,一个是意识全无的植物人。两人的交缠,渗透在儿孙背后的绵长岁月中,使他们永远活在爱与罪的阴影里。
创作背景
据作者自述,《茧》写了大概五六年。《茧》里面是有很多作者的个人经验,很多童年的细节。不过整部小说完全站在虚构的立场上,接近作者认为比较理想的写作状态。
人物介绍
李佳栖
李佳栖通过各种方式,试图硬挤进父亲的历史,在往事中搜寻人生中已然发生的“大事”,为父亲、为自己加上时代的质感,附加上隆重的意义,似乎这样她就拥有了某种资本,在文本中的体现就是角色对曾经缺席的往事令人髮指的沉湎。
李佳栖有着病态的恋父情节,因为父爱的遥不可及让她更不可思议的执迷。这种执着甚至无理地要求身边所有人一起沉溺,当母亲从被弃的伤痛中康复时,她拒绝接受,成为母亲破茧而出的破坏者。
李牧原
李佳栖的父亲。李牧原用婚姻抵抗父辈的蛮横,但这种方式以极其低下的效率完成了抵抗后,充分泄露了反抗者的软弱,最终作茧自缚并缚她,催生新的受害者。对于妻子,他是一个闯入者,但却不是一个引领者,不是一个成功的塑造者,他不具备这个能力。节俭是美德还是恶习,都只在他的一念之间,自主选择的妻子成为他浪漫主义精神世界的一条现实主义的尾巴,精神上的蔑视与无情的离弃是他伤害前妻的利刃。李牧原试图与“杀人兇手”的女儿结合来弥补父辈的罪恶,但过多往事的干预,使得相爱的人无法实现心灵上的理解,精神救赎无法完成,他通过进行肉体自戕与痛苦告别。
程恭
程恭,先是奶奶,继而姑姑,家庭的羁绊,让他的逃离充满阻碍。离散在他们看来是一个自我洁净的过程,所以逃离成为反抗者的一个姿态,但程恭却从姑姑那里继承了对远方的恐惧,成为往事的留守儿。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小说将一桩发生在“文革”时期骇人听闻的罪案不断抽丝剥茧,还原历史场景,观照当下两人日常生活,映衬出历史的迷雾是如何悄无声息地覆盖在下一代人身上的困局。当小说中李佳栖一次一次地装扮自己,想要获得爸爸的关注和爱时;当程恭在大雪纷飞的苍茫下,无来由地放任自己,残忍地将一只狗虐待致死时,二十年前风雨之夜的那一枚钉子,它依然尖利,在某一个时间的节点上,就亮出它的牙齿。张悦然用她绵密而婉倩的文字,展示了一个历史的伤口,她通过李佳栖对于父爱的信徒般的追要和程恭对于恨的迷醉式的沉溺,以及他们身上共同的贫瘠——爱的无能的剖析,提醒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历史的阴影比想像的要长,癒合它的伤口,也比想像中的艰难。而最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的结尾,张悦然用轻暖的笔触,把历史的水深海阔缓缓推开,用和解和宽容挽住了在生活的边缘处挣扎的主人公,并赠予他们一个白雪覆盖的明净所在。一切似乎已经结束,一切也正準备开始。
艺术特色
小说《茧》採用了“双声部”叙事结构,通过主人公李佳栖和程恭各自的讲述,为读者展现了两个家庭三代人之间的缠绕恩怨。在这部小说中,可以思索到80后那种因贫乏和无助所展现的乖戾的由来。
作者在《茧》中设定了李佳栖和程恭这两位80后人物作为叙事主体,通过他们的回忆、讲述,逐渐拼贴、还原出跨越半世纪时光的李、程两家三代人的恩怨,用两条叙事线索推动情节发展。对于历经文革、改革开放、八十年代、市场经济热潮等时代背景的人物精神脉络、情感走向的把握,特别是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呈现、世情冷暖的幽微刻画,都意味着她以这部新作实现了某种蜕变。历经这些年的反思、积澱、打磨,当作品中的人物还在命运之茧中迷惘,张悦然已从《茧》的构思和写作中对自己的文学之路有了抽丝剥茧般的清醒。
小说採取了李佳栖、程恭两个人交叉叙述、平行推进故事的叙述方法。但这种叙述却又不是当代小说流行一时的拆解补充法,即同一个故事由两个或以上(通常是两个以上)人物来叙述,他们是故事的不同程度的参与者或见证者,他们对同一故事的叙述,在使故事不断奔向完整的过程中又互相拆解,使故事本身产生分裂,含义发生分歧,题旨变得的複杂暧昧。张悦然在《茧》里让李程二人交叉讲述,但并不对故事本身进行拆解,不发生理解上的直接“纠纷”。他们讲述的是各自看到的世界,实现的是共同向着一个沉重主题靠拢,表达的是同一代人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精神危机。从语气上,他们二人仿佛进行的是一场对话,虽然不是面对面,但都把对方想像成惟一的倾听者,第二人称“你”在小说里频繁出现,虽然不能说这是一部第二人称小说,却强化了叙述中的对话色彩。可以说,李佳栖、程恭是互为倾诉者和倾听者的关係,漫长的倾诉和耐心的倾听构成了小说的叙述格调。小说的第一章具有更强烈的对话色彩,这应该是小说从一开始立下的叙述基调,李佳栖、程恭共同讲述着见面时的故事,但两个人的叙述在情节上是“分工”进行的,并不对同一情节进行“各自”表述。当李佳栖讲述自己的堂姐李沛萱与之交往的故事时,与程恭的对话味道开始减弱,这也预示着,单纯的对话不可完成对複杂故事的叙述,儘管姐妹俩的故事并不需要全部细节化地让程恭倾听,但叙述必须按这样的方式进行。其后的大部分叙述在对话性上时强时弱,但通篇所製造的这种对话与倾听关係一直维繫着。张悦然为自己的写作挑选了最具难度的方法,当然也独具效果。
小说故事都由李佳栖和程恭的自述来完成,他们的“口述实录”,让故事在“局限”中散点式与渐进式地展开,而这种“局限”,是作者选择的结果,也产生了比全知视角更有魅惑性的效果。“倾诉”与“对话”的对位行进,让所有的故事先在地经过了情感过滤,色彩、色调也变幻不定。李佳栖与程恭,比之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祖辈和父辈,经历的历史时间是最短的,小说却恰恰让他们来承担起叙述的职责。这是一种叙述策略,它使现实和历史之间,凡俗现实的比例远远大于“重大历史”,让历史成为影响和制约“成长”的巨大投影而非线性历史的一部分。“植物人”的沉重肉身,有气息但不发言的状态,残酷地干扰着现实。这就意味着,这是一部表现当下现实的小说,为了探究现实所从何来,紧挨着的过往必然成为不可绕开的一部分,历史既非现实也非背景,它是现实的闸门、包袱和刺目的聚光灯,也是现实的一面或平面或凸凹的镜子。作为新时期出生的作家,在小说里写祖父辈的昨天,这是一种有勇气的选择和探索,艺术上需要有独特的切入角度。《茧》里边的祖父辈们的恩怨情仇,有限地、谨慎地进入到今天的生活中。张悦然小心翼翼地处理了这个难题,确保其出现的艺术合理性及情节可信度。同时,小说也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历史只有同当下发生关联时,或直接影响,或间接启示,才具有追问、深究的必要。
作品评价
《茧》是一部以80后一代人的视角直面祖辈、父辈恩怨纠葛的转折之作,通过一桩骇人罪案层层抽丝剥茧的漫长过程,将几代中国人的现实际遇与心灵困境展开在读者面前。某种意义上,《茧》提供的是一部关于创伤记忆‘代际传递’的小说。主人公李佳栖与程恭,一位是负罪者,一位是复仇者,因袭着巨大的创痛,既徘徊在历史边缘,又主动与周围世界疏离……与张悦然此前的作品相比,《茧》的结尾更多显露出作者的善意,这部小说如同病历档案,同时也提供了一份康复记录。
——作家莫言
青年作家不仅挑战自己,更挑战历史和记忆。这部《茧》 一定会改变人们对80后作家的整体印象。
——《收穫》主编程永新
张悦然时隔7年的这部新长篇既有她以往写作中那未变唯美而细腻的一面,更有对所谓“家国情怀、爱恨情仇”这类宏大叙事的独特处理。
——批评家潘凯雄
整部小说叙述绵密,丰盈,元气淋漓。
——批评家张莉
作者简介
张悦然,中国作家,14岁时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小说作品有:《葵花走失在1890》、《十爱》、《樱桃之远》、《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红鞋》、《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了吗》、《昼若夜房间》、《月圆之夜及其他》,主编主题书《鲤》系列等。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