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艾宾浩斯(心理学家)

(2020-06-02 04:20:15) 百科
艾宾浩斯(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心理学家)

赫尔曼·艾宾浩斯(德语:Hermann Ebbinghaus 1850年1月24日-1909年2月26日),德国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出生于德国巴门的商人家庭,17岁进入波恩大学学习历史学和语言学。1873年在波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75-1878年游学于英国、法国,受费希纳的影响开始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1886年任柏林大学副教授。在1890年艾宾浩斯和他人共同创办了《心理学和感觉生理学杂誌》。1894年任布劳斯雷大学教授。1905年任哈雷大学教授。

他在1885年出版了《关于记忆》一书。里面提到一个他自己作被试的试验。他试图背诵三个字母(两个辅音夹一个元音)一组的无意义音节列表。他观察自己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把列表背诵下来,作为自己学习速度的量度。在一段时间后,他再检查自己需要通读多少遍才能再一次背出列表。他发现了一些遗忘规律。先学习到的知识首先以很快的速度被遗忘,然后会缓慢下来。而已经长时间记住的东西,则很难被彻底忘记。这就是着名的“遗忘曲线”,这个也被称为“艾宾浩斯曲线”。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赫尔曼·艾宾浩斯
  • 外文名:Hermann Ebbinghaus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波恩
  • 出生日期:公元1850年1月24日
  • 逝世日期:公元1909年2月26日
  • 职业:心理学家
  • 毕业院校:波恩、哈雷、柏林大学
  • 主要成就:德国实验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
    “艾宾浩斯曲线”
  • 代表作品:《论记忆》《心理学概论》
  • 学派:人本主义

个人生平

1850年1月24日生于波恩附近的巴门。
艾宾浩斯
先在波恩大学学习历史与哲学,后进入哈雷大学和柏林大学深造。
1873年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留学英国和法国。
普法战争时在军队服务。战后,在柏林、英国、法国致力于研究,兴趣转向科学。
1880年任柏林大学讲师,1886年升任副教授。
1894年任布雷斯劳大学教授,1905年任哈雷大学教授。
1909年2月26日因肺炎卒于哈雷。

学术研究

1880年,艾宾浩斯受聘于柏林大学,在那里继续研究记忆,并重複和验证了他的早期研究。1885年,他出版《论记忆》一书,这本书是实验心理学史上最为卓越的研究成果之一,它开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史家E.G.波林评论道:“这是划时代的,不仅由于它所涉及的範围和文章风格的新颖,而且因为它立即被看作是实验心理学突破了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障碍。艾宾浩斯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
1885年后,艾宾浩斯没有继续研究记忆,发表的着述也相当少。1886年他被柏林大学提升为副教授。1890年,他创建了一个实验室,创办了《感觉器官的心理学和生理学》杂誌。然而,由于艾宾浩斯缺少着述,他在柏林大学再也没有得到提升。1894年,他应聘于布雷斯劳大学担任较为低级的职务,在那里一直工作到1905年。期间,他发展了句子填充测验,这也是第一个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成功测验,其变式为现今许多普通智力测验所採用。1908年出版了受人欢迎的教科书《心理学概论》。1905年,艾宾浩斯离开布雷斯劳大学去哈雷大学,4年后突然死于肺炎,享年59岁。

主要成就

主要贡献:
(1)创造无意义音节、完全记忆法和节省法对高级心理过程的记忆首次进行实验研究,并对记忆做了定量的分析。
(2)首次发现保持与遗忘的规律,即学习后经过的时间越长保持越少,遗忘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为绘製遗忘曲线提供科学根据。
(3)採用实验和统计方法,对形成联想的过程和条件以及某些联想规律做了较深入的分析,发现影响学习和保持有诸多变数,如材料的长度、意义性、重複率、保持间歌时间等。还考查了过度学习、集中学习、分布学习等效应。

主要论着

《记忆》(1885)

1885年出版的《记忆》一书。其研究方法对此后记忆的研究,乃至整个心理学的实验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实验心理学文献中的一个里程碑。“它被看作是实验心理学突破了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障碍”。

《心理学原理》(1897)(1902)(1908)

第一卷的上半部(1897),其下半部及全卷(1902),第二卷上半部及书的简本(1908)。

《心理学纲要》(1908)

“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学术体系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查明识记无意义音节的速度与识记有意义材料的速度之间的差异。为了确定这种差异,他识记拜伦的《唐璜》一诗中的节段,每一段有80个音节。他发现大约需要读9次能记住一段。然后他识记80个无意义音节,发现完成这个任务几乎需要重複80次。于是他得出结论说,无意义材料的学习比有意义材料的学习在难度上几乎达到9倍。
艾宾浩斯曲线艾宾浩斯曲线
(2)材料的长度和数量对完全再现所必需的重複次数的影响。他发现,较长的材料需要次数较多的重複,也即需要较多的学习时间。而增加了所学音节的数量,使学习每一音节的平均时间显着增加。结论是,我们学习的材料愈多,所用的时间就愈长。一定数量的材料分配到几天之内学习,比集中一天学习的效率要高。
(3)学习和回忆之间的时间历程。材料在学习后头几小时遗忘最快,随着时间的推延,材料遗忘越来越少,也即着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除了这几个主要方面外,艾宾浩斯还研究过一些能影响学习和保持的其他变数,例如过度学习的影响、重複学习或複习的影响、音节表内的近距联想与远距联想的影响,等等。

研究方法

【受试者】:艾宾浩斯本人。
艾宾浩斯(心理学家)
【实验材料】:无意义字(MUY、KIR、XAJ、DEQ等等)
【方法】:一字一卡片。20 片一组,依序读过一遍,默写一遍;再读,再写;直到完全依序默写出来。记录遍数(A0)。
n日后,取出同组卡片,再背一回合,记录遍数(An)。
记忆保留比率 =100 * (A0 - An) / A0首先,实验者记忆100个生单词,
然后如图所示:
时间间隔
记忆量
刚刚记忆完毕
100 %
20分钟之后
58.2%
1小时之后
44.2%
8-9小时之后
35.8%
1天后
33.7%
2天后
27.8%
8天后
25.4%
1个月后
21.1%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複习,就只剩下原来的33.7%。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通过多年耐心细緻的实验研究,他得到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1、组的长度与学习速度的关係:音节组的长度增加时,诵读到能正确背诵所需的次数就急剧增加。如识记12个音节只要诵读16.6次就能背诵;而识记36个音节就要诵读55次才能背诵。
2、意义性对学习的影响:艾宾浩斯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比学习无意义的材料速度要快得多。艾宾浩斯设计了一些实验来确定各种条件对学习和保持的影响。这些研究之一是查明记无意义音节的速度与记有意义材料的速度之间的差异。为了确定这种差异,他记拜伦的《唐·璜》(Don Juan)一诗中的节段,每一段有80个音节,他发现大约需要读9次能记住一段。然后他记80个无意义音节,发现完成这个任务几乎需要重複80次。他得出结论说,无意义材料的学习比有意义材料的学习在难度上几乎达到9倍。
3、保持和诵读次数的关係:诵读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记忆保持越久。
4、与遗忘和时间的关係:学习后经过的时间越长,保持越少,遗忘越多,但遗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
5、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优越。如对一个12个音节的音节组集中学习需要阅读68次才能达到正确背诵,而分散学习只要35次就够了。
6、组内各项的顺序和记忆保持的关係。这是他对接近联想、远隔联想、顺序联想和反向联想所做的实验项目。他认为通过学习,不仅紧邻的音节能够形成联繫,就是远隔的音节也能形成联繫;音节之间不仅按顺序能形成联繫,而且反向也能形成联繫。不过保持的程度,音节组内各个音节彼此相邻的较优于远隔和反向的。

发现错觉

艾宾浩斯发现了艾宾浩斯错觉,这一发现便以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艾宾浩斯错觉(Ebbinghaus illusion)是一种对实际大小知觉上的错视。在最着名的错觉图中,两个完全相同大小的圆放置在一张图上,其中一个被较大的圆围绕,另一个被较小的圆围绕;被大圆围绕的圆看起来会比被小圆围绕的圆还要小。该实验也从侧面揭示了人的视觉内容在经大脑加工后可能会反映出与客观事实相悖的结论,进一步说明了人的认识的局限性。
错觉错觉

学术争论

艾宾浩斯错觉在最近的争论中(对于以分割路径存在于大脑中的知觉和行为)扮演了关键性角色。其主张艾宾浩斯错觉会扭曲对于大小的知觉,但当需要反应出抓取之类的行为时,便不存在大小上的扭曲。然而在最近的研究中Franz等人提出原来的实验存有瑕疵,其原始刺激限制了在抓取行为中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因而产生相当準确的抓取反应。并且指出独立的较大和较小刺激——导致没有错觉,因为没有其它的圆可起到参考作用。法兰兹等人总结如下,行为和知觉系统两者同样受到艾宾浩斯错觉所愚弄。

科学意义

记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过程,受许多因素影响。旧联想主义者只从结果推论原因,没有给予科学的解释;艾宾浩斯则从严格控制原因来观察结果,对记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
他注意到识记材料有长有短、有难有易、有生有熟,必须严格加以控制。为了排除旧经验对识记的影响,使识记材料处于同等难易的程度,他创造了一种无意义音节。艾宾浩斯以自己为被试,力求做到生活一律化,使主观条件保持一致。艾宾浩斯就是这样从控制影响识记的因素入手,用节省法对记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

影响

艾宾浩斯虽然没有建立学派,也没有形成正式的理论体系。但是,他在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可由心理学史家D.舒尔茨的一段评论看出:"对一个科学家总的历史价值的一种衡量方法是看他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是否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1880年,艾宾浩斯受聘于柏林大学,在那里继续研究记忆,并重複和验证了他的早期研究。1885年,他出版《论记忆》一书,这本书是实验心理学史上最为卓越的研究成果之一,它开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史家E.G.波林评论道:“这是划时代的,不仅由于它所涉及的範围和文章风格的新颖,而且因为它立即被看作是实验心理学突破了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障碍。艾宾浩斯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根据这样的标準来看,可以认为艾宾浩斯比冯特更加重要。他的研究给联想或学习的研究带来了客观性、数量化和实验方法。正是由于艾宾浩斯的研究,才使联想的概念从只是对它的特性进行思辨改变为藉助于科学方法对它进行实验研究。另外,他对学习和记忆的许多发现在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可靠。在心理学史上能够得到这种评价的心理学家真是凤毛麟角。
叶浩生认为艾宾浩斯对记忆的实验研究是心理学史上首创性的工作,具有历史性意义。他在方法上力求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激起了各国心理学家研究记忆的兴趣;大大促进了记忆心理学的发展。这项研究的主要缺点在于,艾宾浩斯对记忆过程的发展只做了定量分析,但对记忆内容性质上的变化没有进行分析。另外,他所用的无意义音节是人为的,脱离实际生活,因此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他把记忆当作机械重複的结果、没有考虑到记忆其实是一个複杂的主动过程;他以自己为被试,这样不仅会产生大量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而且由于他本人知道实验的意图,因此会给实验带来微妙的影响。同时从他一个人身上得到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也值得思考。
美国心理学史家赫根汉指出的那样“艾宾浩斯的《论记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标誌着心理学的一个转折点。这是第一次在学习和记忆的过程正在进行的时候进行研究,而不是在学习和记亿的过程完成之后再进行研究。此外,这种研究是实验性质的。
心理学史家E.G.波林评论道:“这是划时代的,不仅由于它所涉及的範围和文章风格的新颖,而且因为它立即被看作是实验心理学突破了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障碍。艾宾浩斯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
铁钦纳1909年在美国克拉克大学校庆演讲中所提到的那样:“假如艾宾浩斯还能活下去,他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将堪与冯特和布伦塔诺相匹敌。”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